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 李 靖摘要: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早期的研究广泛采用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的道德情景故事,研究者们试图探索在不同的道德情景中,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体验,并对他人产生情绪体验的情景做出原因推论,也就是对道德情绪做出归因阐述了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的基本概念,论述了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做了展望关键词:道德情绪判断;归因,结果定向;道德定向:G622:A:1672-3198(2009)04-0228-021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界定道德情绪判断是指儿童对与道德有关的情景或事件的情绪判断道德情绪归因是在一定道德情景中,个体对他人的情绪体验,并对使他人产生情绪体验的情景作出原因性解释和推断,也有研究者认为道德情绪归因是个体根据当事人情绪反应的知觉,根据他对行为当事人所处情景的理解所作出的道德情绪原因的一种道德推理综上所述,道德情绪归因是指个体对某种道德情景中的主人公可能产生的情绪作出判断后,同时对作出这种情绪判断的原因进行解释和说明2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研究进展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研究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一方面继承了早期研究的特点,广泛采用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的道德情景故事,研究者们试图探索在不同的道德情景中个体对他人的情绪体验,并对他人产生情绪体验的情景故事作出原因推论。
此外,该类研究与早期研究不同的是研究者并不关注儿童做出哪一种水平的道德判断,他们关心的是儿童做出这种情绪判断的原因,以此找出儿童欧冠道德发展的情绪、情感动力2.1对“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的研究1980年Barden等人研究了儿童对情绪经验的移情性认识发现面对一个其过失行为未被人所觉察的犯过者,年幼儿童与年长儿童具有不同的情绪归因;大部分4~5岁儿童推断犯过者将感到愉快和开心,而9~10岁儿童则预期犯过者将感到难过或不安如果假设自己是一个犯过者,年幼儿童仍报告说他会感到愉快据此,Barden认为,儿童对犯过情景中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是一种由高兴到难过,由积极到消极的二级模式,其道德情绪归因由结果定向向道德定向发展Nunner—Winkler和Sodian在Barden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儿童道德情绪归因进行了更为详尽、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尽管最小的被试也了解相应的道德规范,但年幼儿童倾向于推断成功的犯过者体验愉快的情绪,推断抗拒诱惑者体验难过的情绪,其情绪归因的理由是结果定向的年长儿童的情绪归因则与此相反,其情绪归因的理由是道德定向的他们又发现,儿童自身的突出经验不论在过失行为的程度还是在行为获益的多寡大小上,都未能显著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归因。
当儿童从道德上来评价一位犯过者,只有6岁以上的儿童考虑到情绪反应,判断一个“高兴的犯过者”比“难过的犯过者”更不好年幼儿童即使一位犯过者的行为是严重的或从犯过行为中没有得到任何利益,他也会判断犯过者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但当犯过者无意伤害他人或仅仅观察到他人受伤时,他们也不预期有好的情绪体验此后,有研究者从移情角度对“快乐的损人者”现象做了进一步研究研究者要求被试对故事中损人者和受害者的情绪都做出判断,然后再进行五级评定,以考察情绪体验在量上的变化结果说明,对受害者的移情能力似乎只影响较大儿童对损人者的情绪判断研究者据此推断,造成“快乐损人者”现象的原因是幼儿缺乏与此相关的认知能力不懂得受害者的不快情绪会对损人者产生影响,使他们也多少产生一些不快情绪Lourenco针对故事情景设计的问题最后设置了两个探查性问题使儿童可能对犯过者体验到消极或混合的情绪结果表明;(1)问题出现之前大多数儿童都认为损人者会体验到积极的情绪;问题出现后,大部分年幼儿童都认为损人者会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然而8岁儿童中则有40%认为犯过者会有消极的情绪体验,20%认为犯过者将体验到混合情绪2)在道德情绪归因方面,4~8岁儿童都以结果定向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归因的可变形增多,在除结果定向以外还有道德定向,同情定向及外部惩罚定向Lourenco认为,“快乐的损人者”是儿童道德发展中一种较为稳定的现象,幼儿在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中的这种非道德性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儿童认知的制约2.2行为动机与结果的不同匹配关系对儿童情绪归因的影响Yuill对行为动机与结果的不同匹配关系对儿童情绪归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性情景中年幼儿童能够整合动机与结果信息,而在犯过情景中3~5岁儿童不具备对行为意图的理解能力,因此年幼儿童在对犯过者做出道德情绪判断时仅仅依据行为结果的客观价值,并判断犯过者将感到难过,直到7岁儿童才具备理解意图的能力,在道德情绪归因上,年幼儿童为结果定向,年长儿童为意图定向经过细致的探讨,Yuill断定,行为者的情绪要通过意图进行判断,它反映了结果匹配与非匹配之间的差异,而行为者的道德判断则依靠其动机的价值进行判断,表明了价值非匹配与上述两类结果之间的关系Perner认为年幼儿童只是将意图视为客体或环境的一种客观属性,而不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儿童对行为这做出道德情绪判断之前要视行为结果与行为者内部意图状态的匹配程度而定。
