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北京;距今约70万—20万年,在这里生活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2、 孙中山评价下图人物:“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以下属于该传说人物成就的是( ) ①在阪泉之战中取胜 ②被称为神农氏 ③会制造船只 ④能建造宫室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3、 在夏朝,禹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的出现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4、 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是一种灿烂的文化;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5、 河姆渡人的建筑主要是栽桩架板的干栏式建筑,与北方地区同期的半地穴房屋明显不同;在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等遗存,与半坡遗址的主要农作物也不同;这说明〔 〕A.河姆渡人时期原始农业兴起B.中华文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C.长江流域生产水平比北方高D.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特征6、 下图是一则寓言漫画,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后人由这个故事得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A.法家B.道家C.儒家D.墨家7、 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一做法( )A.推动了统一六国的进程B.巩固了国家的统一C.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D.减轻了人民的负担8、 “楚汉之争”是〔 〕A.刘邦、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B.刘邦与秦始皇争夺帝位的战争C.项羽与秦二世争夺帝位的战争D.陈胜与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9、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材料反映的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0、 汉武帝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的是A.B.C.D.11、 汉光武帝刘秀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王朝统治C.缓和民族矛盾D.遏制地方势力12、 整理知识要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位同学梳理的知识要点,由此可知他要整理的是( )原因:遇雨误期,失期当斩时间:公元前209年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A.国人暴动B.陈胜吴广起义C.楚汉之争D.黄巾起义13、 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B.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C.促进了民族大融合D.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14、 西晋末年,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规模迁徙的高潮,其方向是〔〕A.自北向南B.自南向北C.自西向东D.自东向西15、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上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A.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B.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D.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16、 《齐民要术》中记我:“天为之农,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在这句话中,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 )A.遵循人民的心愿B.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C.遵循客观自然规律D.以农为本的传统思想17、 依据下表指出西汉初年山东的行政制度的特点是( )西汉初年山东行政区划一览表郡济南郡、平原郡、北海郡、千乘郡、东莱郡、东郡、泰山郡、齐郡、琅琊郡……诸侯国胶东国、川国、高密国、定陶国、昌邑国、东平国、城阳国、济北国、鲁国……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刺史制度18、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以下属于经济上最根本的变化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诸侯争霸C.百家争鸣D.诸侯变法图强19、 六年级同学观看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其中可以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有①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②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③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④山顶洞人有审美意识,磨制一些染色的石珠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0、 下列关于三国鼎立局面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B.220年,曹操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C.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汉D.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二、综合题21、 古今中外,世界各国有过许多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与调整,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求变化,求发展,求进步,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脉络;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上》〔1〕材料一中的“商君”领导的改革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归纳出“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3〕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材料二:如果说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的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基础之上;——《简明中国史读本》 图一 鲜卑与汉姓对照 图二 穿汉服繁荣鲜卑贵族〔4〕材料二中称“北魏是汉化的先行者”,这是因为北魏领导进行了一场什么改革?〔5〕根据图一、图二,指出“汉化”的措施有哪些?“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6〕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谈谈自己对改革的认识?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指哪国国君?这一理论属哪家学派?〔2〕写出一个跟商鞅变法相关的成语;〔3〕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他“扫六合平定天下”是哪一年?23、 仔细观察下面图片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图一: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书中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等;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图二、图三:《授时历》由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编成,测定一年为365.2425一天,与现在通行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300年,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授时历》之所以能够如此接近现行公历,与郭守敬制作的精密仪器密不可分,其中最主要的有简仪等;简仪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图三中简仪为明朝铸造,现陈列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1)图三中的简仪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A.实物资料 B.文献资料(2)根据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3)根据以上图文内容,概括上述古代科技成就的共同影响;并分析其体现了古代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品质?24、 思想的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他的至理名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学说主要收集在哪部著作里?〔2〕图二中的人物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开创了哪一学派?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材料二:韩非目睹了战国后期韩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后来,韩非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并受到重用;——《韩非子》〔3〕韩非是哪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受到秦王嬴政赏识和重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三: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5、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基于多种因素,推动社会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穿有鼻环的牛尊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新式农具的使用,使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得以实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了政治进步,各国为提升国力进行争霸战争,支持小农经济和地主阶级,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齐世荣《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战国策·秦策一》材料三 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安定,原来列国间的壁垒被进一步打破;为了促进各地区间的交流,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公元前210年起,秦始皇决议改革经济,下令全国,“以秦币同天下之币”、“一法度衡石丈尺”、“修驰道车同轨”;——齐世荣《中国古代史》〔1〕图一和图二反映了春秋时期经济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一,概括新式农具的出现有何影响;〔2〕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