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鞅变法(一)时代背景1.时代特征(1)经济铁犁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促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确立2)政治: 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地主阶级专政3)军事在: 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4)文化私人办学兴起,百家争鸣出现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2.各国变法(1)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2)战国时期公元前 445 年,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内容包括: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等吴起在楚国也推行了变法,内容包括:限制贵族权力;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奖励军功;整顿吏治等二)措施1.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2.军事: 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政治(1)废除“世卿世禄制”2)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3)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4.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1)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
2)推行秦律5.社会习俗: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三)评价1.历史作用(1)政治上: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 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给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3)军事上: 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下一步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局限(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与压迫3)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线二、孝文帝改革1.背景(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2.概况(1)内容及意义措施具体内容意义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吏治有所好转迁都洛阳公元 493 年迁都洛阳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更便于经略南方;经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移风易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改鲜卑族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话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2)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继而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三、王安石变法(一)背景1.社会危机(1)社会矛盾日益激化(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统治者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局面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2.有利条件(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二)内容项目领域目的措施内容作用经济上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青苗法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抗灾免役法(募役法) 纳钱代役促进经济发展, 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 收取赋税, 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增加政府收入, 减轻人民的负担军事上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 实行连坐法维护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省开支, 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将兵法在各路设“将”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产量、质量提高政治上取士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废明经诸科, 改革进士科; 设明法科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整顿太学编纂教科书, 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惟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三)评价1.历史作用(1)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2)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历史教训(1)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要用人得当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突出表现在其变法的内容上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新法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1.性质: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是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特别是各民族间相互融合的必然趋势,这是根本原因。
2)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改革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改革措施的正确与否,而且决定于改革执行者的素质3)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的变革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全方位改革,措施得力4)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均田制的推行5)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1.相同点: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2.不同点(1)背景不同: 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3)性质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2009 江苏高考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范仲淹 )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 2:(苏轼 )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 )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 则修学校, 欲修学校, 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 )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 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 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 2 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3)据材料 2 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中选拔人才这一知识点,第(1)问可以从材料1、材料 2 中直接获取有效信息,从材料 1 中获取范仲淹的主张是“以经济之业 ”“ 取以经济之才 ”;从材料 2 中获取有效信息,苏轼的主张是重视诗赋,王安石主张要知道“世事” ,司马光赞同用经、义、论、策。
第(2)问司马光指责王安石“ 以一家私学 ”可从材料中得知; 产生的影响从消极方面作答第(3)问要结合王安石选拔人才与变法的关系作答答案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 );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 );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2008广东高考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1: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 (413),“ 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 2:太和九年 (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 ” 魏书卷一百一十(1)材料 1 和材料 2 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2)材料 2 中的土地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从“土地分配方式”扩展到孝文帝改革的所有内容及影响。
作答时,一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应用;二要注意材料信息与课本知识的联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第(1)问首先提炼材料信息,然后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第 (2)问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 (3)问要从孝文帝改革的“渊源 ”和“影响 ”两个方面作答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孝文帝 “雅好诗书 ,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 高祖记材料 2: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请回答:(1)从材料 1 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2)结合材料2,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解析: 本题通过图片和材料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影响材料1 反映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爱好,在改革中采取了汉化措施,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第(2)问是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得出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答案: (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语,以汉语为正音等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2.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 “ 上逼主 ”、“下虐民 ”,以致 “ 贫国弱兵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 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废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 “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 ”、 “无用 ”和“不急之官 ”;下令 “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 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