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推拿学史曙生第一章 推拿概述l一、推拿的发展史l二、推拿疗法的特点l三、推拿的作用l(一)调节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l(二)增加身体的抗病能力l(三)调节血液、淋巴循环,消肿愈伤l(四)移痛止痛l(五)纠正解剖位置异常,整骨复位l(六)松解粘连,解除痉挛,防止组织萎缩l 和关节僵硬四、推拿的禁忌症(一)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的局部(二)有出血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l(三)急性传染病和高烧患者l(四)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者l(五)急性炎症,局部脓肿未成熟期,体表疮l 疡者,冻疮及烧伤表面,皮肤病患者l(六)骨、脊柱结核患者l(七)结石患病部位l(八)各种骨折患者l(九)肝硬化、内脏肿瘤等疾患l(十)妊娠期、月经期妇女的腹部l(十一)精神病患者 五、推拿的注意事项l 1.推拿者和被推拿者的体位要舒适l 2.推拿的地点温度要适宜l 3.推拿者的双手要保持卫生,不要戴饰物l 4.注意推拿的方向(一般按淋巴流动的方向)l 5.注意推拿力度应由轻到重,持续一段时间, 再由重到轻结束第二章 基本推拿手法第一节 基本手法 手法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一、摩擦类手法 以掌、指或肘帖附在体表作直线或旋转移动称为摩擦类手法 (一)擦法 *动作要领:用手掌的大或小鱼际擦、掌根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 直线来回摩擦,频率:100-120次/分 *主要作用:本法为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 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经常用在在推拿的开始和结束 阶段以及轻重手法的过度阶段l1.掌擦法 适用部位:肌肉较厚、面积较大部 位,如胸、背、腰、下肢、面部、季肋部l2.拇指指腹和大鱼际擦法 适用部位:膝关节 、肘关节、 前臂、手掌处l3.小鱼际擦(立掌擦) 适用部位:骶脊肌、 肩胛骨内侧l4.指腹擦法 适用部位:小关节、手指、足指 、跟腱等l5.拳尖擦 适用部位:头顶部l6.拳面擦 适用部位:面部、头侧部 7.拳背擦 腰部(自我按摩)(二)摩法 *动作要领:以掌或指腹等部位附着在一定部位上, 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主要作用:本法刺激轻缓柔和,是胸腹、胁肋部的 常用手法,具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胃肠 蠕动等作用1.掌摩法 适用部位:腹部、大肌群、面部2.指摩法 适用部位:面积较小部位、头面部3.前臂摩法 适用部位:腰背部4 小鱼际摩 面积较小部位、跟腱、肩部5 大鱼际摩 面积较小部位、跟腱、肩部6.叠掌摩法 适用部位:面积较大,肌肉较丰厚 部位,如腰背部 (三)搓法 适用部位:要背部、季肋部及四肢部(尤其是上肢部) (四)推法l*动作要领:用手掌的大或小鱼际擦、掌根或肘附着在 一定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
操作时指、掌、肘 要贴紧体表,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匀l*主要作用:本法可人体各部位使用能增高肌肉的兴 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并有舒经活络的作用1.掌轻推法 适用部位:面积较大部位,如肩胛骨2.掌重(掌跟)推法 适用部位:面积较大部位,如腰 腰背部3.拇指推法 适用部位:面积较小部位、头面部4.拇指指腹和大鱼际推法 适用部位:四肢5.立掌推法 适用部位:骶脊肌,肩胛骨内缘6.分推法 适用部位:手腕、前额、腰背部(五)理筋法 适用部位:腱鞘、肌肉、 韧带等处 (六)刮法 适用部位:髌骨张腱末端病 及狭窄性腱鞘炎 (七)疏散法 适用部位:头部 二、摆动类手法二、摆动类手法 (一)一指禅手法 适用部位:穴位、痛 点(二)揉法1.掌揉法 适用部位: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腰背部2.掌根揉法 适用部位:肌肉丰厚处3.大鱼际揉法 适用部位:头部、肩胛部、四肢部等4.小鱼际揉法 适用部位:颈部、四肢部、跟腱、肩胛骨 内侧等部位5.指揉法 适用部位:面积较小部位,如穴位,痛点处6.肘尖揉法 适用部位:臀部(环跳)穴7.前臂揉法 适用部位:面积较大部位,如腰背部8.对揉法 适用部位:四肢部、肩部、,头部9.拳揉法 适用部位:腰部10.踩揉 适用部位:腰背部 、臀部 (三)滚法三、挤压类手法(一)按法 1.指按法 适用部位:穴位、痛点 2.掌按法 适用部位:面积较大部位:脊柱 、要部、骶骨部、大腿部 3.叠掌按 适用部位:面积较大部位 4.肘尖按 适用部位:臀部(环跳穴) 5.踩法 适用部位:腰背部 、臀部 6.拳按法 适用部位:骶脊肌 (二)捏法1.三指捏 适用部位:跟腱、颈部2.五指捏 适用部位:四肢、肩井部、颈部3.捏脊法 适用部位:脊柱部 (三)拿法 适用部位:四肢、肩井部 (四)弹筋法 适用部位:四肢、肩井部 (五)拨法 (分筋)适用部位:肌肉、肌腱、筋 膜等处 (六)切法 适用部位:肿胀部位(由远心端向 近心端)如髌骨处 四、振动类手法 (一)振法 适用部位:头部,要背部 (二)抖法 适用部位:四肢 五、扣击类手法 (一)拍法 适用部位:腰背部、肩部、下肢部 (二)击法 1.拳击法 适用部位:腰背部、肩胛部、大腿部2.侧击法 适用部位:腰背部、肩胛部、大腿部3.指尖击法(梅花针法) 适用部位:头面部六、运动关节类手法 (一)摇法 适用部位:各关节处 颈、肩、髋、 肘、腕、膝、踝 (四)牵引(拔伸)法: (二)背法 适用部位:腰骶部 (三)扳法 适用部位:颈椎、腰椎、骶髂关节1.四扳法: 适用部位:腰骶部2.侧扳发: 适用部位:腰部 七、复合手法 (一)揉捏法 (二)按揉法 (三)搓揉法 推拿手法的要求:有力、持久、均匀、柔和、深 透,应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第二节 自我推拿手法第三章第三章 腧穴推拿腧穴推拿第一节 中医基础l一、中医学简介l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l 1.整体观念 l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l 2)天人相应的观念 l 2.辨证论治 l三、中医理论的基本内容 l1.阴阳学说l2.五行学说l3.脏腑学说 l4.气、血、津液 l5.