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X采桑子X相见欢X如梦令〉》同步测试第二课时1 .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2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以下各题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①,簪缨②散,几时收?试倩③悲风吹泪过扬州注释】①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 乱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②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 这里代指他们本人③倩:请人代自己做1)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2)分析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古诗词赏析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1)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这首词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4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古诗阅读】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浣溪沙”是,词中 三个字,折射出一种祈盼其返却又知其难返的心态。
2)最后一句中的“香径”的意思是(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好在 哪里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1 .答案:(1)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 有一种自然纯洁之美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2)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鸥鹭”惊 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分析】《如梦令》这是一首忆昔词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 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 言尽而意不尽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 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解答】(1)此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根据“常记”“不知归路”等明确用 词简练,口语化;“溪亭日暮”“不知归路”“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语言朴 素,给人以画面感,富有生活气息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从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 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争渡,争渡,惊起一 滩鸥鹭”更是一派纯洁天真,对荷塘的流连忘返更是言尽而意不尽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黄昏,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 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 关键是反复诵读,认真领会文中的画面和情感,还要注意结合创作的背景2 .答案:(1)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词人用 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 走向没落、衰亡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2)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分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 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 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 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 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那么上下两片暗线关 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 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描绘画面的能力。
用自己的话描述某句诗中的画 面,一定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添加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 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即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思是:万里的长江在夕 阳下流去作客金陵的朱敦儒单独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 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 在恢恢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 在苍茫的暮色中了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 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2)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 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 ”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 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 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 和抗议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参考译文】单独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 江在夕阳下流去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 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点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 .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2 .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3 .答案:(1)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 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2)表达作者对西湖美景(大自然)的喜爱分析】这首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 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 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 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全词从不同侧面描写了西湖美景,从中折 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沉着自适的闲雅心理作者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 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 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解答】(1)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注意结合上片内容,描绘图景轻 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句意:西湖风光好,驾 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 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 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了一幅淡远的西湖美景。
西湖”的春天是美 丽的,“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湖水明净“澄鲜”,白云倒影其 中,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2)此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上片写景,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 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 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 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悠然闲适之情下片抒情,一、二句风平浪静,把 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 “静三、四句写涟漪微 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 “动”,而西湖愈显其幽 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达作者对西湖美景(大 自然)的喜爱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 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 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点评】如何把握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4 .答案:(1)词牌名;几时回(2)花间小路(3)两句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 抒发了对年华易逝的慨叹和对友人的思念,感情浓郁还蕴含着人生易逝,轮回 无穷的人生哲理,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词作阅读能力《浣溪沙》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 暗寓怀人之意词之上片维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那么巧借眼前景物, 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 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解答】解析:(1)此题考查了诗歌的词牌名和句意理解,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和作者的思想 感情加以理解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 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 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 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 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 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纤细心态。
2)此题考查诗中重点词的理解,解答时只要回顾所学即可3)此题考查学生对词句的赏析能力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景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 间描写司空见惯的落花、燕归来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 受巧妙结合,表达了值得玩味的情趣,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译文: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西下的夕阳几时才 能回转?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单独在花香小径里徘 徊点评】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 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 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 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中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