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民间歌舞概述北方歌舞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18MB
约22页
文档ID:48142358
民间歌舞概述北方歌舞_第1页
1/22

汉族歌舞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北方歌舞第三节 南方歌舞第三章第一节 概 述 w远古氏族社会: w原始乐舞 w夏商周: w六代乐舞 w汉魏晋南北朝: w歌舞大曲——相和大曲、散乐、百戏、故事性歌舞 w隋唐五代: w歌舞大曲(燕乐) w宋辽金元: w戏曲音乐蓬勃发展,歌舞广泛地被戏曲运用 w明清: w歌舞在专业表演舞台上走向衰落歌舞在民间继续 发展19—20世纪初民间歌舞发展成戏曲w第二节 北 方歌舞w一、秧 歌w二、二人台w三、二人转一、秧 歌w秧歌也称社火,主要流行汉族北方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w它最初源于农田劳动中的歌唱,明清后出现了表现简单情 节的秧歌小戏,以后又有化装成各种历史人物的大型“秧歌 队”现在,民间的秧歌是歌、舞、戏三者的结合,各地有 不同的侧重w歌:大多是民间时调的直接运用,情绪欢快,节奏性强,w 带有器乐伴奏,有时增添配有舞蹈动作的衬腔w舞:除扭秧歌外,还常带有耍龙灯、舞狮、跑旱船、骑竹马等w戏:大多是二人或三人的歌舞小戏有时也有情节较复杂的、人物较多的大戏w秧歌分布: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和东北地区,不同地区的秧歌各有自己的风格。

w秧歌的种类:陕北秧歌、东北大秧歌、冀东地秧歌、祁太秧歌(山西)、胶州秧歌(山东)、韩城秧歌(陕西)、鼓子秧歌(山东)、海阳秧歌(山东)等w表演形式:由十多人到百余人组成秧歌队,扮成生活或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分别持扇、帕、鼓、伞等道具,在锣鼓伴奏下扭动舞步每到一个场地便拉开队伍,边舞边走,成各种队形图案,情绪热烈称作大场,在大场中间还穿插领唱与众人合唱(大多是即兴编词)或二三人的歌舞小戏生动活泼,表演逗趣称为小场一般以大场开头、收尾,中间穿插小场,形成对比w秧歌音乐:分为器乐和声乐两类器乐主要用于大场舞蹈,声乐主要用于小场的民歌与小戏演唱w秧歌的曲调:w十分丰富w陕北大秧歌常用《走绛州》、《拥护八路军》、《跑旱船》w河北秧歌常用《茉莉花》w东北大秧歌常用《正对花》、《反对花》满族秧歌淄博秧歌青岛秧歌濮阳秧歌陕北秧歌陕北秧歌庆阳徒手秧歌二、二人台w二人台是流行在内蒙西部、山西、河北、陕西部分地区的一 种民间歌舞后来发展成地方戏曲约100年左右的历史 最初是在当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歌舞形式由一男 一女两个演员边歌边舞w二人台有传统唱腔曲牌200多个,100多个剧目,大多专曲 专用曲牌仍保持当地民歌的特点,大多是单乐段结构,慢 起,逐渐加快,推向高潮,气氛热烈欢快。

衬腔、叠字、衬 字很多w伴奏乐器: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或梆子w传统剧(曲)目:《走西口》、《五哥放羊》、《打金钱》 、《打樱桃》、《十对花》等有的唱腔已向戏曲的板腔体 发展二人台河曲二人台《五歌放羊》剧照陕北二人台三、二人转w二人转是流行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后来发展成地方小 戏w它在东北民歌和大秧歌基础上,吸收了河北“莲花落”等多种民间歌舞、说 唱、戏曲音乐的因素形成、发展起来的又叫“蹦蹦”、“双玩艺儿”等w起先多由二人表演,后发展成多种演出形式,分“单”(“单出头”,一人演 一角或多角)“双”(“双玩艺儿”,二人演多角,边歌边舞、有时叙事有时 代言)、“群”(“群活儿”,为群唱或群舞)、“戏”(“拉场戏”,以小旦、 小丑为主的民间小戏)4钟w唱腔曲牌:300多个,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中有大量民 歌w伴奏乐器:板胡、唢呐、二胡、三弦等w主要曲目:《王二姐思夫》(单出头)、《锯大缸》、《二大妈探病》( 拉场戏)、《兰桥》、《杨八姐游春》(双玩艺儿)等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 一、“打通” 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 二、“三场场舞” 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 ,两人共舞“三场舞”。

三、“喊诗头诗头 ” “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诗头”诗头”类似戏曲的“ 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 四、“说说口” 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 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 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 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五、“唱小帽” 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六、“唱正文” 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 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 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 “唱屯场”沈阳二人转辽宁省二人转长春二人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