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并蒂,禅武一脉:解密南少林翻开文本图片集少林在闽中历兴废千年沧桑相对于嵩山少林的一脉相承,福建南少林那么显得命途多舛:莆田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清初被焚毁泉州南少林寺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建于唐乾符〔公元874年~公元879年〕中年,历经三兴三废,至清乾隆年间被焚毁福清南少林寺始建于唐代,毁于战乱■ 林泉院夕照1986年,文物普查时在莆田西天尾镇北部林山村层峦叠嶂的九莲山麓一古建筑遗址上,发现了北宋年间的五口大石槽以及残碑、石墩、陶瓷等,还有一个可能是用于练功的30多公斤重的石锁大石槽据说是寺中武僧疗伤的浴盆,槽沿上刻有“当院僧兵〞和“诸罗汉浴煎茶散〞字样而在当地也曾流传着“五百僧造反〞的传说1989年10月至1990年11月间,福建省博物馆等单位专家学者在林山进行了考古挖掘,又挖掘出唐末的和尚塔碑,于是判定这个遗址是被毁于两百多年前的林泉院,建院时间大约在晚唐在林泉院的北面五百米处,还发现一座建于清初的“红花亭〞,传说这是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义士歃血为盟的地方种种迹像使得人们将林泉院同南少林联系了起来南宋文学家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记载,南宋时期莆田秀屿嵩山有个少林寺院。
再者,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周谷成的?中国通史?、邓子琴的?中国风情史?以及?天地会研究??洪门史??中国近代社会秘史??中国帮会三百年革命史?等众多史料书籍,都称莆田有九莲山少林寺而南少林内功一指禅第18代传人阙阿水之子的?罗汉神功?一书也说:“本气功是福建莆田南少林寺秘传的看家功法〞另外,当地民间还有关于唐朝少林寺派遣十三棍僧中的三名高手带500人到福建沿海平定海盗,并由皇帝恩准在莆田九莲山敕建少林寺的传说然而,人们对林山村发现的石槽槽沿上所刻“僧兵〞二字的可靠性提出质疑,而这两个字却是林泉院是否曾经是南少林寺的最重要的证据还有,以上提到的这些史料书籍大多都是近现代人的著作,其依据几乎都来自于天地会?会薄?因此,关于莆田林泉院是否就是南少林寺的问题又引发了一场新的争论尽管如此,但仍有不少海内外武林高手和有心人士到莆田来寻找南少林,其中包括日本冲绳传统空手道研究会参谋仲本盛康和上海市少林内功传人胡永显等一些外地寻根者说,他们祖上传下来的一些功夫,如梁家拳、朱三拳、鸡德拳、安海拳等都是莆田南少林寺被火焚后,祖先避难外逃而世代流传下来的最终,这场争论引起了更多的人对南少林问题的关注■ 东禅寺挂匾1984年,福建省体委、福建省武术协会和泉州市政府联合在泉州东禅寺隆重挂出“东禅少林寺〞的寺匾,享誉海内外的“南少林〞似乎已经被找到。
这一认定的史料根据主要来自两本书,一本是?丽史?,另一本是?西山杂志?丽史?是一部以言情为主的历史小说,为明代泉州人所撰书中有关少林寺的记载共有两条:“城中士有伊楚玉者,甫弱冠,读书少林寺〞“夏六月,生至自潮州,居少林寺〞这是迄今关于泉州少林寺最早最重要的史料西山杂志?关于泉州少林寺更有大量的记载,据统计共六条约3000余字,如少林寺棍释十三空,少林僧抗元,少林寺有十三进,州官黄道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清乾隆二十八年秋诏焚少林寺等东禅寺原址已经完全毁损,现有的寺院是1992年以后重新修建的据说,1962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东禅寺前悬挂有“少林古迹〞匾额一方,但书写时间难查,据说是晚清的文物在泉州,民间有很多关于南少林的传说明代,抗倭名将泉州人俞大猷著有?剑经?一书,这是中国武术史上第一部以棍法为主的武术专著,被认为是南少林武术的经典著作明朝中期,河南嵩山少林寺武艺几乎失传,俞大猷回授棍术予嵩山少林寺僧人此可见于嵩山少林寺所立的俞氏?新建十方禅院碑?及俞大猷著?正气堂集?记载还有,清朝乾隆年间,一代武林宗师洪熙官来泉州少林寺,拜至善禅师〔嵩山少林寺方丈朝元禅师高徒〕为师,研习南少林拳。
艺成出师后,他到广东佛山开馆授徒,培养出了南少林拳王黄飞鸿后来,南少林拳又由黄飞鸿弟子传到香港,并远播东南亚及美国各地这些都为泉州少林说提供了历史依据一石击起千层浪,泉州少林说的提出,对于早期一些认为没有“南少林〞的观点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毕竟?丽史?是一部言情小说,而?西山杂志?记载的是当地民间传闻逸事,二者都不是正统的史料文献,这些历史证据还无法让人笃信不疑这些传说虽然还难以找到印证,也难以服人,但我们不能断然否认泉州与南少林之间的关系■ 少林院晨钟1991年,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南少林与天地会课题研究专家罗炤教授在莆田考察时,从明朝中期的?八闽通志?卷78上查到福清有个少林寺,而且有具体地点的记载1993年2月,在泉州国际武术节上,经一朋友提示他又在南宋的?三山志?卷36上查到福清有“少林院〞的记载几乎与此同时,福清当地的南少林爱好者也从这两本重要的史料,以及明代正德版的?福州府志?、清朝的?四库全书?等史书上都查到在福清西北部的新宁里〔现东张镇少林自然村〕有个少林寺〔院〕1993年6月4日,福清三位研究南少林的老干部根据?三山志?提供的线索,徒步找到了东张镇的少林村在村中,他们发现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寺院遗址,并且发现一个标有“少林〞字样的大石钵。
