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的特点w ① 字型扁方,左右舒展节约简编,把字型压扁左右分势,对称展开,形成内紧外松的结体w ②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最能代表隶书特征,但在结构规则上要求“雁不双飞”,w③ 变圆为方,变连为断将篆书中大量的圆笔转折变为方笔转折,不但去掉了篆书的弯弧笔画,还将篆书多处的连笔写为断笔w ④ 笔增提顿、画有粗细在篆书点、直、弧笔画的基础上,派生和变化了多种基本笔画且有粗细变化,节奏感明显加强 从结构来看,隶书取横势、端庄、安详、收放自然, 第一节第一节 隶书典型笔法隶书典型笔法一、行笔以“迟涩”为主,追求力透纸背的厚重感,表现出古拙、苍劲,安稳、平和的阳刚之美 起笔一般为逆锋,行笔为中锋,收笔或露锋或回锋 一、基本笔画一、基本笔画 (繁于篆,简于楷) 1 1、横画、横画 (最基本笔画)(最基本笔画) 隶书横画有平画与波画两种,平画两头要圆、中间要丰实,要写的平正劲直不像楷书有斜势,收、起笔处不露顿挫痕迹 2 2 波画:即带蚕头雁尾的横画,往往处在主笔位置。
波画重起重收,左右舒展, 注意:笔画两端在一条水平线上 (最基本(最基本笔画)笔画) 3 3、竖画:起笔藏锋、竖画:起笔藏锋 收笔有露锋或回锋竖一般较收笔有露锋或回锋竖一般较横粗壮,竖的上下往往要有轻重变化,不露顿挫感横粗壮,竖的上下往往要有轻重变化,不露顿挫感 不然呆板不然呆板 3 3、撇画、撇画 (最基本笔画)(最基本笔画) 撇画起、收笔均要藏锋,再转笔调锋,行笔时要自始至终保持中锋,收笔是可向上或向下回锋收笔 4 4、捺画、捺画 往往是主笔,与波画写法同,只是整体下斜, 捺要写的大气、飘逸、雄浑、苍劲,一波三折,不能一掠而过撇和捺对称,称为“八分书”) 5 5、点画、点画 是其他笔画的浓缩,包括:平点、竖点、撇点、捺点等起笔大都是藏锋逆入,要写的生动灵巧、彼此呼应, 注意:“三点水”的特殊写法 6 6、钩画、钩画 隶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钩,多为似钩的弯曲形态,钩画行至弯处,要转动笔峰,保证中锋行笔,末端向左上或下回锋收笔。
7 竖折钩 是竖折与波画的组合,即有行到转折处不提笔,直接逆时针转动笔杆边转便行,接写波画,还有在转折处提笔向左逆入后再续写波画的写法,折笔处明显呈两笔衔接状 注意: 转折处忌过大 8 8、折画、折画 (横折竖)(横折竖) 折画不同于楷书那样上带圭角,横画收笔不下压,转向上,过横后在转向下,连竖画 竖画短时略向左斜 隶书的笔画变化 在基本笔画的基础上 变化丰富多彩,大致有三种类型 1 首尾的变化,方笔起 圆笔起 , 回锋收、出锋收 如:首(方头波)存(垂头波)位(尖头撇、竖) 主、(横点) 功(尖尾撇)丞(圆尾撇) 氏(斜钩)志心钩) 2曲直、方向的变化 行笔中段有不同的弯曲、倾斜程度 如:不(曲横) 、无(直横) 马(园折)、安 (折弯) 3组合变化 表现在笔画的连接方法与大小比例 如:州(竖撇)郎(横折点) 纪(竖弯波)亡竖折波) 隶书用笔的原则:隶书用笔的原则: ①落笔峻落,收笔干脆。
尤其要中锋行笔, ②笔势开张,锋毫不乱,随势变化,不使扭绞 ③讲求笔画的“迟滞”效应, 技法要领 横长竖短、横细竖粗,波必三折,蚕头雁尾不双飞、 第二节第二节《《曹全碑曹全碑》》帖简要分析帖简要分析 全称《汉阳令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内容是曹全属下为他歌功颂德的内容 结构上,字形扁平稳重,撇捺开张,左右舒展,以横画为主笔的字,横画特长,突出向外伸 章法上 字距疏朗、行间紧缩,与行书的章法相反,字距大于行距 一、偏旁部首 偏旁部首特点显著,通过学习可清楚的看到汉字的流变 1 1、双立人、提手、示字、双立人、提手、示字 双立人首笔为小短横或点; 提手可先写两笔横画,再写竖弯钩; 示部首笔为短横 2、三点水、竖心、竖心、女字、绞丝 三点水的三点收笔所指方向偏右上方。
