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研究-基于55家院校调查数据_1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27KB
约9页
文档ID:210128004
我国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研究-基于55家院校调查数据_1_第1页
1/9

我国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研究基于55家院校调查数据 摘要:基于国内55家新闻传播院校的调研数据显示: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范围在扩大,“跨学科”特征愈加明显,课程“存量”与“增量”之间矛盾突出,不同专业对学院平台课程的评价不同,不同专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排序亦有差异,国内新闻传播教育界对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自我满意度普遍不高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本科,核心课程,课程设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项目“新闻与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8ZDZB06)、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YB-1)的研究成果一、研究缘起新闻传播本科教育作为一种偏应用型的高等教育,与新闻传播业态发展紧密相连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日趋复杂,业态的颠覆性变化、社会资源的再配置,使得新闻教育改革成为国际性话题和难题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方案,而培养方案就是关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说明课程设置在教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也是学者们探讨新闻传播教育时绕不开的话题杜慧贞(2015)在梳理2000-2015年国际期刊数据库(Web of Knowledge、SAGE、Taylors & Francis、Proquest)中近百篇新闻教育研究论文的基础上,以改革视角选取新闻教育的五大焦点进行评述,其中一个焦点是“如何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此焦点作者总结如下:“大部分新闻教育研究论文都涉及课程设置,很多教学改革措施都从课程开刀。

近15年来,优化新闻课程设置的主要思路包括:如何从职业培训转向真正的大学教育、实现从教到学的范式转换、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能力①新闻传播教育在全球范围的兴盛,促使其管理呈现一种趋势——标准化中国有“教育部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包括新闻传播学专业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美国有“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认证委员会”(ACEJMC),制定评价指标俄罗斯有“联邦新闻教育标准”(The Federal State Educational Standard in Journalism)巴西有国家层面的“新闻教育指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于2007年推出了教学计划模板,旨在指导发展中国家、新兴民主国家的新闻教育标准化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各新闻传播院校课程设置的摸索和试错成本,但也带来了较大争议以俄罗斯为例,2012年的“联邦新闻教育标准”给出了教学大纲、基础设施、教研人力资源方面的质量要求所有级别(本科、硕士、博士)的教学大纲包括四部分:必修基础课程、选修课、实习以及期末考试和论文写作就本科而言,基本课程部分包括人文社科及艺术、语言、文学方面的诸多课程,如媒体与新闻理论、职业道德、媒体经济学、媒体系统等,选修课各校有别,主要为适应当地劳动力市场、地方文化及与之相关的校方人力资源和技术设施。

俄罗斯学者Elena Vartanova and Maria Lukina(2017)指出此标准之于现代新闻教育的适恰性仍在争论当中另一个讨论的话题是课堂和实习中理论和实践的平衡,以及应该包括多少信息技术②巴西2013年新闻教育指南(2013 Curriculum Guidelines)明确了学位课程的六个维度:人文主义(humanistic)、特定主题(specific subjects)、情境(contextual)、专业(professional)、新闻过程(journalistic process)、实验室训练(laboratory practice)巴西学者Sonia Virgnia Moreira and Cludia Lago(2017)认为这一指南体现了制定者对复杂世界中新闻的历史、社会和技术语境的关注,以及对新闻行业和市场变化特征的关注他们调查了巴西四所学校,发现样本学校并没有完全遵循新闻教育指南的要求,地方文化、语言(作者多次提及葡萄牙语对国际传播类课程的影响)等因素都会影响新闻院校的课程设置③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4年和2018年内容基本相同)指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本科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作品)理论课程主要包含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出版与数字出版概论、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或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选读)、数字媒体技术、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等专业类课程结合每个具体专业的情况给出参考课程,建议8-10门必修课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训课程和专业实习④这个标准是一个指导性的方案,开放性较强,各新闻传播院校根据标准,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自己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可谓千校千面如何在千校千面中寻找共性和规律,是本研究思考的问题寻找共性的前提是尽可能覆盖和了解“个性”,需要一定规模的调研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教育课题小组的调研为本调研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课题组认为“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整个学科的范式亟需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也需要新思路,许多院系的专业实践体系化、规范化程度尚显不足”⑤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受两大力量驱动:一个是媒体的变化,一个是教育改革在中国这两股力量都不容忽视,各新闻传播院校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每年微调整、四年大调整。

