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梅陇镇社区20例丧亲者哀伤辅导工作探讨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1.22KB
约5页
文档ID:189625045
梅陇镇社区20例丧亲者哀伤辅导工作探讨_第1页
1/5

梅陇镇社区20例丧亲者哀伤工作探讨 引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每年全国死亡人口大约890万人,2018年全国死亡人数是993万人,按照每个逝者10个亲属计算,我国去年一年就产生990多万个丧亲家庭和约10000万个丧亲遗属关键字:丧亲 哀伤丧亲是一种重大的压力源,给居丧者带来的经验和内心体验异常痛苦,常常引发居丧者产生神经内分泌紊乱、睡眠障碍、焦虑恐慌综合征等身心症状[1]大多数居丧者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急性悲伤症状的困扰,不需要临床干预但也有多达40%的居丧者显示有延迟应对的迹象,[2]如果不及时进行临床干预,急性悲伤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慢性衰弱,[3]导致其社会功能受损,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基于如何帮助梅陇镇地区居丧群体度过哀伤所做的课题,给予社区哀伤工作提出一定的建议哀伤,就是协助人们在合理的时间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并健康地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4]1、哀伤现状国外哀伤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对死亡者家属的护理,而随着哀伤护理的发展及病人需求的变化,哀伤已逐步由单一的死亡者家属的护理拓展成为针对一切情绪不良病人的情感支持[5]在西方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哀伤很普遍。

而中国大陆对家属的哀伤的研究开始较晚,大多数医疗系统没有全面提供死亡教育、哀伤等服务,而社区的哀伤则是空白2、哀伤个案的操作流程2.1、评估个案评估就是采集和收集各种信息、分析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观察、访谈、沟通、调查等方法2.2、计划完成了初步的资料收集,经整理和分析,结合个案的具体问题和相关个人资料的分析和综合,判断其主要解决的生理或心理等问题特征或性质、原因等,根据问题,安排相应的人员2.3、评价对实施操作效果进行评价,反馈效果,旨在了解个案对哀伤的理性对待3、丧亲产生的主要问题和技巧:3.1、自我缺失感明显,导致悲伤情绪强烈;我们的技巧大多数时间是陪伴和倾听,第一次个案们都不喜欢我们去她们家里,我们通过居委协调沟通后方才进入,后面几次还算顺利,但也有一部分个案无法入驻家庭,所以造成失访3.2、部分回忆丧失,拒谈临终者:研究发现,在患者逝去的6个月内,约6%-25%的丧亲家属符合哀伤延长障碍的诊断标准,7%-40%的丧亲者会出现中至重度的抑郁症状且在丧亲6个月后,40%的丧亲者无法建立新的世界观3.3、悲伤所致不明原因,但症状明显的躯体疾病:丧亲是一种重大的压力源,给丧亲者带来的经验和内心体验是异常痛苦,常常引发丧亲者产生神经内分泌紊乱,睡眠障碍,焦虑恐慌等综合征等身心症状。

丧亲者往往会面临躯体疾病、抑郁或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持久且强烈的哀伤这类个案我们主要给予的是专业支持,虽然个案表现的是生理的不适,但通过检查没有发现病理改变,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肯定和支持,通过空椅子技术让其倾诉对逝者的哀思,使其哀,但不伤,减少因悲伤的持久导致的身体病理性创伤3.4、家庭矛盾,因意见不统一或对临终者最后照护不均所致:对于现在社区临终病房的全面开展,这个问题较之前有所下降,所以加强社区宣传,正视死亡,尊重生命,不仅可以提高肿瘤临终病人的生存质量,也可以减少家属的悲伤情绪3.5、访谈关系建立艰难:对于一个面对丧失、情感失控或低落的人,通过一两次访谈就大大改善其情绪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访谈中,让访谈者从可以开始、愿意开始、从最容易开始的一小步迈进,逐渐推动其情绪改善3.6、社会支持系统严重缺乏目前,我国哀伤机构较少,哀伤指南尚无,对于严重依赖性丧亲者,需要更多社区支持和帮助,才能让其走出哀伤,重构人生4、结论根据,发现大多数家庭处于被迫接受死亡的状态,所以首先要鼓励其接受死亡,表达哀伤如果家庭医生或安宁护士在临终前介入做好沟通,疏导,不仅让病人接受死亡,家属也接受被死亡,这样在丧亲后悲伤问题降低明显。

其次肯定丧亲者为临终病人所做的一切,减少其心里负担,家庭医生或居委工作人员或相同经历的人员在丧亲后的陪伴,倾听,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悲伤再次逐步接受死亡事实,允许回忆,重建角色,陪伴和倾听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相关的社会支持,专人的陪伴和疏导,可以尽快重建角色,进入社会最后帮助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可以帮助联系志愿者或有相同经历的人,互相支持和鼓励通过对这20例丧亲者产生问题的,旨在探索适合本土文化的悲伤理论和方法随着社区安宁病房开展的成熟化,丧亲是所有安宁疗护后期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我国对于丧亲及悲伤都没有标准的指导方案和准则,对于丧亲都处于学习探索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在面对哀伤时的情绪、反应和表达方式,以及对将来生活的影响都不同,需要区别对待,提出相应的操作男性和女性在面对哀伤时情感的宣泄、情绪、自尊、行为以及化解哀伤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技巧,总结出具体的实务操作护士是直接接触丧亲者的“第一人”,理应是哀伤的先行者和执行者,但护士普遍缺乏哀伤知识及技巧,能提供的哀伤照护服务非常有限罗俊娥等[12]调查结果显示护士普遍缺乏哀伤相关知识、技能及正确的态度,主要是原因受传统文化影响,护士及哀伤者“讳死”观念深重,不愿谈及死亡,无法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哀伤者;同时,哀伤是护理教育的盲区,护士在学习经历中缺乏获得哀伤相关知识、技能的途径。

哀伤,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方面的支持和完善参考文献:1. 埃尔温.M,欧文.M.丧失器官功能的生理指标[M].//STROEBE W,HANSSON R.丧亲研究手册:理论、研究和干预.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473-491.李妍.丧失哀伤的个案工作模式探讨[J].理论观察.2016.(7)92-93.项伟岚,盛洁华,王雅萍.哀伤护理委员会在护理管理中的实践[J].护理与康复,2009,8(8):697-698.鲍南诺GA,卡特曼S.悲伤体验的多样性[J].临床心理学评论,2001,21(5):705-734.鲍比J.依恋与失落:失落、悲伤与抑郁[M].纽约:Basic出版社,1980年版.-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