文档详情

多媒体技术在晋祠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构想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4.48KB
约9页
文档ID:223882163
多媒体技术在晋祠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构想_第1页
1/9

多媒体技术在晋祠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构想 韩宏斌摘 要:博物馆是集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功能于一体的场所各家博物馆陈列展示手段不尽相同,晋祠博物馆因其特殊性陈列方式有所局限但因其有独特的资源,充分发掘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独有的展览内容和陈展方式,将给晋祠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关键词:博物馆 多媒体技术 信息化 陈列:G265 :A :1674-098X(2014)09(b)-0205-02博物馆是以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为基础,集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功能于一体的场所博物馆把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采用形象化方法,向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陶冶艺术审美情操可以说,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人类知识的宝库,是世界文明的窗口,也是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金字塔现今在我国各种各样、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有几千座这些博物馆各具特色,其陈列展示手段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博物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从最初的博物馆网站建设到现在的博物馆3D虚拟展示,多媒体技术始终贯穿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晋祠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家族中的一份子,也在探索信息化发展方向。

1 晋祠的文化遗产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距离市中心25 km,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是集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园林景观为一体的著名遗址类文化遗产地晋祠文化遗产价值独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晋国的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石刻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孤例;同时,晋祠也是世界王氏、张氏的发祥地晋词博物馆作为晋祠的主体管理单位,是一座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陈列展览、安全保卫、景区建设、重要接待及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类博物馆晋祠文化遗产丰富,建筑、彩塑、壁画、碑碣等均为国宝北宋以来的各类古建筑100余座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的圣母殿堪称宋代建筑典范;同期兴建造型奇特的鱼沼飞梁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实物孤例;建于金大定八年的献殿稳如大殿,巧似凉亭,是我国唯一一座殿与亭结合的古建筑此外,对越坊、水镜台、胜瀛楼等古建筑也各具特色北宋以来的各式彩塑190尊彩塑侍女像突破了北朝以来宗教造像的藩篱,是中国雕塑史上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研究北宋宫廷六尚制和宋代宫廷生活、衣冠服饰以及研究宋代彩塑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元代乐伎像为目前已知的全国唯一一组完整的元代乐队塑像,是研究元代杂剧和古代乐器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此外,水母楼鱼美人像、老君洞金身三清像等古代塑像,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壁画12处,最有价值者当属关帝庙内壁画,是目前己知的唯一一套完整的古代三国志连环画壁画碑碣石刻400余通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开创了我国行书上碑的先河,被誉为第一通行书碑,是晋祠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凿刻于武周时期的华严经石刻,共132块,内有19个武周造字,武则天亲笔为之题序,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此外,晋祠金属文物也有突出代表四尊宋代铁人挺拔威武,虽历经风霜,历千年而雄风不减;五对铁狮分别铸于宋、明,张牙舞爪,威风八面;五口大钟满布铭文,记载着历史岁月沧桑这些文物代表了古代冶金技术的突出成就晋祠青山环绕,碧水川流在这里,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古树掩映,曲径通幽馆区内有古树名木80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树26株西周初年所植周柏(卧龙柏)、长龄柏经碳十四科学测定,均已有3000年树龄,隋唐所植的数株槐树,历经1500年风霜雪雨,至今仍枝繁叶茂,郁郁苍苍2 晋祠的陈列现状分析2.1 晋祠的陈列内容及方式晋祠博物馆由馆区和悬瓮山景区构成,总占地面积1696亩,其中,馆区178亩,悬瓮山景区占地1518亩。

