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需道互补”专题探讨讲课稿_、导入屏幕打出奥运会开幕式录像节选教师:导入语:刚才的录像,让我们重温了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精彩场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的阵阵呐喊,体现了儒家“仁爱”的胸怀;太极拳 表演的一招一式,展示了道家的“无极”境界千百年来,儒道两家互动、互补、滋养 着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今天,让我们以《论语》《老子》为依据,认识构成中华文化主体的儒道两家,探 讨“儒道互补”这个专题二、从《论语》《老子》看“君子”与“圣人”(一) 结合课外调查,找到恰当研究角度教师:所谓互补,就是相互补充,它是以二者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的我们要研究“儒 道互补”就必须先比较儒道的不同儒道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比较研究为了找到 这个切入点,课前,我们作了初步的调查,以下是其中几位同学的观点打出课件)“儒道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为人准则儒道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的规范准则不同儒道的差别体现在为人处事的准则不同还有等同学也同时提到了)他们共同发现:儒道两家分别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做人的准则,这种做人的准则在《论 语》和《老子》中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上一一 “君子”“圣人”,今天我们就选取“君 子和圣人”这个角度,来看儒道互补,借以窥斑见豹。
二) 重点研读相关章节,理解孔子、老子树立的楷模特点教师:请大家打开书,将《论语》十则中含有君子、《老子》五章中含有圣人的语 句画出来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找到的内容教师:从这三则、两章中看,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老子所说的“圣人”分别是 怎样的人呢?(标注在每则的相应位置上)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 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 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学生代表发言(先提问: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后提问:老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圣人”)师生互相补充,概括《论语》中“君子”和《老子》中“圣人”的特点教师小结:孔子和老子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有德、有仁,能够克己复礼、奋发有为。
《老子》中为我们描述的圣人,无辨、无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妄为三、从君子与圣人看儒道异同教师:孔子、老子为什么树立“君子”“圣人”这样的楷模?那么我们就先要看看 孔子、老子生活在怎样的时代?打出背景,一学生读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 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 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 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一) 孔子树立“君子”这个楷模的原因教师:请同学们依照文本、并结合时代背景,先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树立“君子”这 个楷模?学生:学生谈1-2学生春秋,是一个动荡不息、战乱不止的时代当时,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 但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对诸侯的控制权,周王朝已经在事实上沦落为微不足道的三等小 国史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伴随着诸侯争霸的征战,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致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 地”,人民纷纷起而反抗"从卒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的事件就是当时周王室 有名无实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时代被孔子称为“礼崩乐坏”,而老子则把这样的时代形容为“天下无 道”二) 老子树立“圣人”这个楷模的原因教师:孔子为我们树立“君子”这样的楷模,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老子,为什么 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与“君子”差别很大的“圣人”形象?依照文本并结合时代背景 说说你的看法学生:多几个同学发言三) 探讨儒道主张的异同教师:通过以上的研读,请大家归纳儒道两家的异同1-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通过研读,我们发现,儒道两家同样不满于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民不堪命的社会现 实,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儒 家的主张是做“加法”,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极进 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而道家的主张是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自然天 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天下就太平了,他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 念正是由于儒道两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岀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 的二者互动互补的关系我们一起再把有关君子和圣人的章节齐读一遍四、从古代文人看儒道互补(一)从苏轼词看“儒道互补”对苏轼的影响教师:在孔子、老子之后的2000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 要内容,正如林语堂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 的影响,在教材的阅读指南中说得特别好,请同学们打开书20页(一个学生朗读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儒道互补是一种政治艺术儒道互补是一种文化理念提问:你熟知的哪个文人是这样的代表?教师:那么我们先以苏轼的两首词为例,来看看儒道互补对苏轼的影响打出课件,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 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 风波》)两个学生朗诵两首词(将你感受到的诗人情感,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大家)请同学们说说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吗?作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 生谈教师: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是儒道互补的人生,这两首词中如何体现的?学生:进一步探讨作者在作品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 战疆场的英雄形象下片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 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 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已经是“鬓微霜”, 还想着驰骋疆场,一马平川,报效国家,杀敌立功《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 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 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它体现的是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定风波》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 独特体验和感悟,表达了作者心境恬静,听任自然,洒脱旷达乐观的性格和胸襟苏轼应对挫折的心态“吟啸且徐行”的行为;“烟雨任平生”的心态;“斜照却相迎”的自慰;“也无风雨也无 晴”的结论概之为:从容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他无惧苦难,听任自然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我们虽然读到的是诗人吟啸徐行迎风雨的场景,但是我们能感受到他骨子里那种 笑对人生苦难的胸襟,体会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自勉自励的坚韧,佩服他在逆境前进 中的从容,坚强,乐观、不卑不亢,这就是智者在困难中的超越最后,他终于大彻大悟悟出了荣辱不惊、履险如夷、临危若素的人生哲学,有了 这样的境界,无论怎样演变,他也能达观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了这就是智者在沉浮不定、 变幻无常的苦乐人生面前,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 种超然于纷争之外的淡泊心 境。
联系苏轼的一生和学过的诗词文,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没拋弃过世俗生活和 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说明他 是多以的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 他在壮志难酬时还有许多感概但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他用道家思想进行自我心理调 节,自我心里宽慰,表现出一种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所以我们说他是大儒,以儒修身, 以佛之心,以道养生,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 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活着?人应该怎样诗意地活在这 个有缺陷的不完美的世界上人应该怎样面对所遭遇的顺境和逆境、风雨和阳光一 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 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 一样豁达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带着我们对苏轼的理解、对儒道互补的理解我们再齐读一遍《江城子•密州出猎》 《定风波》东坡词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 积极因素。
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 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 和通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 境界的超越: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 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儒、道、佛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一一通过苏轼诗词透视其人生观密州是他被谪贬的第一站,对此意外的失落,苏轼并没有颓废不振,相反, 他把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力求在生活寻找情趣,但就连出猎这一件小事,苏轼也并没有 忘记报效国家,还依然把着眼点落在“射天狼”上从百姓的“倾城随太守”我们不难 看出苏轼在当地是卓有威望的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为有所作为他在上任时勤 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曾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 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这正是儒家经世 济民思想在他身上闪光的表现二)“儒道互补”对其他文人的影响教师:苏轼的人生是典型的“儒道互补”的人生,千百年来,儒道互补影响着,像 苏轼一样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
你还知道“儒道互补”哪些文人身上得到体现?学生:举1-2例如李白五、儒道互补的人生启迪“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儒道互补”的智慧对你的人生有哪些启迪呢?请你用你喜欢的语言样式,写出“儒道互补”对你的人生启迪学生当场写,教师选取佳句,读给大家,请作者简单解释儒家强调的是入仕的精神,但在仕途上顺利的又有几人?道家强调的出世精神,可 以说是无数失意之人的精神良方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 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人生总是有许多无奈,也许真正的牛人是儒道并用南怀瑾先生有一个比喻,他说 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人生是要不断进取的(这是儒家),就如你要为考大学去奋斗,不奋斗就会留下许 多遗憾,人生也不会精彩可是你也知道考大学是一座"独木桥”,如果不能保持一点 超脱的心态(这是道家),路走起来会很累我很欣赏朱光潜的一句话:“以出世的态 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用儒家的精神去参与这个世界,认真、执著地去做事; 然后又能用道家的精神去观照这个世界,对结果能看得淡一点,豁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