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1.50KB
约7页
文档ID:159899065
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_第1页
1/7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摘 要:鲁迅的文章素来不好理解,越是这样,才越是多读,读第一遍与读第二遍、第三遍感受是不尽相同的读的越多,越能更深地进入文本,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解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下面是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些看法见解  一、叙述的角度:儿时的“我”  成年的鲁迅回忆起儿时充满了趣味,如果以成年后的“我”为叙述角度,那乐趣便被大打折扣,总会带着成人的口吻和态度,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而叙述者选用童年的鲁迅,便一下子把读者也带进了儿时的趣园这对于本文的主旨即童年趣味的表达是有益的,也符合作者本意,如: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再见,我的蟋蟀们!再见,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些语言读来都是亲切而真实的,且充满了童趣,尤其是从儿童的角度看为何送“我”去书塾这件事,带着充满童真童趣的猜想,让人读着不觉便笑出声,而且能引发读者对于自己儿时记忆的共鸣。

但文中还隐含着成年鲁迅的深邃的洞察,这便是更内涵的思想的外露  二、结构特点:清晰明了  百草园——→三味书屋  从文章题目也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在作者的眼里乐园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  “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或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结构的清晰还来源于话题的直接进入,干脆利落地倒出百草园及三味书屋带给“我”的乐趣,也是作者成年之后久久不能忘却此种乐趣的见证  三、语言  (一)直接、间接的关键词句体现内涵  1.直接表现内涵的关键词:乐园  孙绍振先生在《如是解读作品》中说道,阅读不光是为了读懂文字,而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精神、情感和个性这一切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在非常具体、非常灵活的语言中对语义深入的分析,揭示出同样的语词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语义范畴,一方面是科学的、工具的语言,讲究的是语义的准确和规范;另外一方面是文学语言、文本中的语言,语义往往是超越词典规范,带着非常强烈的个人的、临时的感情色彩  按原生语义,“乐园”令人想到美好的天堂,至少是风景极其精彩的地方,而如果是一个荒废的院子,“只有一些野草”把它当作“乐园”,可能要给人以用词不当的感觉但是,鲁迅在开头第一段,却强调说,百草园“不过只有一些野草,但那里却是我的乐园”这里对“乐园”的特殊理解和运用,正透露了一个孩子的童心,离开了孩子天真的心灵是不能得到解释的这里的乐园,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是和字典里的含义有关,肯定是一种美好的场所,但同时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让读者进入童年回忆的境界,和读者分享美好的童趣。

  鲁迅在文中说“百草园”有“无限的趣味”,这个“趣味”和“无限”也是关键词无限的趣味让人想到的一定是十分奇特的、罕见的、美好的事物,但是,鲁迅明明说,这里只是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蝉、黄蜂、叫天子,可以想象,成年人肯定觉得没有什么趣味,觉得这一切有趣的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有什么样的心灵特点呢?要说蟋蟀弹琴,油蛉低唱有趣,倒还可以理解,但是,鲁迅又说:“翻开砖来,有时会遇到蜈蚣,还有斑蝥”,这一切,都是有“无限趣味”的证据在成年人心目中,蜈蚣是毒虫,斑蝥的俗名叫做放屁虫,和乐园、趣味不但没有关系,而且是很煞风景的,而鲁迅却特别强调他放屁的细节:“用手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里喷出一阵烟雾”,这算什么“趣味”呢?还要说“无限”!是不是应该改成“虽然有点可怕,但是在我当年看来,还是挺好玩,挺有趣味的”?这样改,从字典语义来说,好像是用词更恰当了,但是从深层的语义来说,却是大煞风景了因为,这样一来,就没有孩子气的天真、好奇和顽皮了  2.间接表现内涵的关键词句  鲁迅文中说“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那么久远前的回忆,至今不忘,而且叙说的详尽,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声在鲁迅都是那么难忘,可见对儿时逝去的趣味念念不忘。

  关联词“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还”的运用,感受到鲁迅对于儿时趣味描述时的欣喜,那种孩子天真、快乐的展现,都会给人以感染,让读者同作者一同陷入充满无限童趣的回忆中  有人把鲁迅此文的主题定为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可是我从字里行间并未感觉到那种不满与批评,如“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可见鲁迅对于老师或是当时的教育体制并不是厌烦、讨厌的,如果鲁迅不说此话,我们不好判断,但是恰是有了这句话,才体现了他的态度与情感   又如:“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  这些都是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发生的事情,我们所看到的是鲁迅对此情景的一种享受,饱含趣味的地方,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天真、顽皮、可爱也许能感觉到有对于老师的调侃,但这种调侃并不是恶意的,而是属于鲁迅的一种宽容,影射着当时老师教育方法的不理想。