馆区建筑面积22762.4 m2,约占馆区面积的19%,古代建筑100余处,共计14165 m2,占建筑总面积的63%目前,博物馆内绿化总面积达36548.4 m2,约占核心景区面积的30%其中新增人工绿地7305 m2,约占整个绿化面积的20%由于晋祠博物馆主要是以古建园林为主的博物馆,有别于传统的历史类博物馆,其陈列展示的技术手段受到很多局限类似于故宫博物院,所有的陈列展示必须依托每一个单体建筑才能实施但是晋祠又具有其独特的元素,在晋祠的每一个单体建筑内,又有诸多附属文物,例如:彩塑、壁画、碑刻、楹联匾额等加之晋祠的每一处建筑的建筑年代有所不同,所以每个单体建筑的建筑结构、建筑装饰都各具特色,形成了如今晋祠这样一个古建筑博物馆,具有晋祠特有的风格另外,晋祠古树众多,最早的古树为西周所植,距今3000多年,之后历代均有所植加之晋祠建筑类型丰富,亭台桥榭均有实例,又使晋祠成为了一个园林式博物馆但晋祠既不像颐和园皇家园林那样规模宏大,又有别于苏州私家园林那样小巧别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晋祠的陈列主要以本身固有的建筑群、古树名木及建筑附属文物为主要内容,陈列手段也就比较单一在整个陈列过程中严格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方针,在不涉及文物本体的前提下,增加了一些辅助说明,例如:说明牌等。

但是所有的陈列元素必须符合晋祠自身的建筑风格,要与建筑本身浑然一体,因而缺乏生动许多前卫的设计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无法实施,所以晋祠的陈展风格就只能古色古香,不能有过多现代的元素出现除了晋祠这些不可移动文物的展示之外,晋祠还有董寿平美术馆、傅山纪念馆、世界王氏、三晋廉吏馆及赵梅生美术馆等基本陈列这几个展览依托各自独立的展览环境,运用了一些常规展览的技术手段,有展柜、灯光、说明牌等为了增加展览的视觉效果,在展柜的选择、展品的布置、灯光的照射、说明牌的设计等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整体展览色调的把握均与展品本身溶为一体,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比如在昊天神祠内布置的三晋廉吏展,展览以图版的形式出现,展览运用暖色调,这样在灯光的照射下,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图版中用历史人物画像结合文字说明,设计讲究,图文结合融洽,给人一种和谐之美,使人有种亲近的冲动另外,在一些展区运用了一些多媒体设备,比如在董寿平美术馆和三晋廉吏馆安装有液晶电视,循环播放董寿平生平视频及图片、历代廉吏小故事等内容,作为辅助陈列增加了展览的观赏性和知识的延展性,起到了极佳的展览效果endprint为了丰富展览内容,我们在董寿平美术馆内专门布置了董寿平先生生活馆。

该馆是与主展区紧密连接的,不仅陈列有董寿平先生生前使用过的物品,还原了董老生前家中的生活场景,而且仿照真人等比例制作了董寿平先生硅胶像在游客参观完董寿平书画精品之后,观看董老生前的生活情景,使游客更加了解董寿平老先生这位书画巨匠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格魅力2.2 晋祠现有陈列的局限性晋祠虽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对其流连忘返,但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也给广大游客带来了遗憾例如:在晋祠主殿圣母殿内陈列的北宋彩塑侍女像,因为常年处于大殿内,环境相对独立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及行走带入的灰尘会对彩塑本身造成极大的伤害,出于对文物保护的目的,我馆不得不将其封闭,游客只能通过栅栏远远观看这些美妙绝伦的艺术精品,无法近距离观摩;在圣母殿南侧的水母楼二层陈列有明代彩塑鱼美人像,是晋祠的又一彩塑精品,因为水母楼为木构建筑,而且通往二层的通道既陡又狭小,也有同圣母殿内彩塑一样的原因,故而游客也无法看到其尊容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我馆在景区正门入口广场宣传栏内设置了部分展示,但这些展示只是诸多精品中的一部分另外,我馆的印刷出版物《晋祠彩塑》中较全面的展示了彩塑内容,但出版物只能平面展示,无法展示全貌,对广大游客来说同样无法感受彩塑的传神之处。

