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嫦娥一号”奔月阅读训练

ji****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8KB
约5页
文档ID:48120731
“嫦娥一号”奔月阅读训练_第1页
1/5

嫦娥一号”奔月阅读训练 谁送﹃嫦娥﹄奔向月 千年之梦今日圆 张显峰 ①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五千年来,中国人对月球歌之咏之,祭之拜之 今晚,这个演绎了“飞天”传说与“奔月”神话的浪漫国度,终于圆了自己的梦 ②沉寂了几十年的月球不再寂寞中国人描绘了几千年的美丽“嫦娥”将再次带去地 球人的“问候” ③只是在这个“万姓仰头”的日子里,也许很少有人知道那些托起“嫦娥”的人们 他们不是明星,却是辉映这皎皎明月的科技之星;他们不迷神话,却将美丽神话变成了动 人的现实我们或许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不该忘却他们,是他们数十年默默奉献,架 起了“嫦娥”38 万公里迢迢奔月路,拉近了中国人与太空的距离 ④1969 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在月亮上存有诸多故事的中国人开始设想自己的登月梦 想发射中国人自己的月球探测器,成为几代中国航天人的追求几十年来,他们为“嫦 娥”的冲天一飞埋首钻研、奋力攻关几代人的智慧,几十年的光阴,今晚终于梦圆 ⑤成功来源于积累我国科学家在跟踪研究中,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 开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性研究,也因此形成了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队伍, 载人航天工程虽然搁浅过,但中国学者对于月球的研究却从来没有停止。

⑥成功来源于追求从“两弹一星”到“载人飞船” ,再到“探月工程” ,中国人靠自 己的力量托起了中华民族“飞天”与“奔月”的梦想个中缘由也许不言自明中国航天 科技集团所在地——航天桥,离中国的“硅谷”——北京中关村不过数公里,但科技人员 的薪水却相差很多;很多科研人员可谓功成名就,国内外很多单位都想高薪来“挖” ,但他 们的选择是一样的:留下来因为他们有这样的追求:“看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在我们手 中一天天变为现实,这样的自豪与喜悦怎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 ⑦成功源于默默奉献一颗卫星、一架飞船发射成功,被人们熟悉的只有少数几个人, 但是背后是数以万计的航天人默默无闻的奉献几十年来,正是他们从一代又一代科学家 手中接过托起中国航天事业的使命,我们才可能有自己的长征火箭 101 次成功发射,才有 了今天送“嫦娥”奔向月的能量这种不懈追求,敢于创新,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精神, 最值得我们在万众欢呼的时候冷静反思当今的学术界有诸多现象为人诟病,一边是浮躁 浮夸的风气使科技界很多人以不端的形象频频成为视觉中心、舆论焦点,一边是中国创新 能力和核心技术匮乏毛主席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科技界需要弘扬航天人 的这种精神,唯有这种精神,才能真正迈向创新型国家,才能托起中华民族腾飞的梦想。

(选自人民网) 【阅读训练】 1.文章第②段中“嫦娥” “问候”两个词语为何要加上引号? 2.第③段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本文最后三段的中心句分别是什么? 4.请简要说说你阅读本文后的感受 5.在我国古代诗词中,与“月”相关的名句有很多,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参考答案 1.“嫦娥” “问候”中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2.不该忘却数十年默默奉献的 “嫦娥一号”卫星的科研人员3.成功来源于积累;成功来源于追求;成功源于默默奉献4.“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与科研人员的默默奉献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弘扬航天人的不懈 追求,敢于创新,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精神 (大意相同即可)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 居秋暝》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 白《月下独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 照 (王维《竹里馆》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 昌龄《出塞》 ) 奔月,让中国人的心共同跃动 马跃峰 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时 05 分, “嫦娥一号”腾空飞起,破雾穿云,直奔太空此时 此刻,全世界的中国人屏息静气,共同见证这个历史瞬间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的成功 发射,成为中国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壮举 看着电视直播,不禁想起 4 个多月前的震撼场景当时,我随团到西昌“月亮城” ,采 访“长征”火箭第一百次发射,目睹了火箭升空刹那的辉煌 发射时间定在凌晨沉睡的群山,深邃的夜空,被一声轰鸣突然惊醒火箭以雷霆万 钧之势,拔地而起,如同一条喷吐着烈焰的蛟龙,映红了整个山谷喷射的火焰,将塔架 导流槽内的蓄水化作一团浓雾,天女散花般四处散开短短几秒钟,火箭精灵般地钻入了 云层我的眼睛追随着箭尾,突然热泪盈盈…… 记忆中的景象,仿佛还在眼前今日的壮举,更令人心动不到 5 个月时间, “长征” 火箭就连续 4 次把自己的名字写上了太空长三甲、长三乙、长四乙, “长征”家族记载了 一个航天大国奋进的历程 中国的速度,让人心跳从 1970 年至今,中国火箭前 50 次发射用了整整 28 年,而后 53 次发射,仅仅用了 9 年时间。