经络学说自 然 界五行人 体五 味五 色五 化五 气五 方五 季五 脏六 腑五 官形 体情 志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 肠舌脉喜甘黄化湿中长 夏土脾胃口肉思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 肠鼻皮 毛悲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 胱耳骨恐l经络与腧穴l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全身运 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 体内各部分的通路经有路径的意思,经脉是 经络系统的丛形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 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所不 至通过经络在全身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 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 有机的统一整体 十二经脉 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 奇经八脉 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孙脉、络脉 十四经:十二经络与任脉、督脉的合称,称为正经手太阴肺经 手三阴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阳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三阳经 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胃经足三阴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督脉l2)腧穴l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出而聚集于体表的部位,绝大 部分分布在十四经脉通路上分为:十四经穴、奇穴 、阿是穴l3)腧穴的作用l 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l4)取穴方法l 手指同身寸:1、1.5、2、3寸第二节 腧穴推拿l一、腧穴推拿的手法l1.点法l2.揉法l3.掐法l4.一指禅法l l二、全身主要腧穴及各部位推拿l(一)颈肩部l1、主要穴位l1)风池l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俯(枕骨粗隆下方凹陷l 处)穴l 主治: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耳鸣、中风、 热病 l2)大椎l 定位:第七颈椎脊突下l 主治:热病、咳嗽、气喘、盗汗、头颈强痛l3)大抒l 定位:第一胸椎脊突下旁开1.5寸l 主治: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肩背痛l4)风门l 定位:第二胸椎脊突下旁开1.5寸l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l5)肩井l 定位: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l 主治:头痛项强、肩背疼痛、上肢不遂、乳腺炎l6)落枕l 定位: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l 主治:落枕,手臂痛,胃痛l2、肩颈部推拿法l1)主要手法:擦、推、揉、捏、拿、捏揉、叩击,摇,按l2)体位:坐位l3)操作步骤l(1)从颈两侧向下轻推斜方肌至肩部(或擦法)l(2)揉颈两侧及斜方肌l(3)捏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l(4)揉(同2)l(5)拿斜方肌l(6)揉(同2)l(7)颈部分筋(拨法)、理筋l(8)点揉风池、肩井、大椎、阿是穴等穴l(9)揉捏颈部及肩胛部l(10)叩击肩胛部l(11)摇或让患者主动活动头部l4)配合穴位:落枕(人中、后溪)l(二)颈、胸、腹部l1、主要穴位l1)缺盆l 定位: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l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l2)天突l 定位:胸骨上窝正中l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噎嗝l3)中俯l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l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l4)云门l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下缘凹陷处l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痛l5)檀中l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男性两乳头连线中点l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嗝l6)中脘l 定位:脐上4寸l 主治:胃痛、呕吐、反酸、腹胀、泄泻、黄疸l7)神阙l 定位:脐中l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l8)气海l 定位:脐下1.5寸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遗精、月经不调、闭经、虚脱l9)关元l 定位:脐下3寸l 主治:腹痛、小便频数、泄泻、闭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l 带下、虚劳体瘦l10)天枢l 定位:脐中旁开2寸l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月经不调、痢疾l2、胸、腹部推拿法(略、请大家设计)l三、腰背部l1、主要穴位l1)心俞l 定位:第五胸椎脊突下,旁开1.5寸l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盗汗、梦遗、 吐血l2)脾俞l 定位:第十一胸椎下,旁开1.5寸l 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l3)肾俞l 定位:第二腰椎脊突下,旁开1.5寸l 主治: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 耳鸣耳聋l 腰痛l4)命门l 定位:第二腰椎脊突下l 主治: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l5)腰阳关l 定位:第四腰椎脊突下l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萎痹l6)天宗l 定位:肩胛骨下窝的中央l 主治:肩胛疼痛、气喘、乳腺炎l7)腰眼l 定位:第四腰椎脊突下旁开3—4寸处l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l8)华佗夹脊l 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脊突下旁开0.5寸l 主治:与脊柱各部位功能相对应l*腰部7条线2、腰背部推拿法 1)手法:推、摩、揉、按、点、叩击、摇、扳 2)体位:俯卧(头偏向一侧,掌心向上) 3)操作步骤 (1)轻推,从腰部至肩胛下角,然后向外展开,转向腋窝 (2)(摩)揉腰背部 (3)推骶脊肌(立掌推)及肩胛下角及其内缘 (4)点揉天宗、肾腧、命门、环跳、腰眼等穴 (5)拳尖按骶脊肌两侧(0.5、1.5及3寸处) (6)按压腰背部及臀部 (7)揉(同2) (8)叩击腰背 部 (9)轻推腰背部 (10)摇 (11)揉(同2) (12)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