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采桑子》人物浅析叶广苓小说《采桑子》【要点】《采桑子》是一部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一•幅描摹人 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清已降,大 宅门儿里的满人四散,金家十四个兄妹及亲友各奔西东:长子反叛皇族当了军统,长女为 票戏而痴迷;次子因萧墙之祸自尽,次女追求白由婚姻被逐家门”,,一个世家的衰落一■群 子弟的遭际,形象地展现了近百年间中国历史的风云,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嬉 变,令人思绪绵绵关键词:采桑子;人物形象;内心分析叶广苓家族渊源叶广苓1948年10月出生于北京,满族人,祖姓叶赫那拉,是西太后慈禧的亲侄孙女, 她的爷爷是慈禧的亲弟弟,她的先辈是些远比“八旗子弟”更高贵的皇亲国戚她的叶姓 便是从叶赫那拉而来的叶广苓自幼长在深宅大院,有一群擅长诗书琴也的哥哥、姐姐和 一•位中国文学造诣深厚的父亲,由于耳濡目染,她的小说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丰富的满族贵 族的典章礼仪、古玩字|出i乃至词章方面的知识,都反映了作者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和 贵族门风的家学渊源人物命运的浮沉《采桑子》共分9章,每章以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为中心,向外辐散其他人物的 悲欢离合,从单个人物或儿个人物的视角来叙述这段家族没落史。
小说以大格格的婚姻 悲剧为主线,绵延讲述了整个大宅门在时代变迁中的式微中国婚姻向来强调门当户对 但现在,皇族世家的龙凤婚姻演变成了一桩桩俚俗的“啼笑姻缘”搁过去,皇家的格 格怎能下嫁给一个汉人警察的儿子?门儿也没有”,但这份尴尬现在就落在了皇家大格格 金舜锦头上但没落世家“择膏粱”的结局往往都不大妙金枝玉叶的大格格出嫁前是名 噪一时的名媛票友,过门后仍不改旧好,终日沉湎于戏文中警察公子不久就“抱琵琶另 有别弹”,抛妻弃子去国外重续旧情大格格母子则先后死于贫病交加之中贵族世家,历来都要与家门不幸、纨绮子弟、兄弟相争等扯上关系,这似乎成了历史的 必然为了争抢一个女人——黄四咪的欢心,金家老二、老三、老四反日成仇,在“文 革”期间互相揭发,以至于最终逼死了金家老二.金家上下死寂一片,原先的愤怒、敌 忤,那种不共戴天,完全将兄弟之情抛之脑后、不将对方置于死地决不罢休的对峙气氛, 在以逼死亲兄弟为结局的瞬间冻结,整个金家陷入了惨淡、悲痛的僵局,老三出走,从此 再也没有回过老宅近半个世纪后,尴尬、惨淡的兄妹相逢以不快和叹息结束不知历史 跟金家兄妹开了一个怎样的玩笑,好端端的金家子弟,走的走,散的散,死的死””作为金家的后人们,十四个子女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淋漓尽致地诠释着家族的命运。
故 事从清王朝覆灭前后,这样一个皇室宗亲世家的黯然失色及现代社会的融合之中展开,为 我们呈现出一幅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也卷,同时乂是一首直面沧桑、感 喟人生的无尽心曲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叶广苓的家族小说《采桑子》中人物形象繁多,性格各异,包蕴者浓厚的文化意识在 塑造这些形象的同时,作者既有痛其不争、哀其不幸,乂有满含敬意其实自然的情感表 现,流露出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性反思其中七哥舜铃与老姐夫完占泰的形象塑造 得尤其性格鲜明,形象丰满,在他们的身上,作者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从他们身上,我们 能看到叶广苓对人性中高尚、伟大一面的深深崇敬,同时也能看出作者对现今社会如何继 承和发扬儒家、道家思想的反思儒家士大夫形象——七哥舜铃在《采桑子》中叶广苓着力塑造了一个儒家形象——老七舜铃他的一生只用一个儒 字便可以概括,对父母、对兄弟、对恋人、对朋友,一概是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讲的 是中席之道,做的是逆来顺受,知足安命,与世无争对于舜铃,叶广苓是倾注了最多 的热情的C叶广苓的笔下,首先舜铃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儒家长者形象舜铃是金家兄弟中 与“我”接触最多的一个,所以,叶广苓在作品中多处写到“我”与舜铃之间的兄妹感 情。
