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苏菲圣哲——鲁米 鲁米的全名是莫拉维·贾拉鲁丁 ·鲁米(Molana Jalaluddin Rumi) 当时的土耳其人称东罗马帝国为鲁姆(Rum) ,鲁米(Rumi)的意思就是来自东罗马帝国他的出生地是在巴尔赫(Balkh,位于今阿富汗境内) ,所以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巴尔希(Balkhi) ,但鲁米这个名字更为常用他原名叫穆罕默德,贾拉鲁丁则是他的称号,意思是宗教圣人,后来他也被尊称为莫拉维,意思是大师、长老 鲁米出生于 1207 年 9 月 30 日他父亲是一位有学识的神学家为了躲避当时蒙古帝国的入侵,他们全家逃往麦加,在穆斯林地区几经辗转之后,最终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孔雅(Konya, Anatolia)定居鲁米自幼受父亲的教育和熏陶,在伊斯兰教神学、哲学和文学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功底父亲去世后,鲁米在 1231 年继承父业,成为一名伊斯兰教的学者 将他引入神秘主义之门的人是一个名叫大不里士的沙姆士(Shamsi of Tabriz)的苦修僧人与沙姆士在 1244 年的相遇,使鲁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用鲁米自己的话来说:“我从人类身上看到了从前认为只有在真主身上才有的东西”他开始成为一位神秘主义诗人。
鲁米把他的抒情诗集命名为《沙姆士·大不里士诗歌集》 这部诗集收录了三千二百三十首抒情诗,共计三万五千诗行诗中运用隐喻、暗示和象征等艺术手法,通过对“心上人” 、 “朋友”的思念、爱恋和追求,表达修道者对真主的虔诚和信仰,阐发了“人神合一” 的苏菲之道 八年之后,沙姆士去世为了纪念这位挚友,鲁米创立了苏菲派莫拉维教派,也即西方所熟知的“旋转的苦修僧”(Wirling Dervishes) 鲁米通过诗歌、音乐和旋转舞将苏菲们引向对真主的爱、最终进入与真主合一的境界 鲁米在生命的最后十三年中,创作了诗歌巨作——叙事诗集《玛斯那维》 (Mathnawi) ,共六卷,五万一千余行这是应他最喜欢的学生胡珊·切利毕(Husam al-Din Chalabi)的要求而写的在这部鸿篇巨制中,鲁米将苏菲教义以诗歌的形式传达出来,更易于苏菲们的理解和记忆整部诗集都是由鲁米口述,胡珊听写而成 《玛斯那维》被誉为“波斯语的 《古兰经》 ”诗集取材广泛,内容异常丰富,以寓言、传奇和故事的形式传达了神秘的苏菲教派的哲学和宗教思想,被誉为“知识的海洋” 《玛斯那维》第六卷最后一个故事在讲述到一半时戛然而止,显然,鲁米还没有来得及讲完他的故事。
他于 1273 年 12 月 17 日去世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就成了苏菲们庆祝的节日,他们把这一夜称为合一之夜 此外,鲁米还有《讲道集》和《书信集》等著述传世 鲁米在波斯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与菲尔多西、萨迪、哈菲兹齐名,有“诗坛四柱”之称集诗人和神秘主义者于一身的鲁米,受到过诸如黑格尔、柯勒律支、歌德、伦伯朗、教皇约翰二十二世等人的赞誉随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时代运动(the Newage Movement)的发展和兴盛,西方人重又把目光投向古代、投向东方,寻求一切可能满足他们心灵渴望和精神追求的灵性源泉在 20 世纪 90 年代,经由鲁米诗歌英译者的努力,700 多年前的苏菲神秘主义诗人鲁米,令人难以置信地成为了当代美国最受欢迎的心灵诗人(poet of heart) ,一本收录了他代表作的英译诗集在美国销量达到 50 万册他的诗歌被重新谱曲并演唱,成为进入音乐排行榜的畅销音乐甚至苏菲们的旋转舞,也被吸收成为现代舞的舞蹈语言 要准确和深入理解鲁米的诗歌,就要对被称为“教中之教”的伊斯兰教神秘教派苏菲派有所了解 苏菲派(Sufism)是伊斯兰教内部一个非主流派别苏菲(Sufis )一词的原意是指穿羊毛长袍的人,表明他们放弃物质追求,通过不断的自我净化,最终达成与造物主合一的境界。
苏菲派是一个个彼此独立的教团,教团的首领即长老在教团内,由长老传道,指导教徒修行鲁米所领导的莫拉维教团就是较著名的一个苏菲教团苏菲派通过禁欲苦修、克己忍让和行善济人来进行自我修炼和净化,最终进入自我消解、非在的境界 苏菲派最重要的仪式称为齐克尔(Zikr) ,是一种反覆念诵颂主经文或语句 (从数百遍到十万遍不等)的仪式,往往伴随着诗歌、音乐和舞蹈一起进行通过不断的颂主、悦耳的歌唱、婆娑的舞姿、激烈的旋转,苏菲们会慢慢进入恍惚、陶醉、出神、狂喜的状态,获得与真主合一的体验 苏菲派以其泛神论的神秘主义特征著称苏菲们相信,世上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实质上是一体的;“多”只是幻, “一”才是真而这“一”,就是真主, “多”就是真主的自现或外化苏菲们进而相信,人可以透过精神与肉体上的修炼,直观性地参透“存在是一” 的道理,并达成与真主合一的境界 苏菲派与正统伊斯兰教派和其他大多数宗教的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与神的关系的不同正统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中的至高神都是用来敬奉、崇拜的,人们在神的面前总会诚惶诚恐、心存敬畏,祈祷和伺奉神只是为了得到神的恩宠、宽恕和救赎但在苏菲们看来,真主是人的本源,也是人的终极归宿,所以不但不需要畏惧,反而值得爱慕、眷恋和追求。
苏菲们常常把人与神的关系比喻为爱者(Lover)和被爱者(Beloved) 苏菲们这种探求内心世界、寻求宇宙人生终极答案的精神追求,其实是人类所共有的精神活动苏菲派基于宗教修持和神秘体验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世界观和哲学体系二十一世的人们依然可以从苏菲神秘主义所提供的回答中得到某些启迪、借鉴和印证 而这一点恰恰解释了为何鲁米——这位十三世纪的苏菲诗人的诗歌依然能够唤起现代人的巨大共鸣一位西方读者写道:“我很奇怪,为何数百年前的鲁米能够直指我今天的生活,他在我的精神之旅上与我对谈 ” 鲁米的诗歌所表达的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爱情、生命、死亡;对真主的爱,以及与真主合一是鲁米诗歌尤具特色的主题爱者与被爱者是鲁米诗歌中极常出现的一对语词,他也时常把真主称作“朋友”, “国王” 或“斟酒者”但这种用诗歌语言所表达的对神、对万物之源的爱,并不会让现代人感觉无法理解和接受,即使对于一个无神论者,鲁米的诗歌也能触发和唤起他内心的某种情感体验 鲁米诗歌的成功在于,在他的诗歌背后,人们可以读出诗人所要表达的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形而上的哲思正因为诗人有其神秘的感性体验,所以鲁米能将玄妙难言的哲理用充满灵感、形象生动的诗歌语言表达出来,将宗教思想与诗歌的艺术魅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由神所代表的无限世界所激发的狂喜与激情让诗人获得了不竭的灵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无限的诗意鲁米,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个伟大的精神大师 诗歌、音乐、美酒、让人晕眩的舞蹈、爱者和被爱者,当所有这一切相聚,这注定会是一场爱的盛宴! 来源——《爱的盛宴——鲁米的诗》译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