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二历史5.2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一册.doc

caoka****i12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4KB
约4页
文档ID:130247514
高二历史5.2 马丁&amp#183;路德的宗教改革第一册.doc_第1页
1/4

高二历史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人教版第一册第二节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目 标内 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九十五条论纲提出的时代背景;马丁路德立志改革通过讲述理解马丁路德改革德内容,理解其对德意志乃至欧洲带来德重大影响通过对宗教改革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认识,养成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问题探究概括阐释分析综合通过对马丁路德等人在宗教改革过程中斗争精神的学习,培养敢于为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而拼搏奋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因信称义”;建立新教会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教随国定”;新教的产生【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九十五条论纲1.提出的时代背景2.马丁路德立志改革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因信称义” 2.建立新教会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1.“教随国定”2.新教的产生重点:马丁路德改革主要内容及影响难点:“教随国定”、新教【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在教师讲述的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探究等方法,多让学生积极思考归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课堂上对所涉及内容文字与图片、材料积极提供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导入新课】16世纪的德意志,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但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社会动荡不安,教会十分猖獗,它一方面阻挠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把德意志作为重要的搜括对象,流入罗马教廷的财富每年达30万金币,人们称德意志为“教皇的奶牛”于是从德国开始, 16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宗教改革运动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九十五条论纲1.提出的时代背景15~16世纪,德意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德意志经济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什么?(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搜刮到16世纪初,整个欧洲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国和意大利仍然由罗马教会牢牢控制,整个西欧承担的经济重负全部转移到德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的身上。

在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因此成为“罗马教皇的乳奶牛”另外罗马教廷还控制了德意志的经济和政治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日益突出, 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提问:宗教改革爆发于德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听老师讲述和教材概述后,指出: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是根本原因;(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的内容,加强对德意志分裂状况的认识和了解 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是直接原因;最后教师指出:还有马丁路德的个人作用和影响2.马丁路德立志改革马丁路德是德意志的一位学识渊博的神学家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并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512年,马丁路德成为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

他对罗马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统治与经济搜刮十分痛恨,立志要通过改革,在德意志建立推动民族复兴的教会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这成了宗教改革导火线天主教认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宠爱,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赎罪,才能获得“免罪罚”此举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惊人的勇气在维登堡教堂门上贴出了《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就赎罪券问题提出异议,要求进行争辩他在论纲里说: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愆的赦免;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阅读思考后概括指出:揭开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开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在西欧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封建统治者要求摆脱罗马教廷束缚,要求与罗马教皇决裂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因信称义” 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一系列文章,系统的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提问: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概括指出: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他认为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圣经》为人们信仰的惟一权威和依据,—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信仰上帝,与上帝直接交往才是正道这同天主教的传统说法,即主张只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必须靠烦琐的宗教仪式才能使灵魂进天堂是根本相反的,这种论点对教皇和天主教会是一个沉重打击既然“信仰耶稣即可得救”,那么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获得这种信仰呢?马丁路德认为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每个教徒都应该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理解,这是一种信仰自由的权利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中介提问: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的是什么?(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2.建立新教会提问:马丁路德主张建立新教会的实质是什么?(通过建立本民族教会,使世俗统治者的权力高于教会权力,并最终支配教权利用教材【学思之窗】的内容,来加深学生对“因信称义”和路德宗教改革实质的理解马丁路德认为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惟一合法的权力。

他主张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七项圣礼中只剩洗礼、圣餐两项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他的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正在兴起壮大的新兴资产阶级需要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1.“教随国定”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1525年爆发了反对罗马教廷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但是马丁路德明确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他把《圣经》译成德文,促进了宗教改革在德意志的拓展此后德意志东北部的萨克森、普鲁士等地的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并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同天主教诸侯抗衡信奉新教、旧教的各诸侯国发生了多次战争1555年,经过长期战争,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从此,路德创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2.新教的产生通过宗教改革,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

基督教世界再次出现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也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课后研讨】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如何理解现阶段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思路:宗教信仰是个人的事情,信教或不信教是个人的自由;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在中国,任何人、任何团体,包括任何宗教,都应当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信教和不信教的人们可以做到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绝不容忍打着宗教旗号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危害国家安全与统一本课小结】在摆脱罗马教廷,建立本民族复兴教会,已经成为德意志各基层普遍要求的形势下,马丁路德以大无畏的勇气和精神,毅然举起了宗教改革的历史大旗,德意志成为欧洲宗教改革德策源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实际上就是“因信称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