在与“我”相处时,舜铃平易近人的态度,宽厚仁慈的长者之风,以及对我的淳谆教 海都令“我”难以忘怀巨大的年龄差距,又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父女般的亲情父亲去 世后就是舜铃带着我来,一人一•碗酪,一人四块炸糕,完了还要添一碗八宝莲子粥,直吃 得弯不下腰,才拉着我的手顺金鱼胡同慢慢走I叫去溜到东四牌楼,我就开始“饿” 了, 比得让舜铃领到回民老马的摊儿上喝一碗素丸子汤,才肯回家逢到我嘴上沾有汤迹,他 便会弯下腰来用手帕细心地替我擦净,然后拉起手再走,那情景不像兄妹倒像父女孝”也是舜铃的一个显著的人格标志他对父母极尽孝道,为此,他不愿抵抗母亲对 他与柳四咪的爱情反对,而使美好的爱情与自2失之交臂:他为了赡养“我”的母亲,一 直与母亲住在一起,并听从母亲的话,娶了一个无论是知识素养还是外貌长相、年龄大小 都利自」相差很远的妻子说起孝,我们不禁会想起金家另一个儒家家长式人物舜琪对父 母的“孝”来但是舜铃对父母的“孝”是与舜琪的“孝”明显不同的虽然舜琪为了迎 合母亲,在大冷的冬天,听到病得很重的母亲喊“蛾子”而便装着要扑蛾子的样满屋子乱 跑;为了信守金家经商的信条,而在父亲一声与金家二格格断绝来往命令后,能谨记父命 恪守一辈子。
但他的“孝”不是一以贯之的、忠心耿耿的“孝”,所以终于在改革开放的 浪潮中,在金钱的诱惑下而背弃了家族的信条;他的“孝”是迂腐的近乎可笑的“孝”, 为了一声父母的当作赌气的誓言,竟然不顺兄妹亲情而将远来探望自己的二格格拒之门 外与舜琪比较,舜铃的“孝”则是一以贯之的,他已将孝道这一•美好的情愫化作了自己 的人格力量,并终生坚守谦和也是舜铃作为儒者君子的一种美德谦”的品格主要是要求自己,“和”品格则 主要是对待别人和”乃中国文化追求的至高点只有自己谦虚,不对人盛气凌人,才 能迎来别人的好感与认同所以,有“谦”而后才有“和”舜铃确实秉守儒家温良恭谦 让之礼仪,不与人为争,表现出了自己的洒落与超脱但是,谦让也要有个度,有个原则标志,如果超过了这个度,取消了原则与标志,就会 变成懦弱无能,给自己流下悔恨舜铃与柳四咪的爱情,就是由于太矜持自重,委曲求全, 才因母亲的反对,遂让恋人投怀送抱于风流倜傥的大哥舜吾而他弃爱情而选亲情,更是 把自己推入了痛苦的深渊对于舜检在爱情上表现出来的懦弱与忍让,使得“我真是觉得 老七窝囊极了,也可怜极了”但即使这样,他仍不失为儒者形象为“我”所犹为称道的 是他始终坚守着的人格独立和精神操守。
以及那淡泊、宁静的士大夫心态他重义轻利, 恪守原则,独自保守偶然在央墙中发现的楠木匣子,非要等兄妹都在场才打开;他心有城 府,衷心爱国,为了完好保存珍宝“绿菊铁足凤罐”故意冷落它多年,等待时机成熟后终于将其贡献给国家;关键时刻,他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拒绝了李成志重金相诱的索字; 痛斥长兄轻亲情薄仁梯的卑鄙行径,拒收万两美金我虽不富,然凭一•技之长足以养家 糊口,大哥这钱还是收I口I去吧金家,舜字辈,你我兄弟十四人,除早荡者外,成人 者十又有三,十三人所走道路不同,结局亦备相异,如今,在世者也就你、我、她三人 了,十三个兄弟姐妹虽山水相阻,幽明相隔,但亲情永存,血脉相连,这情谊绝不是两万 块钱所连结的!”他不卑不亢,执若坚守,视富贵为浮云,这些重利轻义之举深刻地体现 了传统文化,I*高尚人格的持重风范舜铃没有积极投身于社会洪流,也没有改变衰微的家庭命运作出努力,但是在纷乱的时 世中,他恪守着浸润在大家族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颇具大儒风范而对世俗的无情 无义鲜廉篡耻,他明知无力抵御,没有能够以螳螂挡车式的悲壮,进行思想启蒙,但是绝 不屈服妥协,同流合污,“明知山石虎,偏向虎山行”,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 神,以其衰弱的病体和孤独的灵魂来苦熬硬撑,始终洁身自好。
