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突破热考命题(一)

wo****o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54KB
约4页
文档ID:367716844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突破热考命题(一)_第1页
1/4

突破热考命题(一)1.唯物史观——分封制瓦解的原因【考题例证1】西周时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等级递减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这一变化说明秦国(  )A.分封制进一步发展和细化B.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C.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D.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解析 “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打破了西周对受封者出身及等级的规定,这些都反映了封爵制对分封制的瓦解,故C项正确答案 C2.历史趋势——古代农耕经济的演变【知识点拨】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益成熟,也推动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变化考题例证2】西周时,土地经常只耕种三年,三年后地力基本耗尽,另辟土地,重新分配春秋中后期,三年换土易居的耕作法逐渐取消,国家不再定期重新授田,而是一次性授田,由耕作者在份地上自行轮种这些变化反映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农民耕种土地积极性提高C.土地私有倾向增强 D.铁犁牛耕生产方式的普及解析 据题干可知,这些变化反映了春秋中后期,因为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因而井田制遭到破坏,国家进行改革,耕作者取得土地的支配权,使土地私有倾向增强,故选C项。

答案 C3.阶段特征——先秦时期的社会特征【知识点拨】 社会特征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转型文明形态从采集渔猎到农耕文明政治特征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再到中央集权的演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文化特征具有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特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局面【考题例证3】工匠造物讲究的是“工匠精神”,并在专业、专注与专攻上只做好一件事孔子对待这种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孔子的主张(  )A.意在强调器以载道的功能价值B.阻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C.主要基于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D.反映其思想观点的保守顽固解析 孔子主张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而当“志于道”,只有悟道,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并且提出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孔子思想的变化体现了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故选C项答案 C4.中外关联——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差异【知识点拨】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古希腊城邦政治结构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世界经济发展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商品经济发达,农、工、商并重政治制度各诸侯国权力日益强大,最终发展为君主专制制度出现共和政体,王权衰微,个别城邦建立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文化特征依托大河和农耕创造辉煌的文明,文化具备多元化特征,但不能改变封闭和保守的特点依托海洋孕育灿烂的文明,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特点【考题例证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答案 (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2)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3)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