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说“状元”(下)-状元说

x****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11KB
约8页
文档ID:317940096
说“状元”(下)-状元说_第1页
1/8

说“状元”(下)|状元说   依据宋元强先生的统计,中国自唐朝迄清朝,进士科有732榜,录用进士106735人,有姓名可考的状元有5101人这近600位抡大魁者,从十万进士、百万举人、千万秀才中脱颖而出,是科举队伍乃至整个学问阶层的代表社会赐予了他们极高的光耀荣宠,那么在中国历史上,他们是否有与其相匹配的德行事功呢,在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方面,他们有何建树呢?这里以清朝状元王杰为例,试作一说明   王杰(1735--1805),字伟人,号惺园,晚号葆醇,陕西韩城人他自幼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好学,曾以优异成果被选拔为贡生,即成为取得进入京师国子监读书资格的生员为了庆祝皇太后七十寿辰,乾隆皇帝增加了一次科考,即开设“恩科”,以给考生多一次及第的时机乾隆二十五年(1761)恩科乡试,王杰及第;次年进京参与会试,中第十名殿试时,读卷官将他列为第三,列在第一名的是江苏常州才子赵翼王杰年轻时,为了养家,曾经在两江总督尹继善府中做幕僚,为尹继善写奏疏乾隆皇帝亲阅试卷时,看到王杰的试卷,倍感亲切,“熟视字体如素识”,通过询问左右,又得知其品德优良,“即拔置第一”。

  乾隆皇帝将王杰拔置第一,还有另外一重考虑:陕西自清朝立国以来,还没有出过一个状元,而到乾隆二十六年为止,江苏已经有了29个状元当时恰逢兆惠将军经略回疆顺当,天山南北得以稳定,乾隆皇帝特别开心这一年殿试,特命兆惠为读卷大臣,以“隆其遇”兆惠称自己不识汉字,乾隆皇帝就告知他,试卷上诸臣各有圈点,“圈多即佳卷”兆惠看到赵翼的试卷上有九个圈点,就定他为第一名但鉴于西北地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乾隆皇帝最终特地将赵、王的名次做了调换小传胪引见时,乾隆劝慰了赵翼几句,见王杰风度俊雅,更以为圈点无误,于是当面赋诗以贺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乾隆皇帝这样的调换,尽管使才子赵翼沉郁终身(以六品官终老,但以闻名学者广为人知),但成全了作为政治家的王杰   旧时有一种说法:自古状元无真才所谓的才,既指飞扬灵动的文采,也指渊博湛深的学问确实,科举考试的偶然性太大了,“不是中鼎甲、掇巍科者,就有学问也”(《履园丛话》卷十;)相传王杰中状元后,山东籍的举人们很不服气,出了一副对联来考他,上联是“泰岱千峰,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王杰略假思索,便对答道:“黄河九曲,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

一位会稽的考生,也出了“半朝微雨,千珠万点,洒乾坤之秀气,润河之光,湖之光,海之光,一片之光,登岳阳楼,望五百名山,瞻斗、瞻星、瞻日月,德配天地”的上联来犯难他王杰稍加思索后即对道:“一介书生,七箴八规,读圣贤之遗书,中解之元,会之元,状之元,三次之元,入翰林院,统十八学士,安邦、安国、安天下,道观古今王杰才思迅捷,一生留下了很多喜闻乐见的应对故事;又学问渊深,是清朝关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著作有《葆淳阁集》《赓扬集》娌园易说》《读易札记》等,被称为“真才实学的宰相”   王杰被钦点为状元之后,按例授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不久被擢任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讲明清两朝,任官特殊重视翰林翰林虽然职务闲散,但礼遇甚优,升迁甚速,内阁及吏部、礼部的尚书和侍郎,往往都是翰林出身作为状元的王杰,也从这里起先了自己的仕途乾隆三十六年,入值南书房,以文学为乾隆皇帝所信任,旋晋内阁学士,随后历任工、刑、礼、吏四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使因为母亲去世,遵照礼仪回家服丧在家服丧期间,被擢兵部尚书后被任命为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乾隆五十一年,拜东阁大学士,管理礼部,成为“宰相”嘉庆四年(17101),乾隆皇帝病逝,王杰总理丧仪。

他在朝40余年,先后任职30余种,成为清朝乾、嘉两朝的名臣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日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吕本中《官箴》)在传统的官箴中,“清、慎、勤”被当作为官从政的根本准那么,而其中,清正廉洁最为根本   尽管王杰身居要津,但他生活简朴,操守清廉他曾督浙学三任,督闽学两任,三任会试正考官和两任会试副考官,两任殿试读卷官,又曾任江西、顺天乡试正考官,“自通籍至参政,握文衡者十二次”,门生众多一般说来,屡次出任考官的一个流弊,是可能由此培植个人势力,借以谋私但王杰“所进多佳士其于门下士,相爱甚笃,然未尝少涉私引,教之必为君子而已”(《碑传集》卷二十八)一次,王杰的一个门生调任回京,遇上他的生日,便送上白银数百两,以示庆贺他恳切地对门生说:“曩吾与假设言何如?今受假设馈,如所言何?”(《郎潜纪闻初笔》卷一)门生只得持银告退王杰的一个儿子文笔好,书法也好,经常为父亲代笔左右同僚都很关怀,盼望他能金榜题名,就连乾隆皇帝也屡次问及但是,王杰认为自己的儿子喜爱饮酒,不适合做官况且自己身居高位,儿子假如参与考试,同僚势必会有所照看因此,每到科举考试时,他就会向同僚声明:“谁荐中吾子者,吾即劾之。

