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之我见-自然辩证法论文-2022s328-陈丽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之我见 (2022级针推科硕2班 2022S328 陈丽) 摘要:“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著名箴言,它使哲学因此发生了转向,把哲学对象从自然转向了人和社会,使“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浅层面上得以升华,解决了关于哲学本质的问题认识自己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哲学思考,其关键在于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本质并于认识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主体意识觉醒,满足灵魂深处的需求,最终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此外,略论了佛教中的自我认识和苏格拉底的自我认识间的异同总之,在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生活却出现危机的当代,温习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格拉底;科学精神;哲学思考;“无我” 如果走进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就会看到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它反映了古希腊思想家对人自身的关注和思考而中国的古人也道:“人贵有自知之明”、“知己知彼”。
可见“认识自己”是一个从古至今仍然探讨不休的哲学话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下来就自己对这个话题的认知略谈一二 1、认识自己是一种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源于古希腊自由的人性理想,是一种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它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不考虑知识的实用和功利,关注真理的内在推演[1]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理性的原则是内在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自然物的本质是内在的,体现的是自主性原则和内在性原则 ,也就是理性原则,作为自然物质的人也不例外而何又谓理性?辞典上说:“理性,一种从一些信念的真达到另一些信念的真的能力”简单说来,理性是一种保真推理的能力保真推理本质上只是原初真理的自我展开,它是“自己”推出“自己”但保真推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活跃在内在性领域之中所以唯有指向“自己”,“认识”才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必然性,这是西方理性主义的内在性思路特色[2]但这种内在性思路对于中国来说却难以理解,因为祖国传统思想推崇“无我”、“天人合一”等,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互相联系,不可能从个体推论出普遍真理,而是要看整体运势如孔子曰:“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但亚里士多德却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人若不能真正认识自己,就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3] 2、认识自己是一种哲学思考 就像无法飞出银河系来看到银河全貌一样,人也很难将自己从本身抽离出来,然后以一个公正客观的外在角度看待自己从外界的获得的自我评价亦带有不同程度的他人主观色彩,故从内部认识自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本性虽然《论语》言“人之初,性本善但世上只要存在一种事物,那么必然也存在一种和它相反的事物有善良的本性,就有与之相对的罪恶本性英国著名伦理小说《发条橙》说:“彻底善与彻底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人的本性与之俱来,但在认识清楚后,便可以自己作出选择也有人说要解放天性才是真正的自由,若人不能认识到其罪恶的本性,那么这天性的释放就犹如挣脱牢笼的野兽,后果不堪设想其次,认识自己的内心生而为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内心世界,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只能人云亦云,湮没在社会的洪流中,等于白来世上走一遭在功利主义风气盛行的当代,一切以利益为中心,利益至上绝大部分人的学习和工作为了功利,即使这并不是自己内心的选择;甚或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这样做,只是盲目地随着大流而走如国内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其考试人数之多和竞争之激烈令人感到诧异。
还有关于大学的学习,曾经看到一位学者的话,大意是如果一位大学生在学校里只习得了一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之我见 (2022级针推科硕2班 2022S328 陈丽) 摘要:“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著名箴言,它使哲学因此发生了转向,把哲学对象从自然转向了人和社会,使“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浅层面上得以升华,解决了关于哲学本质的问题认识自己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哲学思考,其关键在于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本质并于认识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主体意识觉醒,满足灵魂深处的需求,最终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此外,略论了佛教中的自我认识和苏格拉底的自我认识间的异同总之,在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生活却出现危机的当代,温习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格拉底;科学精神;哲学思考;“无我” 如果走进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就会看到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它反映了古希腊思想家对人自身的关注和思考而中国的古人也道:“人贵有自知之明”、“知己知彼”可见“认识自己”是一个从古至今仍然探讨不休的哲学话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下来就自己对这个话题的认知略谈一二。
1、认识自己是一种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源于古希腊自由的人性理想,是一种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它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不考虑知识的实用和功利,关注真理的内在推演[1]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理性的原则是内在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自然物的本质是内在的,体现的是自主性原则和内在性原则 ,也就是理性原则,作为自然物质的人也不例外而何又谓理性?辞典上说:“理性,一种从一些信念的真达到另一些信念的真的能力”简单说来,理性是一种保真推理的能力保真推理本质上只是原初真理的自我展开,它是“自己”推出“自己”但保真推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活跃在内在性领域之中所以唯有指向“自己”,“认识”才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必然性,这是西方理性主义的内在性思路特色[2]但这种内在性思路对于中国来说却难以理解,因为祖国传统思想推崇“无我”、“天人合一”等,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互相联系,不可能从个体推论出普遍真理,而是要看整体运势如孔子曰:“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但亚里士多德却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人若不能真正认识自己,就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3] 2、认识自己是一种哲学思考 就像无法飞出银河系来看到银河全貌一样,人也很难将自己从本身抽离出来,然后以一个公正客观的外在角度看待自己。
从外界的获得的自我评价亦带有不同程度的他人主观色彩,故从内部认识自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本性虽然《论语》言“人之初,性本善但世上只要存在一种事物,那么必然也存在一种和它相反的事物有善良的本性,就有与之相对的罪恶本性英国著名伦理小说《发条橙》说:“彻底善与彻底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人的本性与之俱来,但在认识清楚后,便可以自己作出选择也有人说要解放天性才是真正的自由,若人不能认识到其罪恶的本性,那么这天性的释放就犹如挣脱牢笼的野兽,后果不堪设想其次,认识自己的内心生而为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内心世界,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只能人云亦云,湮没在社会的洪流中,等于白来世上走一遭在功利主义风气盛行的当代,一切以利益为中心,利益至上绝大部分人的学习和工作为了功利,即使这并不是自己内心的选择;甚或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这样做,只是盲目地随着大流而走如国内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其考试人数之多和竞争之激烈令人感到诧异还有关于大学的学习,曾经看到一位学者的话,大意是如果一位大学生在学校里只习得了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