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12].doc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5.50KB
约11页
文档ID:534294755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12].doc_第1页
1/11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 标 要 求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朝的建立 废丞相、撤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度、廷杖制度、八股取士① 了解明朝的建立,知道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② 归纳、识记明朝加强君权的主要表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③ 理解厂卫特务机构的实质和八股取士的影响过程与方法①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展示漫画材料、进行情景剧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感知明朝的建立及加强君权的主要表现② 通过分析史料、小组讨论八股取士的影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一方面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另一方面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② 通过想象明朝人的幸福指数,以史为鉴,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创建民主、自由、开放、创新的社会环境才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纲要一、明朝的建立1、建立时间:1638年2、建立者:朱元璋3、都城:应天(南京)二、明初强化皇权的措施1、改革行政机构(1)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2)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2、建立厂卫制度3、实施廷杖制度4、八股取士重点难点分析一、重点分析明初加强君权的措施1.废丞相,设三司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互为消长,秦朝独相、唐朝群相,明初在朝廷中设中书省和左右丞相,但明太祖认为皇帝怠政、中书省宰相权力过大时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为了使明朝能长治久安,他决心改革旧制。

在中央,明太祖宣布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设立直接由皇帝统领的六部至此,秦朝以来沿袭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君权、相权合二为一,皇帝权力空前提高在地方,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行中书省一个衙门的职权改由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三个部门分掌,三司互不相属,彼此牵制,三司长官都各自对皇帝负责,他们都是中央派出的机构,这样,皇帝控制中央政府,地方又直接受中央政府派出的三司分领,明朝皇权由此高度集中2.建立厂卫制度明太祖为了掌握文武百官的行为、思想及民间的动向,设立了锦衣卫,掌管侦缉、逮捕、审讯等事务,成为专门的特务机关明成祖时,增设东厂,明宪宗时又设西厂,合成厂卫制度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各种酷刑这些特务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它的设置是明朝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表现3.廷杖制度 朱元璋为了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在朝廷上动辄就对不合己意的大臣施以廷杖,很多大臣甚至被杖责致死这种残酷的做法使君臣关系变为主仆关系,大臣们上朝都战战兢兢,怕说错话、不敢说真话它在显示皇帝权威的同时,也使皇帝失去了解国家真实情况的机会,使真个国家失去了民主和自由4.八股取士明朝建立后,沿用前代科举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明朝的主要职官都是科举出身。

但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不允许应试者发挥任何个人见解,文章要按一定的格式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称八股文)来完成,这就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但是读书人为了取得功名,都只顾埋头死读经书,中举做官后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主张,缺乏实际能力,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明朝正是通过八股取士从思想上控制了知识分子,从而加强了皇权二、难点阐释 正确理解八股取士对明朝的影响学生需要知道的几个问题:八股取士的命题特点、答题观点、文体特点明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沿用了前代的科举制度,同时,对其进行改革,命题范围、答题模式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考生完全不能有自己的见解这种做法使考试更加规范化,目的是想拿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但是它摧残了人才,扼制克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教法教学建议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猜一猜” ○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的选)○ 职业:皇帝○ 主要经历:1328——1352年 放牛,做和尚,主要工作讨饭、撞钟1352——1368年 造反(这个猛)1368——1398年 主要工作是做皇帝设问:此人是谁?学生回答后,再设问“那么你知道他建立哪个朝代吗?”对,就是明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7课 明朝的建立和明初政治授课过程一、明朝的建立 (1)出示图表让学生根据图表讲出明朝建立的背景,学生讲述后再出示“明朝建立示意图”,指出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出示“朱元璋的思考1”——怎样才能恢复经济和稳定社会呢?(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 过渡:出示“朱元璋的思考2”——怎样才能让大明王朝历经万代,长治久安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帮明太祖想办法)二、明初强化皇权的措施1、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让学生根据漫画内容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胡惟庸?”——相权威胁皇权 出示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朱元璋《皇明祖训》”问“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废除丞相)出示元朝和明初行政机构对比图,让学生观察对比,说出明太祖如何改革行政机构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强调:至此,秦朝以来沿袭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相权皇权合二为一,地方三司互不相属,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由此得到高度集中出示“朱元璋的烦恼1”—— 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问:这种烦恼怎么解决呢?(设殿阁大学士,后设内阁)2、让学生表演历史小剧《宋濂上朝》人物:朱元璋、宋濂、众大臣地点:朝廷会堂剧本内容:朱元璋:爱卿,昨晚你家挺热闹的吧?宋濂:回皇上,我请了几位好朋友,让 下人准备了几个好菜,喝了点酒。

