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沉与浮》教案(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沉与浮科目科学年级五班级授课人课 题 1、谁沉谁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第 1 课时1.科学知识知道物体放在水中出现沉、浮现象知道漂浮的物体漂浮能力有强弱区分 2.科学探究漂浮的物体,它们在水面上部的体积与浸没在水中的体积不同,做出假设:水面上 体积大的(相对就是水面下体积小的)漂浮能力强实验方案设计:采用同样形状和体积的不同材料的物体,比较它们液面上下的体积 实施实验方案,对具体材料构成的物体进行判断通过这个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建立 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对假设验证的数据应用于解释和预测等系列能 力3.科学态度、STSE知道实验是证明假设是否成立的重要方法,实事求是,用数据支撑观点重 点 知道物体放在水中出现沉、浮现象知道漂浮的物体漂浮能力有强弱区分难 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建立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对假 设验证的数据应用于解释和预测等系列能力教学课件、数据统计表、苹果、梨子、蜡烛、松木块、小石块、塑料尺、 回形针、水槽、水;相同形状和体积的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 水槽, 水, 相同规格质量的重物(回形针或垫圈), 镊子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谈话引人:“物体放人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现在有这样一些物体(出示图片), 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板书课题,同时进入新课学习二、探究新知(一)活动 1:观察不同物体的沉与浮1.猜想物体是沉还是浮1)出示图片(或实物):梨子、苹果、松木块、蜡烛、塑料尺、小石块、回形针 (2)猜一猜,下列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3)学生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的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中2.试一试物体是沉还是浮1)实验前,教师组织学生明确判断沉浮的标准——水槽中的水必须到合适的高度 ( 至少能完全淹没所有的物体 ) ,将某个物体缓慢按入水中后再松开,稳定后,触底不动的为沉,上浮致漂浮的为浮2)试一试,根据实验结果,将物体学浮情况分类,并将实验的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中3.小结:物体放人水中,出现两种情况,即有的沉、有的浮4. 引发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那些浮起来的物体——浮起来的物体中,谁的 漂浮能力更强?(1)学生思考、讨论时给予引导和提示,促使学生关注到:①怎样判断漂浮能力— —看露出水面的部分的多少②当物体的材料、形状、体积大小各不相同时,去比较其漂浮能力就没有什么意义 了,从而导入下一活动的教学:比较不同材料(相同形状、相同体积) 的漂浮能力。
二)活动 2:比较它们的漂浮能力1.初步设计1)明确比较对象:漂浮的物体(2)明确比较方法:漂浮能力强弱是物体在水面上部的体积与浸没在水中体积的比 较;水面上体积大的 ( 相对就是水面下体积小的 ) 漂浮能力强我们实验只看物体在 水面上的高度,这样要选择确定能够浮起来的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材料3)确定比较的问题: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教材中呈现 的材料分别是松木板、泡沫塑料板、白色聚丙烯塑料板(纯 DD 板),2.案例示范,完善设计1)说一说你的想法?①用手往水里按,试试自己的感受……②别用手按,用这些完全一样的回形针……(2)参照教科书,完善设计我们的问题: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我们的猜想: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需要的器材: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水槽,水,回形针或垫圈(重物),镊子 实验的方法:对比实验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材料上添加重物不改变的因素:三种材料的形状和体积、水量、重物的规格及添加方法要一样 要改变的因素:材料本身实验的步骤:1. 往水槽里倒入适量的清水,待水面静止后,放入松木板,待其漂浮状态稳定后, 用镊子夹取重物轻轻加在松木板上面的中间位置,逐次添加,看它最多能承载多少 重物而不沉。
2.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比较另外两种材料3.开展实验,记录数据1)提醒学生规范操作:用镊子夹取重物,轻轻放置,注意平衡,避免倾覆 (2)提醒学生做好数据记录4.收集数据,统计交流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科目科学年级五班级授课人课 题 2、改变沉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第 1 课时1.科学知识知道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可以用下沉的物体使漂浮的物体沉、也可以用上 浮的物体使下沉的物体浮起,还可以通过改变形状或中空状态使下沉的物体浮起 知道潜艇是可以控制其上浮还是下沉,钢铁轮船可以漂浮,木船使漂浮能力更强 2.科学探究一是将漂浮的物体沉下去既可以是中空的封闭水瓶加水或重物,也可以捆绑沉的 物体,直到物体下沉二是使下沉的物体浮上来既可以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 是捆绑浮的物体,直到物体上浮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设计验证设想的方案,根据 实验结果验证自己的设想3.