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题解读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6KB
约6页
文档ID:455716212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题解读_第1页
1/6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题解读一、是什么(一)课标解读标 题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层次划分行为动词备 注始得西山宴游记1识记A识别 记忆熟诵全文2理解B掌握 理解①理解文言实词(异 向)和虚词(而)的含义及用法②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定语后置句)的用法③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3分析综合C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①找出各段关键字、词、句,筛选信息②根据筛选出的关键字、词、句,归纳内容要点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4鉴赏 评价D鉴赏 评价①鉴赏主人公柳宗元的形象和写景、抒情、议论结合的表达技巧②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5表达应用E翻译、表达翻译文言语句并用规范词语通顺合理表达6探究F探讨对《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观点的多元探究,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二)教材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属于必修一第四专题中的第二个板块“感悟自然”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感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始得西山宴游记》所描写的景物,不仅仅停留在客观对象的简单再现上,而且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升华为具有独创性的审美意象自然美成了作者情绪的依托,成为他思考和认识人生的凭借。

自然美有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文章有多种解读方式,但是,从“感悟自然、感悟人生”的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能给人们提供更广阔的解读空间1、教学重难点:①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②鉴赏本文景、情、理交融的手法及语言特点2、专家建议①阅读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初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②给学生提出诵读指导建议,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争取背诵课文3、实施建议教学“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专题,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专题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在文本审美的基础教授能够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本文被放在“感悟自然”这个板块中,应侧重引导学生把握由自然景物引发的人生感慨教学这篇文章,首先应知人论世,引导学生应通过预习,构建学习文本的知识背景然后通过指导诵读,把握韵脚、句式和思路,掌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学这篇文章,要有两个意识:一、专题和板块的意识要把这篇文章放在专题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上下勾连,逐步深入二、要有延伸意识利用预习,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利用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时间一课时二、为什么(一)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必要性:1、初高中知识衔接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2、前后知识联系: 本文属于“象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中的第二课,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一板块是“谛听天籁”第三板块是“湖山沉思”,在第一板块欣赏自然之美的基础上感悟自然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二)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的重要性:1、情感态度价值观:①理解作者在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旷达情怀②体会自然景物在陶冶情操、抚慰心灵、升华精神等方面的作用 2、高考考查内容及题型: 高考中文言文阅读共25分,所占比例为12.7%,每年必考文言实词,文言句子翻译(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意理解,考查题型为选择、句子翻译。

三、怎么用【一】课前使用(课前预习设计)(一)预习目标 1.识记文体知识及作家作品 2.通读课文,初步扫清字词障碍二)预习指导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2、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三)作者背景及解题(见《始得西山宴游记》问题导读—评价单)(四)自学朗读预习指导(见《始得西山宴游记》问题导读—评价单)(五)预习导学(见《始得西山宴游记》问题导读—评价单)【二】课中使用(课堂流程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理解课文运用比照与映衬写景的艺术手法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意义及用法,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从层次入手理清文章思路小组结合语境讨论解决难解点从问题入手感悟作者情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在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旷达情怀 2、体会自然景物在陶冶情操、抚慰心灵、升华精神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点和用侧面烘托的写法写景[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自学,质疑,讨论,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语设计:近一段时间我们相继学习了几篇写景散文,其中哪些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随便谈)这些语句作者都抓住了景物特征,同时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又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同样的文章,它蕴含着柳宗元的别样情怀.新课探究:一.概括课文两段主要内容:释题,从题目切入,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谪居永州,漫游山水始得西山,发现西山二,重点探究:自学指导1:用一分钟时间阅读课文第二段,从文中勾画出描写西山所见之景的语句“攀援而登……四望如一”自学指导2:用三分钟时间阅读文中作者西山所见的语句,思考:作者写西山抓住了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可以自己归纳也可以用文中的词语),并继续体会作者是什么方法来写景的设疑:作者目睹了西山的高峻,有什么样的感受?齐声背诵出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而不知其所穷”这些语句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热爱西山,赞美西山,板书]   面对着如此壮美的西山,让作者倍感欣喜,能不饮酒吗?能不酣畅淋漓吗?从文中找出宴饮的语句,齐声读出来“引觞满酌,……而犹不欲归”   由此我想到了,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也写到了游和宴,那么下面同学们讨论交流:   作者始得西山,由游而宴,前文中作者得西山前也写到了游和宴,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有什么作用?   [之前漫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说明游历时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也是消极被动的,其出游的目的在于寄情山水,消忧解闷,“恒惴栗”的心情就是真实的写照,此处可结合背景简单介绍那么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吗?从他所到之地,深林,幽泉,结合学过的《小石潭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没有让自己的抑郁之情得到排遣文中也写到了饮酒,是“倾壶而醉,……起而归”这些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并没有让作者获得真正的心理愉悦]   [始得西山之游: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照西山之异吸引作者,从四个短句,构成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急促之势可以看得出来可见,西山之游是积极主动的游之后的宴与前文完全不同,是倒满一杯,慢慢地喝,边喝边赏景,其醉与其说是酒醉而不如说是美景醉人,故而在日之入,至无所见的时候,犹不欲归在西山之游中,作者的郁积在胸中的苦闷,终于得到了释放,得到了解脱,达到了超然忘我,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程度郁积在胸中的苦闷,终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西山就是作者的知己,心心相映,无话不谈;同时,我们不妨可以这么理解,此时的西山与作者难以分得清,西山就是自己,作者赞美西山就是在赞美自己,写西山的特立,不与培为类,就是在写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想必同学们还记得在那个鸟飞绝,人踪灭的冰雪之是,那个独钓的孤翁,那是个孤独的形象,他不畏严寒,在无人垂钓季节和天气,独享江雪的美丽,不也正充分体现了他的超凡脱俗吗?从那个孤舟到西山,柳宗元用他的文字,给我们诠释了他的精神世界:人就要西山那样巍然屹立作者正是对自己全部的情感寄托于西山之上,这也正是本文所采用的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主题归纳:赞美西山,表现作者不同流合污,卓然独立的品格  四.写法归纳:     抓住特征 对比烘托寓情于景  五.拓展延伸:文学史上有一种贬官文学,他们在被贬之时却创作卓著,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感受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受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对“月光如水”的描写,中感觉到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柳宗元也被贬失意,他寄情山水,你赞同柳宗元这种人生态度吗?  六:布置作业  欣赏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体会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七:结语   柳宗元政治失意,寄情山水,抒写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卓然独立的人格,他的人生态度可圈可点,但他的西山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感谢西山,感谢柳宗元! 【三】课后使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钴 鉧 潭 记 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土,或未能至焉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殆不可数(几乎) B.余怜而售之(怜悯)C.以效兹丘之下(呈献) D.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满)4.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嵌然相累而下者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②余怜而售之 货而不售A.两“其”字相同,两“售”字不同。

B.两“其”字相同,两“售”字也相同C.两“其”字不同,两“售”字也不同 D.两“其”字不同,两“售”字相同5用小丘际遇,作者寄寓了自己无法施展政治才能的原因下面对能表达寄寓原因的句子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得钴姆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②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③余怜而售之④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⑤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三百,连岁不能售⑥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