朱元璋:都跟哪些人啊?左边坐着谁,右边坐着谁?宋濂:(战战兢兢地)我左边坐着老赵,右边坐着老孙朱元璋:哈哈哈,卿家没有欺骗我,忠臣哪笑着摸出一张图)你看这是昨天你们的座次图吧?(宋濂吓出一身冷汗!)帮助宋濂解答疑惑:①皇帝怎么会知道我的诗,是谁在监视我?②为什么有权力监视、侦查?(学生回答锦衣卫相关的内容,教师指出明太祖死后,明朝先后又设立了东厂和西厂,这几个机构合称厂卫,是明朝的特务机构,它的设置是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表现 3、出示材料:(1)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诀,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稗史汇编》(2)(晨)京官沉重地说:夫人,我要上朝去了,今天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呀!呜呜呜……(暮)京官欢快地说: 娘子娘子,我今天终于又活着回来啦!!!问“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中的情况?”——明太祖实施廷杖制度教师指出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变成主仆关系)4、出示“朱元璋的烦恼2”—— 臣民有反叛的想法怎么办?“朕要微服私访,去看看本朝最高级的考试------科举,学子们是否都按照朕的旨意学习、备考的想一想:假如你是明朝时期的学生,你会怎样准备科举考试呢?(学生通过了解八股取士,从命题特点、答题观点、文体特点等方面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评价明朝的八股取士?”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材料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从八股取士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得出结论,并强调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课堂小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本课的小结课外延伸: 感知历史:如果你是明朝的一位官员、读书人,甚至是皇帝,你生活的幸福指数高吗?请说出你的理由你认为社会的发展应该创设怎样的环境?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一、课中题1、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说“有铭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朱元璋)罢相始也另一位明末学者沈起堂则认为明“亡于厂卫”想一想,他们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废丞相,从此君权相权合二为一,皇帝一人独大,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建立厂卫制度,加强对文武百官的控制,使明朝皇权空前加强,但也使官员人人自危,不敢有任何不同于皇帝的观点,使整个国家缺乏活力,沉浸在一片恐怖的气氛之下,导致灭亡2、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批评明代的科举制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你知道顾炎武是将明代科举与历史上的什么事件进行比较吗?你同意顾炎武的观点吗?参考答案:秦朝的焚书坑儒同意,原因:八股取士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严格限于死板僵化的八股文,这样就束缚了应考者的思想,使他们埋头苦读,不讲求学问,即使做了官也只能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

八股取士同秦朝的焚书坑儒一样起来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二、课后题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明太祖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 )A、设东厂、西厂特务机构 B、废丞相,权分六部C、废行省,设三司 D、设锦衣卫提示:A(参考课本P78第2段内容)2、对比现代教育,你认为明代的科举和学习教育存在怎样的弊端?提示:科从明代八股取士的命题特点、答题观点和文体特点来分析回答3、中国古代,官员上朝的礼仪发生过很大的变化隋唐以前,官员上朝奏事都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朝,明太祖明确规定,官员上朝必须跪着奏事结合本课知识思考:中国古代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提示:君主权力不断加强教学资源一、教具1.多媒体课件一个或制作相关的幻灯片2.建议采用教材的配套课件二、资料库1.红巾军起义1351年5月3日(农历),爆发韩山童领导的红巾军起义韩山童,赵州栾城(河北栾城)人,出生于一信仰白莲教的家庭,后移居永年韩山童以白莲教为纽带,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并结识了安徽阜阳人刘福通1351年,元朝为开辟南北水路,强征15万民工挑河筑堤。

韩山童、刘福通任为时机已到,编了“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四处传播并在河道里埋设独眼石人一具,石人背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待石人挖出,消息不胫而走,人心浮动此时,韩、刘乘机在河北永年县白鹿庄聚众三千,杀白马黒牛,盟誓起义县令闻讯,急调数千军队围剿,韩山童被俘,旋被杀刘福通则突出重围,于同年五月三日,在安徽再次起义由于起义军以头裹红巾作标记,故史称“红巾军”1355年,刘福通于安徽亳县立韩山童的儿子为“小明王”,建国号“大宋”后移都河南汴梁红巾军坚持战斗十二年之久,从根本上动摇了元朝政权,为后来明朝的建立打下基础2.红巾军 红巾军,又称作红军,是元朝末年起来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该事最初是与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因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散米,赈济贫农,深得人民拥护群众纷纷加入红巾军,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人数较多的有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部、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的芝麻李部、南阳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濠州(今安徽凤阳东)的郭子兴部等。

红巾军的背景,起于元顺帝统治末年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红巾军最初起于北方,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为首领,宣传弥勒下世明王出世等教义,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以贾鲁治黄河,动用大量民夫,造成不满,韩山童等人决定在5月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带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占领颖州,许多人民纷纷加入,在河南一带势盛,而北方其他起事如徐州的芝麻李、彭大、濠州的郭子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