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舒伯特)》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一首《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这是他19岁时以克劳蒂乌斯的诗谱写的歌曲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每个乐段分为两个乐句,每乐句都是2小节,因此结构十分规整加上装饰音的运用,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了小小的对比,使歌曲洋溢着母亲对孩子无限温存慈爱的万千柔情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完全重复,使歌曲前后呼应,自始至终处于安详柔美的意境之中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是一种抒情声乐曲或器乐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 教学理念:这是一节四年级的歌唱教学课主题是“妈妈的爱”,这个主题从一年级贯穿到四年级,因此,教师既要对这一课做单元式整合,又要比之前的教学有深度和广度在教学构思上,既突出教学主题,又要较好地实现三维目标以“创作小故事”为教学主线,以“妈妈的爱”为情感主线,贯穿整节课,通过聆听、对比听赏、模仿、想象、肢体语言感受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自如地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最终使学生学会用歌声表达对妈妈的爱,更懂得“反哺”,使情感得到升华整节课教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创设情境,用自身真挚的情感、肢体语言、审核和眼神来感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感受摇篮曲意境,体验歌曲真挚的母爱,懂得感恩 2.能用有连贯的声音,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趣《摇篮曲》 3.了解摇篮曲风格、感知附点节奏、4/4拍强弱变化 教学重点: 体验摇篮曲情绪和风格特点,能用柔和、充满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用“轻、柔”的声音、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 2.歌曲中装饰音处的演唱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初步感知摇篮曲 1.出示图片(图案为宝宝睡在摇篮里的情景),为图片配乐 教师:如果要为图片配上音乐,你会选哪段音乐比较贴切,为什么? 2.播放两段音乐(维瓦尔第《四季》和舒伯特《摇篮曲》),请学生聆听后选择 学生:选择第二段,因为小宝宝睡觉时适合听比较平静的、缓慢的,轻柔的音乐第二段比较舒缓、轻柔、平稳 3.揭示第二段音乐的名字是《摇篮曲》 教师:同学们都同意是第二段音乐比较适合,非常了不起!这段音乐就叫《摇篮曲》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鉴赏能力,以图片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选择适合图片意境的音乐片段,主动参与,有效聆听,从听觉上初步感知摇篮曲轻柔缓慢平稳的风格特点,为歌曲的情绪作好铺垫。
二、认识作曲家舒柏特 1.教师师:《摇篮曲》是谁创作的?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 2.PPT介绍舒伯特:舒伯特的一生是短暂的,在他31岁的生命中,一直过着贫困潦倒、靠人救济的生活虽然他被称作“歌曲之王”,但是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病逝以后才被人发现、认可的他一生作品很多,为后人留下很多的艺术财富 【设计意图】从作品入手,了解曲作者,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以“故事”发展贯穿教学过程埋下伏笔 三、学习歌词,感受歌曲意境美 1.教师:舒伯特在创作《摇篮曲》的时候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有一天,舒柏特十分饥饿,下意识的走进一间饭店,当服务员向他出示菜单时,他因身无分文而显得很尴尬于是四下张望,希望遇到一位熟人,但店堂里在座的都是陌生人当他低下了头,感到失望时,忽然看到桌上的一份报纸上刊登的克劳蒂乌斯的短诗 2.出示第一段歌词,感受歌词意境 (1)熟悉歌词内容 教师:我们来念一念 (2)指导用甜美的音色、轻柔的声音、缓慢的速度念 教师:这首诗念给谁听的? 学生:孩子、小宝宝…… 教师:小宝宝会有何感受? 学生:感受到妈妈的爱…… 教师:那我们要用怎么样的声音、力度、速度来表现妈妈的爱? 学生:甜美的音色、轻柔的声音,缓慢的速度…… 教师:谁来试试?(从音色、力度、速度上评价学生的朗诵) 教师:我们一起甜甜地、柔柔地、轻轻地、慢慢地,念吧。