2007 年, “长征”火箭以平均每月一发的频率次次命中 高密度发射、产业化运作,是几代航天人百折不挠、大力拼搏的结果,更是航天事业积淀 多年的再度升华 科技的创新,让人心跳几十年自力更生,我国运载火箭从常规推进到低温推进,从 串联到串联加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到绕月 探测,形成了长征火箭系列型谱没有自主创新,不可能在前沿技术上取得这么多成就 没有自主创新,不可能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国力的提升,让人心跳 “航天不是航天人的,而是全国人民通力协作的航天 ”一句 话道出航天的特性原材料供应、设备制造……航天事业的每一个环节,都依靠强大的国 力支撑1970 年, “长征一号”载着“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升入太空,中国进入航 天时代2003 年, “长征二号 F”发射载人飞船,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得以实现今天, “长三甲”又将“嫦娥”送入月球轨道,填补了我国深空探测的空白中国航天的三大步, 见证了中国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 团结奋进的航天精神,让中国人的心一起跳动航天是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个 人,都必须把自己的命运与航天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丝一毫的差 错或疏忽,都将导致整体计划的失败这股团结一致,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的劲头,在观 看火箭腾飞的刹那,已悄然注入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千百年来,神秘的星空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人类的目光现在,承载 13 亿中国人智慧和梦想的“嫦娥一号”奔向了月球让我们深情地仰望太空,让我们深深地祝福 (选自《人民日报》 ) 【阅读训练】 1.结合语境理解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火箭以雷霆万钧之势,拔地而起,如同一条喷吐着烈焰的蛟龙,映红了整个山谷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下面的语句略作赏析 喷射的火焰,将塔架导流槽内的蓄水化作一团浓雾,天女散花般四处散开 3.“中国的速度,让人心跳 ”这里的“中国的速度”具体指什么? 4.我国运载火箭在自主创新上取得了哪些重要成绩? 5.本文在文章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 参考答案 1.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导流槽内 的蓄水化作一团浓雾四处散开时的情景3.近几年来, “长征”火箭高密度的成功发射。

4. 从常规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串联加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太阳同步轨道、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到绕月探测5.文章运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写“嫦娥一号”腾空飞 起后的感受,然后具体写中国的速度、科技的创新、国力的提升、团结奋进的航天精神等 让人心跳 嫦娥如今不寂寞 吴迎春 在不断升温的空间探索热潮中,月球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继欧洲第一个月球 探测器“智能 1 号”今年 9 月撞击月球成功后,中国将于 2007 年发射绕月探测器,美国计 划于 2008 年 10 月发射观察与感知卫星撞击月球这一系列的探测活动,是人类观测和研 究月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寻找水或者冰等物质,为建立月球基地做准备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活动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苏联捷足先登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并于 1961 年将加加林送上近地轨道美国不甘落后,制定并实施了著名的“阿波罗计划” ,将 月球探索活动推向高潮1969 年 7 月 20 日, “阿波罗 11 号”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登上 月球表面,他说出至今令人难忘的那句名言, “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小步,但对于人类来说 却是一大步 ”18 分钟后,另一名宇航员奥尔德林也登上月球。

他们在月面共停留 21 小时 18 分钟,这成为空间探索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自那以来,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虽然有所降温,但并未中断,特别是美国和俄罗斯等国 联合打造国际空间站,美国的航天飞机先后 100 多次升空,为月球探索提供了新技术和更 好的手段美国宇航局已于今年 12 月 4 日对外公布“重返月球”计划,将加快月球基地的 建设,宇航员首次重返月球的时间可能定在 2020 年;此前,俄罗斯则宣布,它准备于 2020 至 2025 年在月球上建设基地;欧盟和日本也制定了类似的计划中国的“嫦娥工程” 于两年前立项并正在实施中;空间探索的后起之秀印度也加入了探月的行列人类从最初 的“登月”发展到现在准备“建立基地” ,新一轮月球探索热正在兴起中国神话中长期 “冷住”月宫的嫦娥将不会再寂寞了 月球之所以受到人类的青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月球上有硅、铁、铝、钛和钙 等多种资源,其中氦-3 是地球上稀有的清洁、高效能源,估计储量可满足全球数千年能源之需,美、俄、日等国的公司正计划大量开采氦-3 等资源,以弥补地球能源短缺,但最大 的难点是采掘和运输问题;其次,月球高真空、无磁场、弱重力、高洁净的环境,是研究 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学、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一些国家打算在那里设立天 文观测站,考察月球、地球和宇宙,在上面进行物理、生物实验,可以得出与地球不同的 新结果,在上面设立永久基地,可成为人类前往金星、火星以及外层空间探索的跳板;其 三,地球上由于人口增长、可用资源不断减少,移居外星球成为人类的一个梦,离地球最 近的月球是一个选择,建立基地是为建立“月球村”做准备,人类如果有了第二个家园, 便可继续向遥远的空间发展;最后,有科学家设想,将人类动植物种质资源备份存放在月 球,充当“诺亚”的角色,以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使用及病毒等的侵害,造成物种灭绝 危机。

月球探索同其他空间探索项目一样耗费巨大,国际空间站由 16 国联合打造美国方面 希望国际合作探月,俄罗斯已经公布了俄中合作计划,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与美国宇航局签 署探月计划合作备忘录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 ,国际合作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选自《人民日报》 ) 【阅读训练】 1.从文体上看,本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呢? 2.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本文的标题“嫦娥如今不寂寞”拟得非常好,请对此略作赏析3.人类为什么会青睐于对月球的探索呢?请根据文章第四段作简要概述 4.文章最后一段告诉人们什么信息? 5.神五、神六的成功发射与回收圆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飞天梦,如今嫦娥一号卫星又圆 了中国人的月球探测梦试请结合您的生活实际,谈谈您对此的感想 参考答案 1.人类对月球的探索2.嫦娥是中国神话中长期“冷住”月宫的仙女,以“嫦娥如今不 寂寞”为题,能让人联想到关于嫦娥的神话故事,增添了文章的人文内涵,也以此生动而 形象地说明新一轮月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