随着三维技术的发展,我馆也做了一些工作2012年我馆对晋祠景区核心景点进行了全景扫描,并经编辑后制作成景区虚拟展示数据,链接在晋祠官方网站上这样,游客可以通过网络身临其境,看到晋祠全貌,也能领略实地无法看到的内容但是,对于不经常上网的人群,同样起不到应有的效果3 多媒体技术应用构想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应用,尤其近年来在博物馆行业的应用更加广泛文物展品的三维展示、文物制作过程的模拟、建筑结构的三维模型展示、历史场景的实景还原、镭射银幕展示等,这些辅助陈列都依托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在这样高速的信息化发展大潮中,晋祠也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技术手段,摸索今后博物馆信息化发展方向近年来,我们对晋祠景区内的所有文化遗产进行了影像数据采集,内容涵盖古建、彩塑、壁画、楹联匾额、碑碣石刻、铁质文物、馆藏文物、古树名木、四季景观、文献史料等方面,形成了庞大的影像资料库,这为我们进行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探索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对我馆文物进行恰当的辅助陈列,从而丰富我们的展览,增加与游客的互动和交流,起到更好的宣传教育效果通过多方调研,结合晋祠自身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陈列内容。

第一,利用自身资源,增加多媒体展示平台利用我们现有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建立晋祠文化遗产数据库,运用电子屏或触摸屏等介质在景区内充实展示内容在晋祠景区入口处宣传栏内设置大型电子屏,循环播放晋祠的宣传片、高清图片等内容,使游客在参观前就能全方面了解晋祠,引导游客游览游客服务中心内设置触摸屏,展示晋祠虚拟漫游或晋祠文化遗产数据等内容,使游客在休息之余用指尖触动晋祠这样,游客能够系统化地了解晋祠的文化遗产,而且可以通过触摸屏的交互功能更深的探索晋祠内涵,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深对晋祠文物知识的理解另外,可以尝试在保证文物本体安全的前提下,增加核心景点的触摸屏展示例如:圣母殿廊下,设置一到两台触摸屏,专门展示圣母殿内宋代彩塑及水母楼二层明代彩塑的三维影像数据,全方位的展示每一处细节,这样的辅助陈列可以弥补游客无法看到这些艺术珍品的遗憾而且交互式的操作,可以拉近游客与文物之间的距离,使游客更深的了解文物本体第二,发掘自身优势,打造独特展示内容晋祠拥有独特的文物资源和文化内涵,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可以打造独一无二的展示内容比如晋祠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它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也是宋《营造法式》的典型实例。

中国古代建筑的诸多建筑方法在晋祠这个古代建筑博物馆内均能寻见端倪如果将这些建筑结构建成三维模型进行还原,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其进行交互式展示,将是古代建筑结构最形象、最直观的教学实例另外,晋祠这个建筑群是自西周以来经过多次改扩建形成的,了解每个建筑就能看到晋祠的发展历史,而且晋祠在历代形制规模也不尽相同因此,把晋祠每处建筑、古树等运用三维扫描技术进行记录,并开发一套交互式模拟展示平台,通过时间线拖动的方式进行不同历史时期晋祠规模的模拟展示,能形象的展示晋祠的演变过程同时在每一处时间节点上可以展示当时晋祠发生的历史人物、事件等内容,将是对晋祠发展历史最直观的展现第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多种方式进行展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已经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已经无法脱离因此,晋祠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将自己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宣传展示首先,将内部局域网进行延伸,在景区人流集散地及游客服务中心架设无线AP,搭建无线网络同时开发ios、Android、wince等版本的智能终端客户端程序,部署信息服务器,承载晋祠虚拟展示、晋祠文化遗产数据、晋祠景点介绍、晋祠景区导览等方面的数据,使游客既可以通过无线访问网络资源,也可以从信息服务器下载适合自己或智能终端的客户端程序,实现晋祠景区导览、资讯查询等功能。

使游客在晋祠的参观无处不在,即使离开景区,其内容在手中的智能终端里也将一直存在,直至将其删除。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