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基本运算目录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 1知识梳理 1学法指导 2自学与预习基础检测 2考点剖析 3考点一:并集 3考点二:并集运算求参数 4考点三:并集综合 5考点四:交集 6考点五:交集运算求参 7考点六:交集综合练习 8考点七:全集与补集 9考点八:全集补集求参 10考点九:全集补集综合练习 11考点十:与交、并、补有关的参数的范围问题 12考点十一:交、并、补的综合运算 14课堂练习 16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2.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3了解全集的含义及其符号表示.4.理解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并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并集:交集:全集(1)定义: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2)记法:全集通常记作U.补集自然语言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记作∁UA符号语言∁UA={x|x∈U,且x∉A}图形语言求解集合并集、交集的类型与方法(1)若是用列举法表示的数集,可以根据并集、交集的定义直接观察或用Venn图表示出集合运算的结果;(2)若是用描述法表示的数集,可借助数轴分析写出结果,此时要注意当端点不在集合中时,应用“空心点”表示.1.判断正误.(1)两个集合的并集中元素的个数一定多于这两个集合中元素个数之和.( )(2).( )(3)若,则B中的每个元素都属于集合A.( )【答案】 错误 错误 正确【详解】(1)例如:,,则,两个集合的并集中元素的个数为1,小于这两个集合中元素个数之和2,故该结论错误.(2)集合中的元素要互异,故该结论错误.(3)∵,∴∴B中的每个元素都属于集合A,故该结论正确.2.判断正误.(1)是一个集合.( )(2)是由属于A且属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3)若,则B中的每个元素都属于A.( )【答案】 正确 正确 正确【详解】(1)由交集的定义可知,该结论正确.(2)由交集的定义可知,该结论正确.(3),说明中的元素都在中,故该结论正确.3.判断正误.(1)全集一定含有任何元素.( )(2)集合.( )(3)一个集合的补集一定含有元素.( )(4)研究A在U中的补集时,A可以不是U的子集.( )【答案】 × × × ×【详解】(1)全集不是含有任何元素,故错误;(2)是实数集,是有理数集,故,所以错误;(3)全集的补集为空集,空集是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故错误;(4)研究A在U中的补集时,A是U的子集.方法与技巧(1)在进行集合运算时,若条件中出现A∪B=B,应转化为A⊆B,然后用集合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并注意A=∅的情况.(2)集合运算常用的性质:A∪B=B⇔A⊆B;1.若集合,,则集合( )A. B.C. D. 【答案】D【分析】根据集合并集概念课直接得到.【详解】,故选:D.2.已知集合,则( )A. B. C. D. 【答案】A【分析】根据并集概念运算即可.【详解】因为,所以.故选:A.3.已知集合,则满足的集合B可能是( )A. B. C. D. 【答案】D【分析】根据并集定义计算,选出正确答案.【详解】,A错误;,B错误;,C错误;,D正确.故选:D4.已知集合,,则( )A. B. C. D. 【答案】A【分析】判断出两个集合和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若,则,所以,故.又,但,所以是的真子集,又,,但,所以故选:A.5.已知集合,集合,则( )A. B.C. D. 【答案】B【详解】根据题意,将集合B化简,然后结合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运算,即可得到结果.【解答】因为集合,集合,所以,故AC均错误;,故B正确,D错误.故选:B.1.已知,若,则( )A. B. C.2 D.3 【答案】C【分析】根据并集的知识求得.【详解】由于,所以,此时,满足.故选:C2.设集合,,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A. B. C. D. 【答案】C【分析】根据,可得,再分和两种情况讨论即可.【详解】因为,所以,当,即时,,符合题意;当时,则,解得,综上所述实数的取值范围为.故选:C.3.已知集合满足,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A. B. C. D. 【答案】D【分析】根据并集定义,结合数轴即可得到实数的取值范围.【详解】因为,所以,解得.故选:D4.已知集合,集合.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答案】B【分析】转化为,从而可求实数的取值范围.【详解】因为,所以.因为,,所以.故选:B.5.已知集合,,且,则实数的所有值构成的集合是( )A. B. C. D. 【答案】D【分析】求出,由得到,分与,求出实数a的值,得到答案,【详解】,因为,所以,当时,,满足要求,当时,只有一个根,若,则,解得:,若,则,解得:,若,则,解得:,实数的所有值构成的集合是.