Perner指出年幼儿童对犯过者的情绪判断只是一种不成熟的反应,因为它只包括了行为者对结果的客观价值的判断,而没有将行为结果与个人意图进行整合;相反,年长儿童“高兴”的情绪判断表明了一种意图更复杂、更趋于主观的理解国内学者顾海根等采用情绪归因判断作业考察了4~10岁在道德行为情景中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对情绪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种不同的匹配情景中,儿童的道德情绪归因都有一个由结果定性向道德定向发展的年龄倾向,但其转折年龄却受到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具体匹配关系的影响而略有先后,性别因素不影响儿童的情绪归因陈少华等实验结果表明,当行为意图和结果不匹配时,即使4岁幼儿也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和情绪判断;当二者非匹配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情绪判断都不稳定;在情绪归因过程中,年幼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年长儿童以意图定向为主上述研究说明了意图与结果的匹配对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也说明了年幼儿童对多位信息整合的能力还未成熟2.3影响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情景因素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即使研究个体在道德情景中的情绪判断与归因问题,道德情景设置的不同,对个体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存在影响2.3.1犯过情景与抗诱情景早期研究中,研究者选取最多的是犯过情景,比如偷拿他人物品、伤害他人等,犯过情景中的行为结果突出损人这获益和受害者受损。
随着研究的深入,只采用犯过这一种情景似乎不够全面,因此有研究者将犯过情景和抗诱情景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抗诱就是在具有诱惑力的情景下,个体能根据社会规范的禁忌对自己的愿望、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动上不致做好粗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抗诱情景中,各年龄儿童情绪归因是从结果定向向道德定向发展的,其转折年龄大约在6岁,而在犯过情景中,年幼儿童的情绪归因本质上是结果定向,但年长儿童的情绪归因则需要具体分析,分别对待除此之外不同的犯过情景中主体的犯过程度和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也是不同的,以往的研究显示对4~8对儿童来说,道德情景的侵犯程度并不影响其判断与归因,原因在于其对道德情景的分辨能力较低,在不同道德情景中的行为表现出“一刀切”的做法但对于青少年来说,犯过程度对被试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是否存在影响,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2.3.2亲社会情景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分享、助人、利他是三种典型的亲社会行为在亲社会情境下,行为结果则突出助人者受损而受助者获益,助人行为不需要行为者付出物质或精神代价;分享行为要求行为者舍弃自己一部分物质利益,与他人共享自己喜爱的东西}而利他行为则是在任何形势下不期望获得任何回报或获得良好印象的助人行为,需要行为者付出巨大代价。
但是不同亲社会情景中助人者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代价大小是否对个体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存在影响,这也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就情绪归因而言,单个事件很难反映出个体稳定的贵归因方式,同时单个事件或情景也无法说明情绪归因方式跨情景的特征或一般特征因此有必要将不同的道德情景结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个体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问题3未来研究方向综上所述,研究者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进行了大量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资料基础基于已有研究,未来研究方向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对犯过者的情绪判断究竟是难过,抑或是高兴,这要受到儿童各方面认知能力影响,还与其所处的不同情景有关2)儿童对所处情景的理解不尽相同通过对故事情景或者说事件类型的适当控制可以更好地揭示儿童情绪判断的发展规律;目前对道德情绪判断的考察,主要是判断犯过者是高兴还是难过,可以设计相应的情景考察相应的道德情绪,包括后悔、害怕、羞耻等单一情绪以及由单一情绪构成的复杂的混合情绪3)不像皮亚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已臻成熟,道德情绪判断作为考察道德发展的一种不同于经典“道德两难”的研究手段,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作为指导;如果结合其他领域例如心理理论的研究将能得出更有意义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