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王出镇制度 篇一:新 一.蒙古贵族的嫡系军队 蒙元用武力消灭南宋,开创了整个汉族被异族统治的先例大体而言,蒙元的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蒙古军是以蒙古人为主体组成的军队,是蒙古统治者的嫡系;探马赤军是从蒙古各千户、万户中抽出担任先锋、镇守等任务的军队,其成员包括色目人及汉人;汉军主要由中国北部、四川局部地区、云南等地方的各族人民组成;新附军主要由南宋降军改编而成 蒙元的统治集团是以蒙古族为核心的,同样,蒙元的军队也是以蒙古军为核心的蒙元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特别重视军权,在全国建立起一整套防卫系统而蒙古统治者的嫡系军队蒙古军,亦承担起保卫中枢汗廷的宿卫任务及镇守全国各地的镇戍任务 关于蒙古军在全国各地的镇戍,《元史.兵志二》指出:“世祖之时,海宇混一,然后命宗王将兵镇边徼襟喉之地,而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则以蒙古、探马赤军列大府以屯之淮、江以南,地尽南海,则名籓列郡,又各以汉军及新附等军戍焉”这表明,蒙古军在全国的镇戍重点的是北方,而南方则主要由汉军及新附等军镇戍蒙古军在北方驻有四大都万户府,分别是是:山东河北的蒙古军都万户府置司于濮州、河南淮北的蒙古军都万户府置司于洛阳、四川的蒙古军都万户府置司于成都、陕西的蒙古军都万户府置司于凤翔。
此外,元太祖成吉思汗沿袭分配家族财产的本民族旧俗,大规模分封诸子诸弟分封的诸子、弟有九人,每人均授与一个王国诸王可以享有及管理自己的私人部属成吉思汗去世之后,其继承者继续奉行这一政策另一方面,随着蒙古帝国对异国不断的征服以及领土不断的开拓,蒙古贵族分配财产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发展(例如进入中土之后分封的五户丝食邑民等),蒙古异性官僚亦有被封为王者,还形成了 所谓,就是元帝分封诸王族或者蒙古异性官僚为王,统兵出外藩屏朝廷宗王镇戍的地区有漠北前线的北平王、晋王;西北地区的武靖王、西宁王等等,在中枢地区、西南地区、江淮等地区也进行了镇戍 二.蒙古贵族的嫡系军队被摧毁的过程 关于蒙古贵族的嫡系军队被摧毁的过程,本文拟从中枢汗廷、蒙古军都万户府、分封及镇戍诸王等三部分进行阐述另外,蒙古草原分封、镇戍诸王的情况以及中亚、西亚诸王、汗国的情况,可以参考拙作《探讨蒙古“四大汗国”之谜》、《北元的真相》,本文不再赘述 (1)中枢汗廷被摧毁的过程 至正十八年十二月,元上都开平被义军关先生、破头潘部攻陷,官阙被焚而成废墟 至正二十八年闰七月,元大都被北伐的明军徐达部攻陷,元顺帝北逃,监国淮王贴木儿不花被俘杀。
洪武二年(至正二十九年),明将常遇春、李文忠出塞攻陷上都,元顺帝北逃,明军追击百里,俘虏宗王庆孙等万余人 洪武三年四月,元顺帝卒于应昌,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即位五月,明将李文忠攻陷应昌,爱猷识理达腊以数十骑北逃,明军获其子买的里八刺及后、妃、诸王官属数百人,并得宋、元玉玺等物 洪武十一年,爱猷识里达腊卒汗位传至脱古思贴木儿 洪武二十一年四月,明将蓝玉率军在捕鱼儿海袭击了脱古思贴木儿的汗营,俘获其次子地保奴以及后妃公主五十余人、诸王官属近三千、男女七万余,还有马驼牛羊十万,脱古思贴木儿仅与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逃遁,脱古思贴木儿与太子天保奴在途中被也速迭儿杀死脱古思贴木儿死后,与其一起逃亡的元臣捏怯来、失烈门等后来都投降了明朝 《明史.鞑靼列传》称:“自脱古思帖木儿后,部帅纷拏,五传至坤帖木儿,咸被弑,不复知帝号有鬼力赤者篡立,称可汗,去国号,遂称鞑靼云北元已经灭亡了 (2)蒙古军都万户府被摧毁的过程 山东河北的蒙古军都万户府置司于濮州,隶属济宁路至正十七年七月,黄河义军万户田丰反元,攻陷了济宁路,另一忠于元廷的义军万户孟本周则击败了田丰,收复了济宁路至正十八年二月,田丰再次攻陷了济宁路,三月,元将孛罗贴木儿收复濮州。