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开凿龙门石窟的社会条件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3.50KB
约9页
文档ID:209000078
开凿龙门石窟的社会条件_第1页
1/9

开凿龙门石窟的社会条件内容摘要:在北魏自唐代的400年间,龙门石窟以政治的需要,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髙超的技术,庞大的专业队伍,先进的工具为支撑,走过了辉煌的历程自唐以降,当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工具、人才、物质不再是问题的时候,只有政治中心的东移才导致了洛阳龙门石窟结束了大规模开凿所以,政治需要是决定龙门石窟兴与衰的最重要的原因关键词:龙门石窟社会条件政治环境技术力量工具条件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400 years between Northern Weiand Tang dynasty, Longmcn Grottoes experienced a boom because ofpolitical requirement, social stablity, advanced technology, hugenumber of experts and advanced tools. Since then, technology wasmore and more advanced, and there was no more limitation in tools,experts and materials, Longmen Grottoes ended its large scalecarving only because of the cast migration of the political center.Therefore, political need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of thedevelopment ofLongmen Grottoes.Keywords: Longmen Grottoes, social condition, politicalenvironment, technique power, tool qualification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诸代,连续营造了 4⑻余年。

五代至清代的千余年间也有少量石窟开凿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100个,佛塔43座,碑刻题记3600方,大小造像10万余尊”“其中北魏窟龛占三分之一,唐代窟龛占三分之二”①故研究龙门石窟的开凿条件,还是从最为有代表性的北魏时期和唐代入手那么,龙门石窟是在什么条件的支撑下开凿的,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难以为继的呢?一、政治环境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 “定迁都大计冬十月戊寅朔,幸金墉城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迁都后,孝文帝推行了第二期改革,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内迁者落后的生活4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中原的汉文化主要内容冇四点:易鲜卑服装为汉服;规定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迁居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从汉姓,定下门第等级这一系列的改革曾遭到鲜卑贵族中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其中有太子恂、东阳王拓跋丕父子许多贵族还在平城发动叛乱,但是旋即被坚决镇压北魏王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竭力提倡佛教,大兴土木,开窟造寺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3),洛阳仅有佛寺42所北魏迁都洛阳后,佛寺陡增,最盛时达1367座迁都之始开凿龙门,到北魏晚 期,相继有巩县、偃师水泉、嵩县铺沟、伊川、渑池鸿庆寺、宜阳虎头寺等石窟的幵凿。

②举国崇尚佛教,帝室、王公、贵族的狂热奉行佛法,是北魏时期洛阳及周围地区石窟开凿的重要因素之一唐代有国280多年,其中有6帝移都洛阳,长达40多年北魏鲜卑人开窟造佛是为了靠佛教来分化矛盾,唐代人开窟则有了更加鲜明的冃的赵客师洞有唐显庆五年(公元660)七月二十日,洛州偃师县杨君植为亡妻肖氏造阿弥陀佛像一龛敬善寺北有显庆六年,洛阳沈某为亡妻造优填王像一龛唐代龙门石窟的开凿,还多与政治有关,反映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战乱奉先寺、万佛洞、惠简洞、摩崖三佛、看经寺、宾阳南洞、敬善寺、极南洞、高平郡王洞,都是帝后王公们开凿的奉先寺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直接经营的皇家工程,建成于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由武则天捐脂粉钱二万贯建成唐代,龙门石窟造像弥勒佛像颇多,且做主尊供奉武氏曾唆使白马寺僧怀义等伪造、篡改《大云经》,诡称女主天下,其为弥勒佛下界,当做世间的主宰武氏长期居于洛阳,大肆造舆论、造佛为其改唐为周做准备,利用佛教为自己开拓了一条通往皇位宝座的道路二、经济环境孝文帝的一系列重大的改革,直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雄厚的经济为基础,才能支撑得起石窟工程的幵凿巨火费用孝 文帝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户调制以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逃亡的汉民回归田园,荒地得以幵垦,耕地不断扩大,粮食生产不断增加,水利事业也有所恢复和发展,商业也在同样复苏。

魏都洛阳时,居民有十万多户,城内城外有居民区二百多个里(坊),多分行业和按身份居住洛阳市场很多,也很大西阳门外,“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大市四面共十里,分行业居住,“凡此十里,多诸工商货殖之民隋文帝杨坚于纷乱之中统一全国604年,隋炀帝决定在洛阳兴建东都城炀帝营建的东都城,是洛阳历史上最宏伟壮丽的一页新建的东都,是个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市场,有丰都市、大同市、通远市三大市场其中的丰都市最为宏大该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邸区三百一十二区”“周八里,通十二门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甍宇齐平,遥望如一,榆柳相交,通渠相注,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牙相临映,招致商旅,奇珍山积”大业元年(公元605),炀帝在迁都洛阳后的第一个元宵之夜,在洛阳新宫|Aj和天津街上陈设百戏,遍饰宫灯,半月有余后来又连续两年,又将全国乐人和百戏演员调集洛阳,组织演出公元610年,炀帝特邀西域40多国的商人来洛阳,于正月十五日夜里为其举办了规模盛大的欢迎大会,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中央政府出头组织的大型国际贸易展销会唐代,洛阳的地位仍很重要武德四年(公元621),高祖李渊重建丰都市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复建北市武后改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复建西市。