因而,现实生活中他钟情 于丹青,寄怀于紫箫,沉溺于艺术的象牙塔,固守在传统文化的古堡中,超脱世俗的卑 污,在佛老的境界中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但是对于坚守儒家美好人格精神的舜铃,叶广 苓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赞叹这种美好的情愫,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我对舜铃简直佩 服极了,这才是中国真正的大儒!大儒! ”同时他又对他禁锢自己与小家庭圈子,与社会 脱节,与政治脱节,不与时俱进的人格精神产生了质疑在舜铃的身上凝聚者叶广苓对传 统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中该如何批判继承的反思与追问道家形象——老姐夫完占泰如果说老七舜铃是叶广苓所精心塑造的大儒形象,那么老姐夫完占泰则是典型的道家形 象在《醉也无聊》中,老姐夫几乎是一个在家修行的道人,“老姐夫信奉老庄,追求的 是神仙与不死,他的生存原则是不过度劳累,不过度用脑,不过度喜怒,不过度淫逸,神 静则心和,心和则神全”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他却不务正业而只钟情于喝酒服药他 对荣华富贵、权势利益亳不在意,天天想着I口I归自然、反朴归真;自诩为“云间野鹤、世 外散仙” 0醉心于道家炼丹术,为了成仙成道、长命百岁而偷练“添油法”,险些因而命 丧黄泉、断子绝孙小说中,超脱物外的老庄哲学与乱七八糟的道家炼丹术、房中术在老姐夫身上融为一 体,展示了神秘莫测,,扑朔迷高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和精芜杂陈的道家思想。
虽然老姐 夫一辈子几乎一事无成,但他善良宽容的性格,使“我”深深依恋;他“清静无为”、 “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使“我”无限向往我对老姐夫这种浓浓的依恋与深深的敬佩 之情流溢于章的字里行间:“家里没有了老姐夫,最感到寂寞失落的就是我了从老姐夫 入院我才明白,在这个家里,跟我关系最密切的其实只有老姐夫在我平淡的生活中,大 概有一年半时间是在偏院和老姐夫厮混着度过的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来看,失去老姐夫 的那种怅然若失的得感觉,的确是一种难以解释和理解的心境然而对于一个小孩子来 说,从老姐夫那些神神秘秘的扑朔迷离中感觉中国文化的氛围,认识中国文化魂魄的魅 力,经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民族文化的体验,倒真是难能可贵的一课我不能没有老姐 夫甭管他对世界的认识有多么偏颇,他的生活有多么不合理,他的秉性有多么乖张,他终 归是我的老姐夫正是因为老姐夫信奉清静无为、泰然处也的道家哲学,所以,他没有假仁假义者的心机 重重,忧心如焚;没右蝇菅狗苟之徒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更没有野心家的欲壑难填之困境他有的是潇洒自如、任心而为的悠游自在以及儿童般质朴的心所以在金家大院 里,就只有老姐夫最能孩童般的心与“我”沟通了。
老姐夫名门出身,家业深厚,乂是清 华大学数学系高材生,但他却视功名利禄为粪土,超拔于外物的束缚之上,返归到内心的 伸出去修身养性,因为他深谙无为之道道家即认为:人与物一样,只有做到无用,才能 保全性命,只有顺着自然的法则去处世,纯任自然,心无毁誉,游心于万物之源,主宰万 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才能身无所累,达到自由境界这正是无用之大用,只有无才无用 于社会才能保身全命在这个混乱的年代,老姐夫不关心外界大事,不参与世俗任何政治 活动,成天只沉醉于喝酒、修道之事,确实保全了身家性命老姐夫酗酒成性,是我们不 禁想起魏晋时期的一些名士,如“竹林七贤”但老姐夫的嗜酒与后者不同,魏晋名士的 放任、达诞多来自于现实的原因,他们都是为了躲避当权者的迫害;二老姐夫的纵酒以及 修炼行为虽多少也有躲避战乱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相信道家学说,是为了乞求长生,甚至 想羽化登仙所以,在老姐夫的身上多了一些道家的消极、无为思想但作者并没有因此 而去责怪老姐夫因为我们在老姐夫身上更多看到的是他善良可爱的一面北平解放不久,五格格便忍受不了这种沉闷的快要死去的生活,终于提出要和老姐夫离 婚,老姐夫对此事表现得异常平静他不急也不辩,默然同意。
这样子,就连“我”母亲 也看不下去了,心里暗暗责备女儿不该在外面看上了人吵着要跟丈夫离婚,同时又心疼老 姐夫可怜巳巴的今后怎么过,于是就把偏院老姐夫原本住的房与老房的通路堵了起来,以 便让老姐夫靠租出去的儿问房挣来的钱过日子而老姐夫丝毫未有对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