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村镇道路工程规划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1 ) 交通运输工具类型多、行人多2 ) 道路基础设施差3 ) 人流、车流的流量和流向变化大4 ) 交通管理和交通设施不健全5 ) 缺少停车场,道路违章建筑多6 ) 车辆增长快,交通发展迅速(一)村镇交通的特点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1)交通运输工具类型多、行人多交通工具类型: 机动车(卡车、拖挂车、拖拉机、客车、小汽车、吉普车、摩托车等) 非机动车(自行车、二轮车、平板车、兽力车等) 步 行(一)村镇交通的特点2)道路基础设施差u 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设计;u 道路性质不明确;u 道路断面功能不分,技术标准低;u 人行道狭窄,或人行道挪作它用,人车混行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一)村镇交通的特点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一)村镇交通的特点 3)人流、车流的流量和流向变化大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村镇居民以及迅速增多的“离士不离乡”亦工亦农的非在册人口,使得村镇中行人和车辆的流量大小在各个季节、一周和一天中均变化很大,各类车辆流向均不固定,在早、中、晚上下班时造成人流、车流集中,形成流量高峰时段。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一)村镇交通的特点4)交通管理和交通设施不健全u 村镇中交通管理人员少,体制不健全u 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等设施缺乏,致使交通混乱,一些交通繁忙道路常常受阻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一)村镇交通的特点5)缺少停车场,道路违章建筑多u 村镇中缺少专用停车场u管理不够,任意停靠,占用车行道与人行道,造成道路交通不畅u 道路两侧违章搭建房屋多,以及违章摆摊设点、占道经营多,造成交通不畅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一)村镇交通的特点6)车辆增长快,交通发展迅速 村镇经济繁荣,车流、人流发展迅速,致使村镇道路拥挤、交通混乱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二)问题产生的原因u(1) 对村镇基础设施的地位认识不足村镇基础设施是基础产业还是服务产业?长期以来重生产建设,轻基础设施建设,认为它是服务性的,放在从属的地位上 事实证明,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村镇产业建设的基础,是基础产业之一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u(2)管理缺失 对村镇规划、村镇道路规划与治理缺乏统一的认识,缺乏有力的综合治理手段二)问题产生的原因村镇道路交通与村镇对外交通之间不协调,各自为政。
对村镇的车流和人流,缺乏动态分析,难以作出符合客观实际需要的道路规划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u(3)治理着重点有误 着眼点放在机动车上 忽视对大量的自行车、行人和兽力车管理不够,以及车辆的停放问题二)问题产生的原因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三)村镇道路的分类和分级 村镇所辖地域范围内的道路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划分为:u 1、公路u 2、村镇道路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三)村镇道路的分类概念:联系村镇与城市、村镇与村镇之间的道路.规划标准:交通部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1-88) 1、公路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三)村镇道路的分类分类:公路按使用任务、性质和交通量大小分为两类五个等级u(1)汽车专用公路u(2)一般公路1、公路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1)汽车专用公路 (p88)高速公路: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控制全部出入的公路一级公路:联系重要政治、经济中心,通往重点工矿区、港口、机场,专供汽车分道快速行驶并部分控制出入的公路二级公路:联系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港口、机场等地的专供汽车行驶的公路。
1、公路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2)一般公路二级公路:联系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港口、机场等地的高运输量繁忙的城郊公路三级公路:沟通县以上城市,运输任务较大的一般公路四级公路:沟通县、乡(镇)、村,直接为农业运输服务的公路1、公路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三)村镇道路的分类定义:是村镇中各组成部分的联系网络,是村镇的骨架与“动脉”规划标准:国家建设部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0-93)分类:村镇道路按使用任务、性质和交通量大小分为四级2、村镇道路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三)村镇道路的分类2、村镇道路规划技术指标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三)村镇道路的分类2、村镇道路村镇内部道路系统的规划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二)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u 1、满足、适应交通运输的要求u 2、结合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合理规划道路网走向u 3、满足村镇环境的要求u 4、满足村镇景观的要求u 5、有利于地面水的排除u 6、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u 7、满足其他有关要求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u 1、满足、适应交通运输的要求 (1)村镇各主要用地和吸引大量居民的重要地点之间,应有短捷的交通路线。
