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 第4单元 王安石变法重点问题学案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A、“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导致北宋积贫积弱(财政危机、边患危机、统治危机)B、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阶级矛盾)C、辽、西夏的威胁,出现边疆危机(民族矛盾)(2)挽救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1043年)直接原因: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目的:革除弊政、维护封建统治;人物:范仲淹、宋仁宗;措施: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结果:失败失败原因: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他们反对;宋仁宗动摇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2、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维护封建统治变法的核心:增加财政收入以富国、提高军队战斗力以强兵3、 “三冗”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冗兵”原因:①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军队②为集中军权,扩大禁军数量③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大量屯兵;“冗官”原因:①北宋初年为集中行政权,一职多官②扩大科举取士人数“冗费”原因:①军队官员激增②大兴土木③每年向辽、西夏交纳“岁币”根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A、 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削夺节度使实权;设枢密院,与统军将帅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 加强禁军,“强干弱枝”、“内外相制”;B、 集中行政权:中央分散相权,设参知政事分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军权;设三司使分财政权;C、集中财权:设转运使。
5、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①富国:“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措施内容作用均输法政府协调供求关系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减轻百姓负担市易法政府低息贷款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稳定物价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的收入募役法以钱代役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按土地等级收税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②强兵措施内容作用精兵淘汰老弱减少军费开支将兵法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保甲法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既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同时减少军费开支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减少政府支出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保证了武器的质量③育才措施内容作用改革科举制废诗赋取士旧制以经义策论取士使一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改革学校制度整顿太学撰注教材《三经新义》,作为考试依据培养改革人才,革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6、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及结局 (1)评价: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进步性(历史作用):①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③王安石“三不足”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局限性:①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根本原因)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2)结局:失败失败的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主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④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根本原因)如:财政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7、规律解读:从王安石变法得到什么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尖锐斗争因此,要注意改革的渐进性,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8、扩展理解: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相同点: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不同点:背景: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根本目的: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果:商:成功;王:失败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