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田丰降于元将察罕贴木儿,刺杀了察罕贴木儿之后又再反元,察罕贴木儿的养子扩廓贴木儿杀田丰,控制山东至正二十七年十一月,义军徐达部进入山东,攻陷了济宁路 河南淮北的蒙古军都万户府置司于洛阳,隶属河南府至正十一年,义军王权、张椿等攻陷河南府,后被元军收复至正十五年,义军刘福通部将赵明达等攻陷洛阳,后败于元将察罕贴木儿至正二十八年(洪武元年),明将徐达率军攻陷洛阳 陕西的蒙古军都万户府置司于凤翔至正十七年十月,义军白不信、李喜喜等围攻凤翔,后被增援的元将察罕贴木儿、李思齐等击败至正二十九年(洪武二年),明军攻陷凤翔,守将李思齐逃往临兆 四川的蒙古军都万户府置司于成都至正十七年,义军明玉珍部攻陷成都,后建立夏国洪武二年正月,明军伐夏,七月,明将傅友德部占领成都 (3)中原、大江南北诸王镇所被摧毁的过程 宣靖王买奴,镇益都至正十七年三月,义军毛贵部攻陷益都路,买奴逃遁至正十八年三月,义军田丰复陷益都路至正二十三年十一月,元将扩廓贴木儿收复益都至正二十七年十一月,义军徐达部攻陷益都 文济王不花贴木儿,镇大名至正十七年八月,义军刘福通攻陷大名,九月,元将太不花收复大名至正二十九年(洪武二年)三月,北伐的明军取得了大名。
洪武三年春,明将徐达率军于定西大败扩廓贴木儿,擒文武僚属千八百六十余人,收降将士八万余人文济王也在这一役中被明军俘虏 镇南王孛罗不花,镇扬州至正七年,孛罗不花率军镇压集庆义军,随后,又与威顺王宽彻不花一起镇压靖州义军至正十五年,招降义军张士诚部至正十六年三月,驻防扬州的地主武装“青军”首领张明鉴驱逐孛罗不花,孛罗不花遂逃往淮安至正十七年八月,义军朱元璋遣其将缪大享进攻扬州路,“青军”首领张明鉴投降 而镇南王孛罗不花则在至正十六年三月在淮安被义军赵君用俘虏,不屈服,与其妻子一起投水死孛罗不花死后,其子大圣奴袭封镇南王,于至正十九年守信州义军陈友谅遣其将王奉国率部攻陷信州,大圣奴死亡 宣让王贴木儿不花,镇庐州至正十六年,庐州失陷,贴木儿不花北逃义军左君弼部据庐州,至正 二十三年七月,义军徐达部攻陷庐州 贴木儿不花回到京师之后,升任淮王监国,至正二十八年闰七月,贴木儿不花在大都被北伐的明军俘杀 威顺王宽彻不花,镇武昌宽彻不花于泰定二年三月受封,领怯薛歹五百人,又许自募千人以备宿卫至正十一年,率领二子别贴木儿、答贴木儿与义军倪文俊作战,兵败,儿子别贴木儿被俘虏至正十二年,义军攻陷武昌,宽彻不花弃城而逃,元顺帝下诏夺其王印。
至正十三年,元军收复武昌汉阳,元顺帝见宽彻不花屡战有功,于十四年下诏还其王印至正十五年七月,倪文俊再次攻陷武昌、汉阳至正十六年,宽彻不花与宣让王贴木儿不花防守怀庆,不久率其子报恩奴、接待奴、佛家奴及妻妾与义军倪文俊战于汉阳,兵败,儿子接待奴、佛家奴死亡,妻妾皆没接着,倪文俊攻陷岳州,宽彻不花逃遁,其子答贴木儿死亡其后,武昌被义军陈友谅控制至元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亲自率兵占领武昌 而宽彻不花战败之后,自云南入蜀,至陕西成州,欲回京师,却为元将李思齐所拘,只得率部屯田于成州,未几卒 宽彻不花的儿子和尚,以功封义王至正二十七年,元顺帝北逃时诏和尚与淮王贴木儿不花共守大都,明军攻到时,和尚逃去无踪 (4)西南诸王镇所被摧毁的过程 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镇云南至正二十二年,义军明玉珍遣其将万胜从四川入云南,攻陷云南省府中兴路,梁王及其官吏逃遁,其后,万胜亦撤兵洪武十四年九月,明将傅友德、蓝玉、沐英征云南,次年初,梁王势蹙自尽 (5)西北诸王镇所崩溃的过程 西安王阿忒思纳失里,镇沙州阿忒思纳失里后来升豫王,到南阳、襄阳、邓州一带征讨义军(西安王之位由其弟答儿麻继任,镇崇吉儿)豫王于至正十六、七年间转战关陕,至正十八年又转战到了白海。