后来,其子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离京回家,准备参与本省乡试,而当时的陕西巡抚,恰好是王杰的门生王杰“亟致信,亦以是属之收卷时,中丞视其文可中,乃袖置己室,不发誊录”(《清稗类钞》正直类)嘉庆八年(1803),王杰已任官40余年,告老还乡,却“贫如为诸生时”嘉庆皇帝赠诗两首,为他送行,其中有“名冠朝班四十年,清标直节永贞坚…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的诗句姚鼐在为王杰撰写神道碑时,赞扬他“素行无疵瑕”,并认为嘉庆皇帝的赠诗“足以尽公生平”(《碑传集》卷二十八)   王杰耿直清介,廉静质直,诚干奉职,嫉恶如仇当时,和�势大气盛,事多擅决很多官员慑于和�的权势,或者唯唯诺诺,甚至献媚取宠,而王杰“遇有不行,辄力争”,绝不随声附和由于乾隆皇帝“知公深”,信任王杰,故“和虽厌之而不能去”每次议政之后,壬杰都默然独坐,对和砷不屑一顾,而和�却总要和王杰套近乎一次议政之后,和砷为讨好王杰,“执其手戏曰:何柔荑乃尔!杰正色日: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砷赧然”(《清史稿》卷三百四十)   王杰“和霭近情,而持守刚正,历事两朝,以忠直结主知”乾隆皇帝对他宠遇有加,以至于有同僚向他感慨说:“上待公不薄哉!”他曾任太子少傅,是太子�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的教师。

嘉庆皇帝亲政之后,“杰为首辅,遇事持大体,竭诚进谏,上优礼之” 嘉庆五年,王杰以年老多病,恳求回乡,皇帝真隋挽留,并允许他“扶杖入朝”嘉庆七年,他再次坚决恳求辞官,皇帝晋升他为太子太傅,方才允许他离职他离开京城时,嘉庆皇帝将乾隆皇帝用过的玉鸠杖赐给他,并为其“御制诗二章,以宠其行”回乡之后,逢年过节,嘉庆皇帝都有所赏赐他有所陈奏,皇帝也总是亲自批答嘉庆九年,王杰与夫人程氏八十双寿,嘉庆皇帝命陕西巡抚方维旬带着御制的贺诗、题匾和所赐的珍宝,前往王杰家中拜贺王杰于次年病逝后,嘉庆皇帝赐白金2000两归葬,并评价王杰说:“先朝耆旧,久直内庭,忠清劲直,老成端谨随之晋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谥号文端;其祠堂的楹联上写着:“文见长,清风两袖,不畏权贵;端品高,直道―身,敢斥邪恶   民间传闻王杰晚年回到家乡,心想自己一生幸运,作为一个读书人能干的事|隋大多都做过了,只是没有教过书,想到家塾去教书但因为他名气太大,本地没人敢请他只好隐姓埋名跑到邻县,在一个乡绅家做了塾师一天,乡绅在家宴请当地知县,按例请塾师作陪席前相互推让,塾师有意无意间就坐在了上席乡绅非常为难,知县的心里也不安适。

酒过三巡,知县提议以墙上的一幅“牡丹梅花图”联旬知县和乡绅相继吟出了前两句:“牡丹花下一枝梅,富贵寒酸共一堆塾师听出了言外之意,接着吟道,“莫道梅花不富贵,梅花曾占百花魁知县和乡绅听出了言外之意,便略带讥讽地问:“先生一生坐过几次上席啊?”塾师答复说有三次第一次婚宴知县和乡绅二人差点笑出眼泪,结婚时新郎是最重要的人物,自然要坐上席其次次是琼林宴二人一愣,这是考中进士后朝廷举办的宴会,只有状元才能坐首席第三次是功臣宴这种宴会是皇帝嘉奖功臣的赐宴,一般是军机大臣代表皇帝出席正值二人面面相觑时,塾师说出了自己就是王杰   虽然并不是全部的状元都在历史上有过一番作为,取得显赫的成果,但相对而言,状元在政事德行、著述立说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很突出的如“明状元八十九人,史有传者三十八人”(《冷庐杂识》卷五)清朝114名状元,《清史稿》中有传的有34人科举进士出身的人中,特殊是其中的佼佼者状元,虽然也有严嵩那样的败类,但只是极少数,而两袖清风的大臣,那么往往而有之之所以如此,齐如山先生分析说有两点:“一因科甲出身者,都读过经书,书中有好的道理,读的多了,自然要受其感化二是从前考试方法很公正,贡院大堂扁额上写‘至公堂’三字,确有道理,虽然不能说没有毛病,但确不简单。

《中国的科名》第197页)科举考试以共符合时代特性的内容和公正的考试方法,选拔出了那个时代的优异之士俗话说:“科名以人重意思是说科名由于选得TA,才而显得重要同样的道理,正是因为一个又一个抡大魁者卓越不群的成就,才使得“状元”之内涵更加饱满厚重,受人艳羡   (责任编辑:张瑞芳) 第8页 共8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