但却能感觉到在老师陶醉时的那种可爱所以,我觉得透过这些文字更多的是感受到的儿时的无限趣味,相反,我倒是觉得有与成年后的无趣相衬的意味鲁迅为什么会有对儿时趣味印象如此深刻的描述,这倒是引我深思的地方  (二)语言的幽默、诙谐  鲁迅的幽默是要透过表面到本质去理解的,而鲁迅的讽喻就恰恰藏在幽默中的如:“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我觉得这也是无意中用儿时故事中的美女蛇的可怕来衬托成年后鲁迅所认识的世界中的凶险、可怕,虽然没有美女蛇、赤练蛇,也没有美女蛇、赤练蛇喊他的名字,但却有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这些人比蛇更可怕,这时做人却是险  鲁迅对长妈妈也幽了一默,如“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长妈妈讲的这个故事不科学,是迷信的,但是长妈妈却说得十分自信、虔诚这在成年的鲁迅看来虽然可笑,但不可恶,相反有点好玩,甚至可爱,但在儿时的我却是信以为真的,鲁迅用幽默的方式来调侃长妈妈,我觉得这也是童趣所在。

  也许我的这些见解有所偏差,但却是我透过文字所领悟到的从阐释学的角度来说,读者的能力、阅历不同,对于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尽相同的但这是我目前真实的解读  参考文献: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等.解读语文[M].XXX人民出版社,2010.  人文性和幽默感从何而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读  孙绍振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在这篇课文中,有什么东西是有可讲性的,也就是值得讲讲的  许多时候,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我们都不知道要讲些什么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没有难度的,大讲特讲,有时无谓地制造难度,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和学生的生命为什么会对明明有可讲性的地方,视而不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略了语言的人文性没有把语言和人物、作者的精神生命结合在一起来解读许多教师对于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个经典命题并不太陌生,但是,并不真正理解存在是什么意思存在,在英语里,就是being,也就是人,人的生命这一点,弄不清楚,难怪在教学实践中搞得稀里糊涂我们读懂作品不能满足于字词句段篇的解读,因为阅读不光是为了文字,而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生命,他们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这一切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在非常具体的,非常灵活的语言中的我们的中学语文最大的弱点,往往是读懂了文字,却没有读懂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灵,因而,从根本上来说,也就谈不上可讲性  从哪里找出可讲性?  应该是语言出发,甚至从语词出发,这没有争议,但是,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纯粹的工具性,讲字词句段篇,这当然不是说没有必要但是光是停留在这一点上,可能是画地为牢,得言忘意  另一种方法是,从语言的工具性上深入一步分析要注意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科学语言的工具性,讲究用词的准确和规范,字典语义是共通的、稳定的另外一种,是超越字典语义规范的,表面上看来,甚至有可能是违反了语言规范的因为,它带着非常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的,这种语言的性能和语义不像字典语义那样是共通的,而是在具体语境中,个人化的正是从这种个人化的运用中,我们能够辨认出作者和人物的个性和深厚的情感,我们所说的语言的人文性,大体说来,就是人的精神的载体,不是一般的、抽象的人,而是个别的、特殊的人,以超越常规的语义,表现自己丰富的精神  一、找到关键词语,看特殊的心灵奇观  并不是在所有的语句中,都充满了这种超越常规的语言因为,如果所有的语言都是个人化的,都富有作者临时的,在特殊语境中赋于的意义,读者就很难理解了,作者和读者之间就很难沟通了,就像我们在一些前卫性很强的诗歌中看到的那样。

在经典散文里,这种超越常规的情况,只是在一些局部的,关键的词语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正是在这种地方,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也正是在这里,显示出语言的精妙  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乐园”这两个字,在许多教师那里,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可讲性,因为它只有一种含义,那就是写在字典里的那种意思,按照字典里的去讲这两个字,的确没有什么讲头但是,按作者所表现的人物的心灵来说,这个词组却大有文章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里大有文章呢?  我们在分析《再别康桥》的时候,曾经提出一个方法,叫做还原法  首先要从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是字典里的,规范的意义,其次把它和上下文中的语义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矛盾  按原生语义,乐园,令人想到美好的天堂,至少是风景极其精彩的地方吧,如果是一个荒废的园子,“只有一些野草”,把他当作“乐园”,可能要给人以用词不当的印象的但是,鲁迅在开头第一段,却强调说:百草园,“不过只有一些野草,但那里却是我的乐园这里关于“乐园”特殊理解和运用,正透露了一个孩子的童心,离开了孩子天真的心灵这里的乐园,具有双重的含义,一重和字典里的含义有关,肯定是一种美好的场所,但是,同时还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