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发展 邓小平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发展邓小平哲学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它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这种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认识论中的实践观、唯物主义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理论三个方面 一、邓小平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 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处于首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显著标志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毛泽东曾强调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2]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并对其予以发展 1.提出“不搞争论”的思想,使实践的核心地位得以重新确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的紧迫任务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重新找到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答案在哪里?不在书本上,只能从实践中寻找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而且颇具创造性地提出了“不搞争论”的思想,使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得以重新确立。
他反复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其实就是强调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出发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的原则[3]95“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3]382由此出发,邓小平坚决反对无谓的争论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3]374邓小平所有这些论述核心思想只有一个:实践最具说服力,而争论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邓小平如此重视实践,反对空洞的争论,就是为了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了彻底冲破束缚人们头脑的条条框框,解放人们的思想,把经济发展上去这种“不搞争论”的思想虽然是一种是通俗表述,但它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哲学道理,其实质是注重实践 2.提出“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的思想,强调主体的精神状态对实践的重要意义,并充分体现了实践主体的群众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借助一定的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毛泽东特别强调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3]372从这里看出,邓小平强调了主体的精神状态对于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所讲的“闯”,主要是指广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开拓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体现出实践主体的群众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我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提出的“大胆地闯”的思想,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是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体现他指出:“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4]正是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广大群众消除了顾虑,放开了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纵观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人民群众富有无限创造力的例子俯拾皆是,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包产到户责任制的产生和乡镇企业的兴起,这里充分体现了实践主体的群众性 3.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把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统一起来 邓小平推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并把实践标准纳入党的思想路线之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但是,他没有简单地停留在一般哲学命题上,而是将实践标准具体化、现实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是解决了思想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即以实践为标准,那么,实践的效果又用什么来检验?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曾经提过的生产力标准的思想,指出:“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5]128“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结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5]314这两段论述充分肯定了生产力对于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针对纷纷扰扰的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检验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372为标准如果说,生产力标准是在社会历史领域对于实践标准的深入和具体化,那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对于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的延伸和补充它一方面对实践结果的评判给出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得实践标准便于操作;另一方面对生产力标准的社会主义规定性做出了界定,这就增强了这一标准的客观性和复合性。
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三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观的统一,它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既遵循客观规律,又满足实践主体(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真正体现了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一致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最大贡献 二、邓小平哲学思想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发展 1.“两点论”与系统论相结合,强调辩证系统思维 毛泽东把辩证法通俗地表述为“两点论”,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6]397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两点论”思想,把它应用于多个领域,这突出表现在他一系列的“要讲两句话”、“要两手抓”的论述中譬如,在谈到经济特区时,邓小平说:“现在我要肯定两句话:第一句话,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第二句话,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3]133在强调做工作时,说到“要两手抓,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3]306另外还有“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等等邓小平关于“两手抓”的许多重要论述是对毛泽东“两点论”、两分法的新发展,是“两点论”、两分法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实际运用。
更可贵的是,邓小平根据现代科技的发展,在辩证法中引入了系统论的思想,要求我们看问题不仅要“一分为二”,而且要看到事物各个要素各个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把事物看作一个系统来处理问题他十分强调工作的“系统性”,要求党的各级干部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3]147 相关性观念是系统论的基本观念,邓小平非常强调相关性他说:“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5]249-250他从多个方面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包括“主体与补充关系”、“中心与非中心关系”、“综合平衡关系”、“比例关系”,等等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可以只抓经济不抓其他,相反,他十分强调要处理好“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 2.强调利用矛盾的同一性,提倡“求同存异”的兼容思维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二者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
然而,我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有很多人崇尚“斗争哲学”,片面地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而忽视了矛盾的同一性,结果,政治上“左”的错误一再发生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纠正了这种“斗争哲学”,强调要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在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进行分析时,他认为,两种社会制度既存在斗争性,也有着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一方面表现为彼此的“吸收和借鉴”,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主义社会应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也是得益于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同一性的思想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有对立的一面,但也确实有兼容的一面,因此可以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国两制”的构想更是具体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同一性的思想,其实质在于用和平的方法解决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始终坚持用辩证法指导实践,在处理各种重大矛盾关系上着眼于在对立面中寻找共同点,把矛盾两个方面统一、协调、结合于一体,变两极思维为兼容思维,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三、邓小平哲学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6]373。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认为这一提法比较妥当,但同时他又认为,“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5]182正是这种“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使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1.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3]370“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370这一论断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新论断,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邓小平阐明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内涵以及二者的关系:解放生产力就是要通过除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发展生产力就是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着力于改善生产力各要素的状况,研究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及其作用,特别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生产力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解放生产力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发展去空谈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发展生产力必须以解放生产力为保障,生产力的大发展只有在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后才有可能。
邓小平的这种概括,是基于对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断地进行总结而做出的,它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 2.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走改革之路 邓小平特别强调改革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起的作用,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370他还把这种改革叫作“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以区别于夺取政权、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第一次革命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经提出了体制改革方面的一些问题,但由于未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而且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围,故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邓小平则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他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环节,对曾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在现实中越来越失去生机和活力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变革,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实践的成功证明了邓小平哲学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重大贡献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