至正二十九年(洪武二年),明将徐达攻陷奉元,分兵攻兰州,袭击豫王军队,尽收其部落辎重而沙州亦于洪武五年被明将冯胜攻陷 岐王阿剌乞于至正九年镇西番因功与颁王嵬厘一起获赏至正二十四年,以岐王军马会李思齐部守宁夏岐王于洪武五年六月被明将冯胜击败于别力笃山 镇西武靖王卜纳剌,镇吐蕃洪武三年,明军取故元吐蕃等处宣慰司治所的所在地河州,元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等降元镇西武靖王卜纳剌亦以其所属的吐蕃诸部来降洪武四年,设河州卫,命何锁南普为指挥同知,卜纳剌等来到明京师,亦被任命为靖南卫指挥同知 肃王安克贴木儿,镇哈密安克贴木儿于洪武四年纳款,永乐十一年至京,十二年被封为忠顺王 宁王卜烟贴木儿,镇撤里畏兀儿卜烟贴木儿于洪武七年入贡,明太祖朱元璋分其地为四部,赐金印洪武八年于其地设安定、阿瑞二卫,卜烟贴木儿被封为安定王 豳王亦怜真,镇赤斤洪武十三年,明将濮英征西,俘虏豳王亦怜真及其部属而还 诸王兀纳失里,镇哈梅里洪武十三年,明将濮英征西,兀纳失里纳款洪武二十三年,明军再讨兀纳失里,陷其城,兀纳失里逃遁明军斩豳王别列怯贴木儿(应该是亦怜真的后裔)洪武二十九年,兀 纳失里遣使入贡请罪 据《元史.顺帝本纪》记载至正十二年二月:“命西宁王牙罕沙镇四川”,至正十三年“宁王牙罕沙镇四川,还沙州”。
其后,牙罕沙还参与征伐义军徐寿辉部,由于史料阙如,不清楚牙罕沙后来的动向及最后的结局另据《明史.西域二》记载:“洪武二十四年,蒙古王子阿鲁哥失里遣国公抹台阿巴赤、司徒苦儿兰等来朝,贡马及璞玉日本学者彬山正明认为蒙古王子阿鲁哥失里即牙罕沙的裔系孙子见《豳王出伯及其世系——元明史料与之比较》,《蒙古学译文选》第89页) (6)东蒙古五诸候的崩溃及成吉思汗分封的两大汗国的灭亡 元末,东北的上都、大宁路、全宁路一带是蒙古弘吉剌、亦乞列思、兀鲁兀、忙兀、札剌亦儿诸部的领地这就是著名的东蒙古五诸候,东蒙古五诸候曾经协助元世祖忽必烈平定乃颜之乱,立下大功 洪武四年七月,明将华云龙征讨大宁路,大破蒙军,北元惠王伯都不花、储王伯颜不花、宗王伯贴木儿及其属下诸将士悉降洪武七年七月,明将李文忠再次征讨大宁一带,斩故元宗王朵朵失里及弘吉剌部的部长鲁王,俘鲁王妃蒙哥秃洪武十二年,明将马云再征伐大宁洪武十四年,明将徐达、汤和、傅友德大举征讨故元辽东岭东地方,“获全宁四部以归”(见《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四年四月庚午条)全宁四部就是指全宁路一带的弘吉剌、亦乞列思、兀鲁兀、忙兀四诸候所部洪武二十年,明将冯胜、傅友德、蓝玉率师北征,故元辽阳行省平章政事纳哈出率部二十万人投降。
纳哈出是木华黎的裔孙,木华黎作为成吉思汗的左手万户,管辖大兴安岭一带的蒙古诸千户,曾经率领弘吉剌、亦乞列思、兀鲁兀、忙兀、札剌亦儿等部(还有探马赤及汉军)征伐金国,被封为“太师国王”后来,木华黎的继承者又将其部落的宿营地从中原迁回了辽东故地总而言之,木华黎裔孙纳哈出的降明,不但标志着札剌亦儿部的败亡,也标志着弘吉剌、亦乞列思、兀鲁兀、忙兀、札剌亦儿等东蒙古五诸候的败亡 洪武二十一年,明将蓝玉率军出塞,在捕鱼儿海(贝尔湖)摧毁了北元汗廷,俘获军民七万余人,俘虏当中有吴王朵儿只据《元史.诸王表》的记载,吴王朵儿只是成吉思汗弟弟哈赤温的后裔,而哈赤温的封地就在兴安岭以西,贝尔湖的南方,乌尔库伊喀勒河流域一带也就是说,蓝玉就在哈赤温的封地一带俘虏了他的后裔吴王朵儿只由此可知,成吉思汗亲自分封的哈赤温“汗国”已经和北元汗廷一起灰飞烟灭了 洪武二十九年,故元辽王阿扎失里、会宁王塔宾贴木儿归降明朝辽王阿扎失里是成吉思汗弟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而铁木哥斡赤斤的封地在兴安岭以东一带,也即是阿扎失里归降时的属地其后,明廷封阿扎失里为泰宁路指挥吏,塔宾贴木儿为指挥同知阿扎失里的归降标志着成吉思汗亲自分封的铁木哥斡赤斤“汗国”灭亡了(不过,泰宁卫在整个明代叛服无常)。
成吉思汗四个弟弟的封地都在蒙古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