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3章第3节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案)

tang****xu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8.50KB
约4页
文档ID:126891320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3章第3节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案)_第1页
1/4

3、3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案)[课程标准]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一、促进了北方封建经济的发展1.农业:均田制的推行,使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在北魏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技术获得了较大进步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民营手工业也日趋活跃纺织业最为发达3.商业:商业日趋繁荣平城、洛阳、长安等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深度认识]北魏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鲜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重点精讲]试从社会环境、政策扶植、技术推广等角度分析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1)政府的重视:①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吏治的改善和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③孝文帝修建水利工程,派遣工匠指导修建水利工程2)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贾思勰的《齐民要术》)3)民族大融合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化探究探究点1 农业生产的发展诸男夫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魏书食货志》思考(1)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2)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答案 (1)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2)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探究点2 繁盛的洛阳材料 北魏的洛阳,城西有大市,市内有钟楼,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市场上的金银、锦绣、瓷器、漆器,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城南有“四夷馆”,专供外来商人居住馆舍房子整齐,路旁栽种着青槐绿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思考(1)根据材料指出北魏时期洛阳商业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成因2)北魏贵族高官显宦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 (1)表现: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中外贸易频繁成因: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商业的发展;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洛阳商业的繁荣。

2)一方面说明了商业的活跃,另一方面说明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二、加快了民族融合进程1.迁都洛阳之前,民族融合主要表现为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于鲜卑民族之中迁都后,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2.民族融合的趋势为北朝末年实现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概念阐释]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生活在一起的众多民族,通过长期交往,相互影响,各自消失原来的特征,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易混易错]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度统治模式的转化;民族融合也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而是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到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风俗、饮食等深化探究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籍)(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答案 (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专著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三、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1.奠定南北统一基础(1)通过改革,北魏以“华夏之邦”的姿态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之上2)使北魏政权全面地继承汉魏以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与南方的汉族政权在形式上日趋一致3)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异,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和经济繁荣准备了条件2.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1)北魏所创立的官秩从品制度和均田制度还为后代所继承,特别是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在北齐、北周和隋唐继续推行,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孝文帝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教材百家]……孝文帝改革以后,原来的民族分布完全被打破,各族间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区域。

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与中原文化融合后,也成了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版)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人民版)[历史认识]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改革智慧]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的策略上是非常成功的,他没有像后来王安石变法一样,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而是设巧计和曲径通幽,在摆脱改革反对派的围堵上来了个迂回取直,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改革预定的目标前进深化探究材料 2010年3月底,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做客百家讲坛时讲道:“长城如父,他有两个妻子,一个农耕,一个游牧中国领土的每一次扩张都是游牧民族越过这条线,将游牧区与农业区统一在一起完成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成为辽阔的泱泱大国,应感谢那些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使长城成为中国的内墙和风景,而汉族却只是把长城当作边界。

   思考(1)概括一下李鸿宾教授讲座中对游牧民族的认识观点?(2)结合所学及材料试以鲜卑族为例印证李鸿宾教授的上述观点答案 (1)游牧民族在中国疆域的扩大、民族融合的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方面有巨大贡献2)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结束了北方战乱,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民族间的大融合;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课堂小结。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