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十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人所谓意象, 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 直抒胸臆的抒情, 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 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 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 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 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 一方面, 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 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 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 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 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 “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 它有形状有颜色, 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 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 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 “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柳”构成的意象, 如“杨柳依依”, 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 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 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 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 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同一个物象, 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 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 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 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 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 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 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 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 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 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 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 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 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 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 铅泪, 世间也不存在, 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 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 物象是意象的基础, 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材料二: 整体而言, 中西语境中的“意象”概念最核心的区别在于, 西方“意象”就是“图像”借助象征方法在读者内心中的呈现, 其意义的生成具有多义性、弥散性, 而中国意象则是基于某种共识来生发, 其意义的生成遵循特定的路径, 两者在意义生成机制上有着本质性的差异 具体来说, 西方“意象”在接受者内心中的呈现是没有稳定模式的, 每个读者基于自己的个体接受图式而创造出差异性极大的想象空间而中国意象在具体生成的过程中, 有一个从“预备”到“生发”的过程在“预备”的过程中, 意象由特定的物象引导, 而这些物象都指向特定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 以庞德的诗歌为例: “芦苇重, 弯曲了竹子言说, 似乎在流泪”“几张脸在人群中幻影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庞德的书写模式, 模仿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路数, 这种写法显然比波德莱尔那种跳跃性、抽象化、晦涩冗长的象征主义书写要更具蕴藉性、可读性和画面的美感但庞德显然依旧未能理解中国诗歌中运用自然意象之精髓。
中国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基本都自带特定意味, 这是与一般的自然物象最根本的区别, 比如竹子在中国的绘画和诗歌当中, 一般都带着“临风不惧”“青翠挺拔”“高洁自爱”“宁折不屈”等意味, 其与梅兰菊等自然意象一道, 构成了所谓君子处世的审美姿态至于“桃花”则让人联想到“春暖”“萌动”“艳丽”等意味, 诸如“南国有佳人, 容华若桃李”和“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等诗中“桃花”这一自然意象指向的是佳人的意味, 而在“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和“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诗中, “桃花”则指涉着“春暖”“萌动”的气息 也就是说, 由于自然意象所自带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指向性, 中国人能够在接触某个自然意象的刹那间, 迅速理解意象的含义从而进入某种预设好的意义空间之中, 意象接受者无需过多思索, 就能直接进入一种约定俗成的共时性审美情境之中至于在这种审美情境之中, 审美参与者究竟希望进入哪一类审美情境, 就由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了这跟波德莱尔象征主义式的碎片化、抽象化、晦涩化有着本质区别, 也跟庞德试图模仿中国的“自然意象”却写出了诸如“芦苇重, 弯曲了”之类的“自然物象”有着显著区别。
(节选自《对中西“意象”概念的考察和梳理》)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A. 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挑选或思想感情的点染, 就能进入诗中成为意象B. 诗歌的意象, 融入了诗人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 带有诗人主观的色彩C.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所以诗人融入的情意不同D. 物象在构成意象时, 只要夸张其某一特点就能加强诗的艺术效果2. 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这一意象固定地带有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是古代诗人反复运用的结果B. 物象是构成意象的基础, 诗人可借物象虚构创造出神仙、灵异等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 如李白诗中“云之君”“仙之人”C. 材料一首先提出意象与物象的关系, 之后运用举例论证, 详实生动地介绍了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整体结构为“总一分一总”D. 西方读者基于自己的个体接受图式而创造出差异性极大的想象空间, 是因为西方更重视个性自由3. 下列选项中, 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五自然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B.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C.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D.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4. 材料二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5.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月”成为意象, 引发游子共鸣的原因有哪些?请严格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岁寒三友(节选)汪曾祺 这三个人是: 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 陶虎臣开炮仗店, 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 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 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 一荤一素, 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 喝粥, 甚至断炊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 靳彝甫和陶虎臣住在一条巷子里, 相隔只有七八家谁家的火灭了, 孩子拿了一块劈柴, 就能从另一家引了火来他家很好认, 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 红地黑字: “靳彝甫画寓” 这城里画画的, 有三种人 一种是画家这种人大都有田有地, 不愁衣食, 作画只是自己消遣, 或作为应酬的工具他们的画是不卖钱的求画的人只是送几件很高雅的礼物。
或一坛绍兴花雕, 或火腿、鲥鱼、白沙枇杷, 或一套讲究的宜兴紫砂茶具, 或两大盆正在茁箭子的剑兰他们的画, 多半是大写意, 或半工半写工笔画他们是不耐烦画的, 也不会 一种是画匠他们所画的, 是神像画得最多的是“家神菩萨这“家神菩萨”是一个大家族: 头一层是南海观音的一伙, 第二层是玉皇大帝和他的朝臣, 第三层是关帝老爷和周仓、关平, 最下一层是财神爷他们也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三星, 作插屏, 他们是在制造一种商品, 不是作画而且是流水作业, 描花纹的是一个人, “开脸”的是一个人, 着色的是另一个人他们的作坊, 叫做“画匠店” 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 应该称之为“画师”, 不过本地无此说法, 只是说“画画的”他是靠卖画吃饭的, 但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 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他的画按尺论价, 大青大绿另加, 可以点题来求画的, 多半是茶馆酒肆、茶叶店、钱庄的老板或管事也有那些闲钱不多, 送不起重礼, 攀不上高门第的画家, 又不甘于家里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 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
主客双方, 都很满意他的画署名(画匠的作品是从不署名的), 但都不题上款, 因为不好称呼, 深了不是, 浅了不是, 题了人家也未必高兴, 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四个字: “彝甫新铭”若是佛像, 则题“靳铭沫手敬绘” 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 山水、人物、翎毛、花卉, 什么都画工笔、写意、浅绛、重彩不拘 他家家传会写真, 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中国的画像是有诀窍的画师家都藏有一套历代相传的“百脸图”把人的头面五官加以分析, 定出一百种类型画时端详着对象, 确定属于哪一类, 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 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靳彝甫多年不画喜神了因为画这种像, 经常是在死人刚刚断气时, 被请了去, 在床前对着勾描他不愿看死人因此, 除了至亲好友, 这种活计, 一概不应有来求的, 就说不会行乐图, 自从有了照相馆之后, 也很少有人来要画了 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 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 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 除了每年端午, 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 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 能够有较多的收入, 其余的时候, 全家都是半饥半饱。
虽然是半饥半饱, 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 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 蒙了半寸厚的绿苔, 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 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 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 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戳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 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 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 直径三寸的花, 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 养蟋蟀他家藏有一本托名贾似道撰写的《秋虫谱》养蟋蟀的泥罐还是他祖父留下来的旧物每天晚上, 他点一个灯笼, 到阴城去掏蟋蟀财神庙的那个侉子, 常常一边喝酒、吃狗肉, 一边看这位大胆的画师的灯笼走走, 停停, 忽上, 忽下 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 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 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 一块略长, 还有一块不成形, 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 它有文三桥刻的边款(篆文不知叫一个什么无知的人磨去了)文三桥呀, 可着全中国, 你能找出几块?有一次, 邻居家失火, 他什么也没拿, 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 吃不饱的时候, 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 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节选自《邂逅》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花笔墨介绍“画家”与“画匠”, 主要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