故选:D1、已知集合,,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 B.C. D. 【答案】A【分析】根据集合并集的定义,则即可求解.【详解】因为,又,则解得故选:A2.设集合,则满足的集合B的个数是( )A.7 B.8 C.15 D.16 【答案】B【分析】根据集合交运算的结果,结合集合的元素,直接求解即可.【详解】,又,则的元素必有,故可以为如下个集合中的任意一个:.故选:B.3.若集合,,且,则a的取值范围为( )A. B. C. D. 【答案】D【分析】由知,利用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即可解决问题【详解】因为集合,,且,所以,所以,所以的取值范围为,故选:D4.已知集合,集合,若,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答案】B【分析】将集合化简,根据条件可得,然后分,,讨论,化简集合,列出不等式求解,即可得到结果.【详解】因为或,解得或即,因为,所以当时,,满足要求.当时,则,由,可得,即当时,则,由,可得,即综上所述,故选:B.方法与技巧(1)在进行集合运算时,若条件中出现A∩B=A,应转化为A⊆B,然后用集合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并注意A=∅的情况.(2)集合运算常用的性质:①A∩B=A⇔A⊆B;②A∩B=A∪B⇔A=B. 1.已知集合,,则( )A. B. C.M D. 【答案】D【分析】根据已知条件,为点集,为数集,即可求得.【详解】由题意得, 为上的点的集合,为的值域为数集,所以.故选:D2.,,则( )A. B.C. D. 【答案】D【分析】根据交集的定义求解即可.【详解】,; 故选:D.3.已知集合,,则=( )A. B.Z C.M D.N 【答案】D【分析】根据给定条件,确定集合的关系,再利用交集的定义求解作答.【详解】依题意,,所以.故选:D4.已知集合,,则( )A. B.C. D. 【答案】C【分析】根据集合的交集运算即可求得答案.【详解】因为 ,,则,故选:C5.已知集合,则( )A. B. C. D. 【答案】D【分析】直接根据交集的定义即可得解.【详解】,所以.故选:D.1.已知集合,,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A. B.C. D. 【答案】C【分析】根据交集结果分析运算.【详解】若,则或,解得或,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为.故选:C.2.已知集合,若,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 B.C. D. 【答案】B【分析】根据得可得答案.【详解】因为,所以,所以.故选:B.3.设集合.若,则( )A. B. C.1 D.3 【答案】B【分析】根据包含关系结合交集的结果可求的值.【详解】因为,故,故或,若,则,,此时,符合;若,则,,此时,不符合;故选:B4.已知集合,若,则( )A.3 B.4 C.5 D.6 【答案】B【分析】根据交集结果得到,或,检验后得到答案.【详解】因为,所以,或,当时,,与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矛盾,舍去;当时,,与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矛盾,舍去;当时,,满足集合元素互异性,满足要求.故选:B1.已知集合,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答案】A【分析】化简集合,由条件可得,根据集合关系列不等式求的取值范围.【详解】因为,所以,即,因为,所以,又,所以,故实数的取值范围是.故选:A.2.已知集合,,若,则( )A.1 B.2 C.3 D.4 【答案】B【分析】有集合间的关系建立不等式组求出即可.【详解】由,得,易知集合非空,则,解得.故选:B.3.已知集合,,若,则( )A. B. C.2 D.6 【答案】A【分析】根据给定条件,利用交集运算的结果求解作答.【详解】因为集合,,且,则有,所以.故选:A4.设,,若,则实数组成的集合的子集个数有( )A.2 B.3 C.4 D.8 【答案】D【分析】解方程可得,再根据可得或或,分别求解得的值,进而可得实数组成的集合的子集个数.【详解】,,,或或,当时,,当时,,得,当时,,得,实数组成的集合为,其子集的个数为.故选:D.5.已知集合,,若,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A. B. C. D. 【答案】A【分析】先求出集合,根据得出为的子集,结合集合间的关系可得答案.【详解】,,因为,所以为的子集,所以.故选:A.6.已知集合,,若,则a的取值范围为( )A. B. C. D. 【答案】C【分析】根据,分,和三种情况讨论即可.【详解】因为,且,若,则,不符题意,若,则,与题意矛盾,若,则,由,所以,即a的取值范围为.故选:C.方法与技巧全集不一定是实数及,全集是一个相对概念,因研究问题的不同而变化,如在实数范围内解不等式,求集合补集的基本方法及处理技巧(1)基本方法:定义法.(2)两种处理技巧:①当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可借助Venn图求解;②当集合是用描述法表示的连续数集时,可借助数轴,利用数轴分析求解. 1.已知全集,则( )A.{1} B.{3} C.{4} D.{1,3,4} 【答案】A【分析】根据交并补的定义求解.【详解】由题意得,所以;故选:A.2.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