在寺院周围有十多座小桥,看到少林桥和薇洋亭桥上还有“少林〞字样的桥志铭,其中有三座小桥记上为“少林僧〞修建,后据考证均为宋代僧人的题刻这一重大发现使得福清人兴奋不已1995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福州市考古队的参与下,福清市有关部门在少林院遗址开始了大面积考古开掘考古面积一再扩大,共有50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少林〞字样的墓碑,有20多件写有“少林院用〞、“少林〞、“少林天王〞、“少林会司〞、“少林常住〞、“少林上方〞字样的碗座,有大型的少林院和尚墓塔,还有可能为碾制草药的石药臼等上千件文物这些文物以北宋年代居多据考证,福清少林院建置时间应该为唐朝福清发现的少林院遗址,史册记载之多,遗址规模之宏伟,遗迹结构之完整,文物分布之广泛,以及所显示的文化内涵与河南嵩山少林寺之相似,无论在史证和物证两方面,在福建都是绝无仅有的几百年后的今天,莆田、泉州、福清南少林要在一片废墟上“白手起家〞,其难度可想而知上世纪90年代,三地南少林陆续在遗址上重建,大力开发南少林文化莆田不仅举办南少林武术文化节,还衍生出“禅、武、茶、医〞四大特色产业;泉州把南少林文化当成一张提升软实力的城市名片来推广;福清那么致力将南少林整体打包成旅游品牌。
历史上的南少林究竟在何地,何处遗址才是真正的南少林遗址,至今仍无定论南少林作为福建的一大文化品牌,堪与妈祖文化、闽南文化、侨乡文化比肩其文化内涵与外延早已超越了狭隘的地域性,从宏观的佛教史、文化史着眼,禅宗尚有“一花开五叶〞的佳话,南少林何尝不能化“三足鼎立〞为“三花并蒂〞?“三足鼎立〞是牵制、是竞争,“三花并蒂〞是同源、是合作,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是“和〞,三地一起传承南少林的禅风武韵,共同发扬南少林的侠义精神,才是所有关心南少林的人们所乐见的少林在闽中兴南拳浩荡武风中国民间历来有重视“武〞的传统,鄙夷那些只会空谈的儒生敦煌曲子词?曾如此发问:“漫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南少林寺是南拳的发祥地,武风极盛,并广泛流传民间南少林武术文化的传承在莆田、泉州、福清三地也是最好的,民间武风因南少林的熏陶而益盛:自唐代武那么天首开武考以来,莆田共中全国级武状元12人,武进士307名,有22人任过兵部尚书历史上,泉州曾经出过4名武状元宋以来,泉州涌现武进士〔含宋武举〕达188人,其中宋朝〔武举〕52人、明朝59人、清朝77人清代以前,福清有史可查的武科人才有36人,有武状元1人,武解元2人。
清代以后,福清人中武进士达27人之多,中武举人224人其中有过“武科一门三进士〞、“父子武进士〞的佳话,也出现过武解元由此可见,南少林武术早已不是寺庙的专有名词,它直接激发了当地人的尚武精神,从今天少林寺僧众行集体拳操时如雷的吼声中,我们仍能感受到清初著名学者颜习斋“一身动,那么一身强;一家动,那么一家强;一国动,那么一国强〞的真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数百年来,南少林武术历尽沧桑仍保存着修炼心性的禅机百脉真气淌,微末藏禅机〞,以武修禅,既包容武术技击功能,又获得禅定內修效果参禅习武,动态的武学与静态的禅学紧密结合,以武传禅,以禅悟道,心如明镜,不惹尘埃少林在闽中传洪门春秋大义从13棍僧救唐王的传奇,到助康熙征讨西鲁的传说,少林呈现给世人的形象,是积极入世的这一传统自然被南少林所继承,南少林武术起自闽中,发于闽南,传遍中国南部和海外华人社会,其影响远远超出武术界的范围,成为催生现代社会开展的巨大原动力的一个组成局部南少林在反清复明斗争中与洪门〔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洪门借助南少林而开展,以南少林武术豪侠仗义为精神旗帜,南少林因洪门显名而更深入民间由于清政府全力打压反清复明活动,大量武侠义士逃往海外,南少林武术逐渐成了海外华人防身健身和重要谋生手段。
当时在东南亚,但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南少林的传播,南少林武术的精神还渗透在华侨重乡谊、讲义气,关心群体利益,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的风气中孙中山曾说,清末广东海外人民,十之八九参加洪门各会他自己在1904年参加洪门,封号“洪棍〞,统领洪门兵权从1895年广州起义算起,到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由孙中山带着的“十次起义〞中,洪门倾尽所有,从人力财力上不遗余力进行支持而今,一个世纪过去了,当时的洪门致公堂,现在已成为中国民主党派之一——中国致公党在海外,仍有数以百计的洪门组织为民族的富强而活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