目前,国内新闻传播院校本科核心课程(指学院平台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现状如何?评价如何?有什么问题或困惑?本研究意在通过调查数据来回答这些问题二、样本概况和数据采集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681所大学开设1244个新闻传播本科专业点问卷调研不能覆盖全部院校,依据2017年公布的教育部新闻传播学学科评估结果,选取评级靠前的院校,兼顾地域(华南、西南、华东、西北、华北、东北、华中)和学校类型(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学校层级(985、211、普通本科)的全面性,选取了55家新闻传播院校进行问卷调查55家新闻传播院校分布如下:华南5家(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海南师范大学);西南6家(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10家(江苏师范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南昌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西北5家(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华北12家(清华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内蒙古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宁夏大学);东北4家(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吉林大学);华中13家(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调查对象的专业和教(工)龄(从事新闻传播教育或管理年限)分布(见表1)来自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和传播学专业的访谈对象较多,占89%教(工)龄分布显示,11-20年的占比最高,达59%,4-10年的占23%,21年以上的占15%表1 调研对象的专业、教(工)龄分布专业工龄3年以内4-10年11-20年21年以上小计新闻学专业212471172广告学专业25241041广播电视学专业0713222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31012227编辑出版学专业00415广播电视编导专业02305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03306其他02114总计74110727182调研的主要问题包括:(1)学院平台必修课设置情况调查:平台课清单、近5年变化趋势、对平台课总量合理性以及设置框架合理性的评价;对存在问题及变化趋势的认知2)专业主干课设置情况调查:课程清单,对专业主干课总量合理性、设置框架合理性的评价及存在问题的认知3)综合评价与建议:对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的评价,对目前存在问题的建议问卷调研时间:2017年11月24日-2018年2月25日调研对象主要为国内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负责人、系(正副)主任。

调查方式包括线下(60份)和线上(122份),得到有效问卷182份问卷全部回收后统一录入整理本次调查没有采用目前问卷调查通常采用的“假设——验证”模式,而是一种摸底调查在分析的时候,也是利用EXCEL对问卷结果进行原始呈现,并对部分结果进行了交叉分析,以便了解新闻传播大类之下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观点三、研究发现(一)学院平台必修课设置情况1.学院平台课范围和变化情况与教育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相呼应,目前学院平台必修课的范围比较广(见图1):专业概论类课程占比较高,马克思新闻观课程、新闻传播研究方法、媒介写作类、公共关系学、社会学类课程、文化类课程、文学艺术类课程、网络传播、媒介融合(概论)也占了一定的比重平台课的范畴远远超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所列图1 受访者反馈学院平台课设置情况(数字为百分比)如果说图1是各新闻传播院校平台课动态调整中一个静态节点的呈现,那么图2则是调研对象反馈的近5年(截至调查日期)所在院校平台课变化情况笔者将超过50%的肯定反馈视为一个显著变化特征进行认定,结果得到如下:图2 受访者所在院系近5年平台课变化情况(0-100为百分比)普遍增加的课程(超过50%的肯定反馈):82.42%的调查对象反馈所在院系增加了新媒体技术类平台课程。

变化不大的课程(超过50%的肯定反馈):媒介法规与伦理课程(78.02%)、新闻传播理论课程(71.89%)、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类课程(58.79%)、文学艺术文化类课程(53.3%)、新闻传播研究方法课程(50%)2.对学院平台必修课的评价在问及“您如何评价目前贵院平台必修课的总量(课程量或学分数)”时,大多数调研对象认为总量“合适”,占51.65%;认为“较多”和“较少”的分别占29.12%和10.44%;认为“多”“少”“不清楚”的均在5%以下为探寻不同专业受访者对平台课数量评价是否有差异,笔者将专业来源作自变量进行考察,发现“合适”是众专业受访者普遍的选择,在“较多”选项上则有明显的专业差别:广播电视学专业调研对象占比最高,其次是广告学专业、新闻学专业(见图3)图3 不同专业受访者对学院平台课总量的评价当问及“您认为贵院平台必修课的设置框架(课程开设、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时,57.69%的受访者认为设置框架合理,15.38%认为不合理,还有23.63%“说不清”问卷受访者认为学院平台必修课应该开设的课程(见图4)与图1相比,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媒体概论仍然排在课程的前三,而新闻传播研究方法、媒介融合(概论)、社会学类课程、传媒法规与伦理、数据库(大数据)分析课程被认为是更应该开设的课程。

图4 受访者认为学院平台必修课应该开设的课程(数字为百分比)调研对象对学院平台必修课的总体满意度如下:93.36%的受访者选了“一般”和“满意”,非常满意的只占3.87%可见,总体上受访者对学院平台必修课的设置并不是非常满意为了解不同专业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