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陈子昂(659年或说658/661年-700年或说699/702年),字伯玉,后世称其为“陈拾遗”,唐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人初唐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诗文革新人物之一陈子昂提出了在复古中实现革新的诗论主张,极力倡导“风雅兴寄”“汉魏风骨”其诗歌风格高昂清峻、雄浑苍凉、寓意深远,语言古朴苍劲,内容与表达上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奠定了唐诗的壮阔景象,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陈子昂洞察国事,有远见卓识,其谏疏被资治通鉴引用达6处之多著作有陈伯玉集10卷、诗128首、文110余篇,代表作有感遇38首,登幽州台歌被誉为古典诗歌中的千古绝唱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易错字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理解默写1.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2.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悲哀苦闷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词中指生不逢时的句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4.屈原远游中有句云:“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生勤本诗中与此意思相似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重点字词原文解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时间的广大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时间的广大怆然:悲伤的样子怆然:悲伤的样子涕:眼泪涕:眼泪原文译文原文译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满怀悲伤热泪纷纷诗句赏析诗句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比,通过对比,通过“前前”“”“后后”“”“古人古人”“”“来者来者”的对比,的对比,表明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表明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炼字)两个(炼字)两个“不见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
怀才不遇的感伤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独独”字是诗眼,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字是诗眼,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悠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置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置于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于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一种苍茫孤独感内容理解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3、课文主题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内容理解4.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答案】“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5.试赏析“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答案】对比手法将“前”与“后”,“古人”与“来者”进行对比,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往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突出自己没能遇见贤君明主,生不逢时,抒发了诗人失意寂寞苦闷的情怀7.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模拟练习1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都属于“登临诗”,诗人睹物感怀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意为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中的“古人”与“来者”是指那些与自己一样怀才不遇的文人C登飞来峰诗人登上高峰,豪情满怀,表达出为实现政治抱负而不畏困难、昂扬乐观的精神D登幽州台歌诗人登临高台,看到天地苍茫,油然而生壮志难酬,生不逢时的惆怅和孤寂之感B模拟练习2下面对登幽州台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主题角度看,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以及寂寞苦闷的情绪。
B从艺术表现角度看,这首诗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写出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第四句则表达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C诗人“独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与空间的寂寥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诗人因此有感而发C模拟练习3选出下面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有误的一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A全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B一二句,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来不及见到,诗人生不逢时C三四句,诗人登台远眺,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D全诗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A模拟练习4选出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赏析有误的一项()A这首诗是陈子昂在军中被贬,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登上燕昭王为了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所写的一首感怀之作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来者”指的是后来的贤明君主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为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感到人的孤单渺小,不觉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虽然怀才不遇,但天地宇宙的广漠使他重新振作,表达了他要积极有为的坚定人生理想D模拟练习5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有误的一项是()A诗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B诗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C“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D“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C模拟练习6诗歌赏析,下列对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亦化,具有韵律美B朗诵此诗,应选择静美舒缓、悠扬动听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C“悠悠”与“独”相照应,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D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B模拟练习6诗歌赏析,下列对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亦化,具有韵律美B朗诵此诗,应选择静美舒缓、悠扬动听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C“悠悠”与“独”相照应,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D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B模拟练习7选出下列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有误的一项()A诗人屡次进言,未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登楼悲吟。
其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B这首诗歌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空间辽阔,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时间绵长,第四句描绘了诗人悲哀苦闷的情绪C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作者情感抒发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D诗歌融理入情,表现了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哲思念”字表现了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独”字是全诗的诗眼B模拟练习8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A此诗是诗人登高望远而作,表达了诗人登台的喟叹与感慨B“前”“后”与“古人”“来者”相呼应,既写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也指沧桑易变古今人事C“怆然而涕下”中,可见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D整首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感情基调悲壮苍凉D模拟练习9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本诗是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极度苦闷忧愤之时登高望远所作,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B前两句“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具体描绘出一幅北方原野的空旷无垠、苍茫广阔的图景C后两句各增加一个虚词“之”和“而”,比前两句比较急促的音节多了一个停顿,音节较舒徐流畅,更加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D全诗以一个“独”字为诗眼,诗人面对“悠悠”天地,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仅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国B模拟练习10选出下列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赏析有误的一项()A前两句“古人”和“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表现出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B“念天地之悠悠”中“念”字表达了诗人囊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悠悠”一词与下句“独”字互为映照,增强了反衬效果C“独怆然而涕下”把个人放到广袤无限的宇宙空间中,使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顿时神韵飞动D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含蓄地表达了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的孤寂郁闷之情D模拟练习11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独之感B“独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寞而产生的C诗中的“古人”和“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D“幽州台”是战国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B模拟练习完成下面小题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乙】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模拟练习1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的体裁是一样的,都属于绝句B【甲】诗借“燕昭王筑幽州台招揽贤士”的典故,表达了渴望得到赏识的心愿C【乙】诗借历史人物项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君臣苟且偷生的谴责以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D这两首诗都属于怀古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13【甲】诗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模拟练习12A两首诗歌体裁不同:甲为古体诗,五言和七言兼用,诗歌的格律自由,且长短不限乙为七言绝句诗,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与选项中“体裁是一样的”说法不符,故选A13诗人独自登上幽州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表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模拟练习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乙】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模拟练习14这两首诗,都有“看”,陈子昂用的是“见”,杜甫用的是“览”你觉得能否把杜诗中的“览”字改为“见”字?15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写“不见”,杜甫却写“终当见”。
无论是“不见”,还是“终当见”,总有诗人自己的用意,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经历,说说你的理解吗?14不能见”的距离较近,而杜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向下、向远处看,视野开阔,用“览”字,更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豪情15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渴望遇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但诗人生不逢时,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所以写“不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杜甫登临泰山之巅,俯视群山的豪情,此时杜甫二十多岁,又逢开元盛世,诗人对攀登人生顶峰充满雄心壮志,所以写“终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