(3)体验歌词节奏特点 教师:舒伯特以他作曲家的角度,有节奏地念了起来教师示范念一遍)你听了,有何感觉? 学生:有摇荡的感觉…… 教师:我们来带着这种摇荡的感觉念一念生齐念一遍) 教师:哪里最有摇篮摇荡的感觉?(出示附点节奏)把附点音符念得长一点,强一点,就能更突出摇晃的感觉 【设计意图】舒伯特的摇篮曲家喻户晓,学生较为熟悉,因此利用创作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歌曲时,先从歌词入手,有利于理解感受作者创作意图,进一步体验摇篮曲的意境,感受歌曲的歌词美、节奏美在念歌词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声音、速度、力度的处理,为演好歌曲做好准备 三、聆听歌曲,体验歌曲旋律美 1.教师:这首朴素、动人的诗打动了舒伯特的心,他的眼前浮现出慈爱的母亲的形象是呀,在那宁静的夜晚,母亲轻轻地拍着孩子,哼唱着摇篮曲,银色的月光透过窗子照在母亲身上,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啊……,舒伯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于是,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拿出一支笔,一面哼唱着,一面急速地谱写着这样,摇篮曲就诞生了 2.出示曲谱,聆听体验歌曲: (1)初步聆听体验 教师:我们来听一听 (2)律动体验,感知韵律 教师:美不美?美在哪里?我们再来聆听(律动)。
(3)学习4/4拍号,感知强弱变化 教师:这首曲子这么美,其实还少不了它的功劳 出示:4/4 含义、指挥图示 教师:我们随老师的琴声一起来指挥,每个动作要有连续性,就像歌声一样连贯 教师:你感觉指挥的时候,哪几拍是比较强的? 学生:第一拍和第三拍 教师:这两拍中哪个更强? 学生:第一拍 教师:你的感受很深刻,确实,4/4拍的强弱规律就是强弱次强弱 【设计意图】在律动中感受乐曲的摇荡感,在指挥中感受旋律内在的强弱变化,进一步体验摇篮曲平稳的特点,层层深入,让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既充分又到位 四、学习歌曲,唱准节奏和音高 1.分析乐曲结构,简化歌曲 教师:我们来听老师弹,一共几个乐句?找一找有没有相同和相似的乐句在四个乐句上方对应出示A A’B A’) 2.学习各句: (1)听唱法学习相同乐曲(第2、4乐句) (2)比较法学习相似乐句(第1句),画旋律线,指导演唱2 5大跳的音准 (3)解决第3句装饰音的难点: 比较:教师范唱两遍,生听辨哪个“快快”的节奏正确(附点四分音符) 划拍:先划拍念准确附点四分音符节奏,再唱准 装饰音:借助画圆弧的手势,唱装饰音 ) 3.完整演唱全曲 (1)师生、生生互动,按乐句接唱歌曲。
(2)齐唱歌曲 教师:想象一下,在你面前就有一个小宝宝,千万不要吵醒她看着心爱的宝宝,妈妈的表情是怎么的?(微笑的)我们微笑着,用整齐的声音,轻轻地、柔柔地为宝宝唱摇篮曲 4.结束故事:舒伯特把歌谱交给店主,这样才换来了一份土豆充饥在舒柏特死后三十年,这首《摇篮曲》的手稿竟以四万法郎(24万左右人民币)的高价卖出,它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设计意图】通过找相同乐句和相似乐句,提高学生分析和学习乐曲的能力,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难点的解决上,把难点分解为节奏和音准,通过划拍念节奏和借助手势把握音准,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歌曲演唱难点 五、了解摇篮曲 1.教师:很多作曲家都写过摇篮曲 2.聆听《勃拉姆斯摇篮曲》,选择适合的词语:稍快、雄壮、热烈、明亮、强、轻柔、跳动、慢、有力、快、平稳、深情、稍慢、中速、亲切 教师:摇篮曲给你什么感受?有什么共同特点?(轻柔、慢、平稳、深情、亲切)摇篮曲——又称催眠曲,是一种抒情声乐曲或器乐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 【设计意图】在以上一环一环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使学生能主动去探索、去感受体验、去寻求答案。
六、情感升华,祝福妈妈 1.深情并茂唱全曲 教师:母爱是伟大的,摇篮曲唱出了妈妈的爱,让我们将母亲的爱转化成美好的声音,一起来唱唱舒伯特的《摇篮曲》吧! 2.讨论:妈妈是如此爱你,你想如何回报妈妈? 学生:帮妈妈做家务 学生:为妈妈敲背 学生:考个好成绩,让妈妈为我感到骄傲 3.写爱心卡背景音乐《只要妈妈露笑脸》) 教师:可能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请你写在爱心卡上,回家送给妈妈 4.小结 教师:用我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妈妈的爱,让妈妈们每天都露出笑脸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延伸的情感教学,渗透人文主题——母爱,摇篮曲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妈妈的爱,提问“如何回报妈妈”更是要让学生懂得反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