至此,李唐王朝用了 70年的时间修复了隋末被破坏的洛阳除此三市之外,洛阳还有一个极为繁华的特别商业交易区,即南北大运河的交汇地,“为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洛商旅贸易,车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实际上,洛阳不仅是全国商品的集散中心,而且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讫点,是个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中心唐中叶以后,洛阳的商业贸易不局限在“市内”,而且在市外形成了新的商业区三、技术力量北魏时,开凿了云冈石窟该窟始凿于兴安元年(公元452),止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拓跋圭曾经“徙山东……百工技巧七万余口,以充京师”后来拓跋焘又“徙长安城工巧二千余家于京师”文帝又把这些工匠们从平城一并迁来这些大约十刀多人的工匠队伍之中,想必有大量参加云冈石窟工程的设计师和施工工匠所以,在迁都后的第二年左右,因为具备了技术条件和技术力量,文帝就开窟造佛像了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和文昭后开凿的宾阳洞,是北魏洞窟中规模最大的一窟景明元年(公元500)始凿,正光四年(公元523)建成,历时24年,用工802366个工程浩大,用工之多,令人瞠目宾阳中洞窟高9. 30m,宽深各11m,中央坐佛连座高约8. 4m③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南北宽36m进深40m的崖面上,雕出巨大的九尊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中央坐佛(卢舍那佛)连台座背光通高17. 14m,作结跏跌坐式 ”其工程量之大,比宾阳中洞不知要高出多少。

大佛佛座背侧刊有“以咸亨三年壬申之岁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卅毕工……”等字样,可知工程历时约在十三年以上宾阳洞尚用工80余万个,奉先寺不知又要用工多少由此可见,洛阳周边地区拥有一支庇大的雕刻产业队伍,而且技艺精湛这些工匠们是专业的产业工人,他们的“甲方”是皇帝、王公、贵族和有钱人等供养人,他们用自己的技艺为“甲方”服务,他们所获得的仅是糊口之资而己,他们是完全按照甲方要求来施工的,不可能也不敢将自己的喜好和意愿表现在施工的佛像中准确地说,他们只是当代意义上的加工制作者,其“乙方”身份被“皇权”和传统文化深深地埋在伊洛河底下,没有得到承认,更不要说有署名权四、工具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是开凿石窟必不可少的条件北魏自改革之后,手工业由恢复得以发展,主要是冶铁业和纺织业、制瓷业当时的冶铁技术有锻铁和铸铁兵器、铁甲和车马具等,主要使用锻铁制造的从考古发掘来看,这时用锻铁制造的器物,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超过了魏晋时期铁质手工工具很多,也很进步,这是兴建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的重要条件这时,的北方开始大规模的开凿石窟寺属于北魏前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寺有大同的云冈石窟。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有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这样一些巨大的艺术宝库,高超的技术条件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但铁工具的增多和进步,无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④“唐代的金属制造加工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武则天时曾在洛阳铸造高达一百零五尺的天枢,其下还有周围一百七十尺的铁山盛唐时一些精美的金银器,采用了铸造、切削、抛光、焊接、铆、镀、刻凿等工艺当时可能已有了手摇脚踏的简单车床可以推见,在龙门石窟开凿的时候,唐代人的工具肯定比北魏人要先进得多了五、龙门石窟衰落的原因如上所述,洛阳周边地区既有繁盛的商业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又有庞大的产业人才队伍,又拥有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那么为什么自唐代以后逐□衰落的呢?是什么原因使辉煌无比的龙门石窟风光不再的呢?自北魏到唐代的400年间,虽然江山几度易主,战乱频仍,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恢复之后,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都能得以延续但是,一场安史之乱,“东都残毁,百无一存”尔后,到五代之时虽有后梁、后唐、后晋建都洛阳,但由于整个中原地区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仅是昙花一现而己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夺了后周政权,在另外一个东都一一汴州(今河南开封)建立了北宋王朝从此以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开始从西部向东部发生重心偏移,再也没有回到洛阳及以西的地区来。

南宋,先都应天(今河南商邱),后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元朝蒙古人自漠北到了燕山脚下,定都今北京,建大都;明朝先都南京,后都北京,南明再都南京;淸朝满 洲人破关而入主中原,定都北京;中华民国的都城也在南京、北京、南京 之间交替所以,由于政治中心东移,远离洛阳地区,没有了皇家朝廷的支持,龙门石窟的开凿就只能小打小闹了,就不会再有大规模的工程出现了北魏和唐代都笃信佛教,甚至以佛教作为政治的工具两宋的理学由发轫到发展,唯物主义也获得了很大发展,佛事衰落;元代盛行佛教,但却是喇嘛教喇嘛教没有开窟造佛的习惯喇嘛教又与道教、西方传来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共存,故佛教的势力被分解;明代以明教起家,此时哲学盛行;满洲人信奉萨满教,佛教虽盛却难以被皇家当作政治工具故宗教势力的变化,也成为龙门石窟风光不再的原因之一战事不休,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经济的几度衰落,人们思想的混乱,再加上民族之间矛盾的激化与上升,所以大规模开采石窟造佛的可能性逐口减小在北魏自唐代的400年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