科学态度、STSE积极参与到物体沉浮变化的科学实践能从不同角度提出改变沉浮的新思路和新方 法愿意合作与分享从独木舟、水密隔舱、钢铁轮船、潜艇等科技史中了解人类的 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重 点 知道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难 点 能从不同角度提出改变沉浮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愿意合作与分享教学准备教师材料 : 教学课件 , 独木舟、水密隔舱、钢铁轮船、潜艇等科技史相关 的影像资料学生材料: 带盖的空瓶子、水槽、水、橡皮泥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从“在漂浮的物体上添加重物”的事例直接引人本课第 1 个活动的学习二、探究新知(一)活动 1:让它沉下去1.讨论让浮在水面的小瓶沉下去的方法2.设计1)让学生想出办法并画出结构设计图,这是此活动的重点教材所示的空瓶子以及给空瓶子注水的结构设计图,隐含着方法提示和设计参考. (2)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例如直接往空瓶子里加水、加其它重物;还可以将空瓶 子与石块、铁块、沙包等重物绑在一起;(3)完成结构设计图之后,组织交流,并要求学生说出设计理由3.实验4. 拓展末尾指南车信箱中关于潜艇的介绍,既是学生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予以证实 的方法应用到实际中的事例,又是下一活动的方法暗示,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和交流二)活动 2:让它浮上来1.讨论、设计、实验(1)提供给学生实心橡皮泥球,沉在水底,让学生讨论:怎么设计它浮上来?注意这材料本身是缺乏漂浮能力的,且容易手工塑形。
(2)让学生想出办法并画出结构设计图,也是此活动的重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例如把橡皮泥展开做成空心的盒子、做成小 船等;还可以将漂浮能力很强的大泡沫塑料块、其至是充满了空气的气球用手按人 水中与橡皮泥球绑在一起等2.拓展教材中提供了水泥船、钢铁轮船、独木舟的照片,前面两者是本身缺乏漂浮能力的(钢 筋水泥、钢铁材料 ) ,与橡皮泥球是同类型,后者是本身具有漂浮能力的 (木材) ,意 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想办法改变的,可以让沉的物体浮起 来(水泥、钢铁) ,还可以让本来浮着的物体上浮得更多(独木舟),改变物体的沉浮可 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科目科学年级五班级授课人课 题 3、制作航道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第 1 课时知道航道浮标是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我们可以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 或者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制作航道浮标2.科学探究观察航道浮标实景图,能合理推测、分析其结构和功能能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航道浮标,能用结构设计图、流程设计图表达自己的 创意与构想,并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
3.科学态度、STSE有对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观察和推测的兴趣,能创新完成航道浮标的设计与制 作,愿意合作与分享了解航道浮标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对航行方向和航行路线提供标示,也避免触 底或触礁等不利情况发生重 点难 点知道航道浮标是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我们可以利用材料的 漂浮能力或者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制作航道浮标有对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观察和推测的兴趣,能创新完成航道浮标的 设计与制作,愿意合作与分享教师材料: 教学课件, 航道浮标的影像资料等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泡沫塑料块、牛奶盒、空矿泉水瓶、空易拉罐、空玻璃瓶、配 重用的水, 锚系用的线和石块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应用前段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来制作航道浮标一、探究新知(一)活动 1:了解航道浮标,明确需求1. 简介用途介绍航道浮标的工作环境及作用:漂浮于水面,锚定在指定水域,用 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2. 观察外部特征观察人们往水中投放航道浮标以及投放后的图片资料,观察其外 部形状、颜色等特征3.合理推测想一想,航道浮标是怎样保持在水面漂浮不倒却又不被水流冲走的?” 4.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上轻下重、重心低,水面部分才能直立如果是金属材料,中空才能漂浮锚系才能稳定5.明确学习需求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航道浮标二)活动 2:设计制作航道浮标1.设计(1)选择材料选择材料本身漂浮能力强的还是相反呢?说一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2)结构设计总体结构及预估的效会是怎样的?画出我们的结构设计图3)流程设计具体的制作步骤又是怎样的?画出我们的流程设计图4)汇报交流,初步完善设计2.制作(1)按照设计方案试着制作2)初次评估评估要点·能够稳定漂浮于指定水域,指示航道左侧和右侧3)组内反思我们制作的航道浮标还可以改进吗?”(三)活动 3:改进并展示航道浮标1.改进(1)相互交流,总结各自的经验、教训2)材料、结构、流程的改进在活动手册中继续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3)再次制作,并注意操作方法的改进2.展示(1)展示与评估,推选好作品2)展示与评估板书设计: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