竖心有篆法痕迹 女字旁左右两笔取弧形,上面可对应碰住 绞丝绞丝有篆法痕迹,转折处裹锋用笔4、见字、易字、老字头 见字旁上窄下宽,竖折钩向右开放 易字旁上收下放明显,多撇斜向平行分布 左耳刀,上耳大、下耳小 老字头:典型隶书形态,撇分为两部分写 宝盖头:两垂竖点与横断开,宝盖距字中 5 5、下四点、心字底、走之旁、门字框、下四点、心字底、走之旁、门字框 下四点分布均匀,方向有变化 心字底捺画势平舒展厚重 走之旁是典型隶书形态,连续小短撇,排列均衡,可由里向外或反之 门字框横画均匀、稍紧密 补充:其他带有篆书笔意的偏旁写法 隶书间架结构隶书间架结构 改篆书的长方为扁方,横画密集、竖画宽松,横平竖直,主笔突出 同时保留了篆书字型结构的因素,(尤其是部首),在避让、穿插、错落方面更为灵活组成字形的各个部分既独立存在,互不侵扰,又相互依存、相互呼应 注意:由于隶书与篆书有继承关系,不要处处坚持用楷书的笔法和结构为标准去写隶书 二 结构原则 1、均衡稳定 均衡 是隶书结构的普遍原则,隶书整体上产生停匀、齐整的视觉效果。
稳定 重心平稳是关键要求“字字摆得正”字形中正者,重心明显,或竖画居中,或呈左右对称之态;字形偏倚者,要求偏中求正,多以斜笔、弯笔或折笔等作支撑,以达到整体的平稳2 2、收放和谐、收放和谐 主要点画如:撇、捺、波画等都特别舒展,具体可分为上收下放、左收右放、内收外放等 字内的空间较紧密,字外空间较空旷,这是《曹全碑》显著的特征3、笔断意连 可明显感受到字中撇掠波磔笔势往来和流畅的笔意4、穿插避让点画或部件之间常有穿插、避让的处理,可显出结构的巧妙与和谐5、增减替换 有约定俗成地增加或减少点画的现象,多为增减横画与竖画,此外由于隶书继篆书而来,某些笔画也常保留篆书笔意书法中的异体字问题)三、结构类型1 1、独体结构、独体结构 主笔突出,有些点画可适当粗壮些中正者造型基本对称,多有竖画居中偏正者应多把握主笔的斜度和弧度框廓者字形避免写大,写呆板2 2、上下结构、上下结构 要注意横向之间要适当压缩距离,以避免字形过长天覆者要盖住下方,地载者下部要承载住上方 上下均衡者适当穿插, 上中下结构者,可写得稍修长一些,但横画要写细,不然字型易偏大 3 3、左右结构、左右结构 注意勿使字写得过宽,左右部分要有穿插、呼应关系。
一般上部齐平,位置错落不可过度 左中右结构者,横画短缩些,以避免字型过扁,而某些笔画还要舒展些,以求精神 4 4、包围结构、包围结构 勿使字过大或闷塞要考虑高低宽窄关系,务使内外相称 我们在练习《曹全碑》时要注意: ①力求骨力,其笔画有的虽细如毫发,但确有千钧力,不随意浮华讲求飘逸中的含蓄圆浑中的骨力, ②以势为先,临帖时不必过于计较点画得失 ③字不宜太大 用力不可过重,不宜刻意追求扁长 ④ ⑤ 起笔后要调正笔锋 尽量减少偏锋运笔 偏旁补充: 下面,把一些篆书部首演化到隶书时的写法列出,可从中体会汉字的起源和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与继承 以上可见隶书: 1、写法要有篆意 不能学楷,有安详、古拙感 2、结构远没楷书严格 允许变化、美化 3、可用来解决硬笔字的不稳定和主笔不明显问题, 课堂作业: 在报纸上(四分之一大),选写你熟悉的八个字,下课时交作业、老师点评,不认真的重写 汉 碑 欣 赏 可大体分为三类’ 1摩崖刻石 早期隶书字,刻在山崖上,结构自由,虽以篆法入隶,但打破了小篆的严谨对称结构。
《石门颂》疏朗、朴厚、敦实往往与其所处的莽莽山岭形成统一的美感 如超过两个字长度的高祖授命的“命”字 融古意碑 已形成了隶书独特风格,普遍用了波磔燕尾字体基本一致, 《张迁碑》,用笔方起方收,苍劲有力形成生涩的气韵 折笔多呈直角,毫不修饰,点画奇绝 多呈三角点法度严谨系列 形成非常完备的规范一笔一划有力凝固的法度,易学越学越像 《乙瑛碑》处在汉隶鼎盛时期,且是庙堂类碑刻,严谨规范不见俗体字变体字,体现出书者对孔夫子毕恭毕敬的形神 用笔方中见圆,介于礼器的凌厉和史晨的圆浑之间《礼器碑》 有“汉隶第一碑”之称,特点是瘦劲绝伦,线条坚韧,灵动用笔以园笔为主,写时要高捉管,运转笔锋要干脆, 其结体宽博,爽朗横画常平中带右上翘,似开魏唐楷书之先河,对后代影响颇深 《史晨碑》 是关于如何祭祀孔子的奏章,属于典型的庙堂类(山野平犷类),横平竖直,整齐如一,蚕雁分明,布白均匀 ,法度森严 其中锋用笔,起收浑圆,一般不见棱角,撇画有上翘,雁尾末端尖锐但下角圆润 《曹全碑》 属于秀丽一格,平和静穆,柔中有刚,结体匀整, 体态扁平,间有狭长之笔,撇捺极为舒展 通篇章法清丽婉畅,与《礼器》前后辉映 汉碑至宝。
且保存完好,字口清晰,易于学习w提示: 1自殷到唐,是古代书法的重要起源和发展时期,各时期对应的巅峰书体有: 殷商—甲骨 周朝—大篆(金文)秦朝-小篆w汉朝—隶书 晋朝—行书 唐朝—楷书w书体的演变脉络是: 草书(章今狂)w 甲骨-大篆-小篆-隶书w 楷书 行书w2有关毛笔书法运笔、结构的法则w 楷书 见复印件 w 行书 (连带 变园 替代 倚侧)w 隶书 (平稳 扁势 波画 篆意) w3唐楷的辨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