交通量大的用地间形成主干道,交通量小不贯通全村镇的道路形成次干道曲线系数(路线短捷的程度):= 道路始、终点间的实际交通距离 / 两点间直线的距离干道,次干道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u 1、满足、适应交通运输的要求 (2)村镇各分区用地之间的联系道路应有足够而又恰当的数量道路网密度(衡量道路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 = L / F (km/km2)L:道路总长(不含居住小区、街坊内通向建筑物组群用地内的通道) F:村镇用地面积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确定村镇道路网密度一般应考虑下列因素: 道路网的布置应便利交通,居民步行距离不宜太远; 交叉口间距不宜太短,以避免交叉口过密,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和降低车速; 各区及街坊的面积划分适当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u 1、满足、适应交通运输的要求 (3)道路系统应尽可能简单、整齐、醒目应避免将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布置在路口一个交叉口上交汇的街道不宜超过45条,交叉角不宜小于60或不宜大于120 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u 2、结合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合理规划道路网走向 道路网尽可能平而直,尽可能减少土石方工程,并为行车、建筑群布置、排水、路基稳定创造良好条件。
地面自然坡度6%一10%地面自然坡度达12%以上人行梯道(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人行梯道之字形道路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u 2、结合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合理规划道路网走向确定道路标高时,应考虑水文地质对道路的影响,特别是地下水对路基路面的破坏作用尽可能绕过不良工程地质和不良水文工程地质,避免穿过地形破碎地段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u 3、满足村镇环境的要求村镇道路网走向应有利于村镇的通风 北方、南方、滨河海道路走向应为两侧建筑布置创造良好的日照条件 干道的走向最好取南北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一般取南北子午线成30 60的夹角为宜,以兼顾日照、通风和临街建筑的布置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减少机动车噪音和尾气污染措施: 合理确定村镇道路网密度,以保持居住建筑与交通干道间有足够的消声距离; 过境车辆一律不得从村镇内部穿过; 控制货车进入居住区; 控制拖拉机进入村镇u 3、满足村镇环境的要求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减少机动车噪音和尾气污染措施: 在街道宽度上考虑必要的防护绿地来吸收部分噪音、二氧化碳和放出新鲜空气; 沿街建筑布置方式及建筑设计作特殊处理,如宜使建筑物后退红线、建筑物沿街面作封闭处理或建筑物山墙面对街道等。
u 3、满足村镇环境的要求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街道的造型、自然景色、历史古迹、现代建筑,形成统一的街景 干道的走向应对向制高点、风景点 对山区村镇,道路竖曲线以凹形曲线优于凸形曲线,一般可在凸形顶点开辟广场、布置建筑物或树u 4、满足村镇景观的要求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村镇街道中心线的纵坡应尽量与两侧建筑线的纵坡方向取得一致 街道的标高应稍低于两侧街坊地面的标高,以汇集地面水,便于地面水的排除 主干道沿汇水沟纵坡,有利于村镇的排水和埋设排水管 干道的纵断面设计要配合排水系统的走向u 5、有利于地面水的排除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须摸清道路上要埋设哪些管线,考虑给予足够的用地,且给予合理安排 电讯管道,要靠近建筑物布置,且本身占地不宽,但它要求设较大的检修入孔; 排水管为重力流管,埋设较深,其开挖沟槽的用地较宽; 煤气管道要防爆,须远离建筑物 几种管线平行敷设时,之间要有一定的水平间距u 6、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各种管线的埋设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离建筑物的水平排序,由近及远,宜为:电力管线或电信管线、燃气管、热力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2)各类管线的垂直排序,由浅入深,宜为:电信管线、热力管、小于10K电力电缆、大于10K电力电缆、燃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u 6、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1)村镇道路应与铁路、公路、水路等对外交通系统密切配合,同时要避免铁路、公路穿过村镇内部 (2)村镇道路要方便居民与农机通往田间,要统一考虑与田间道路的相互衔接 (3)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少占田地,少拆房屋,不损坏重要历史文物 (4)以近期为主,远、近期相结合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发展、组合实施u 7、满足其他有关要求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二)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 道路系统几何形状规划原则: 利于生产,方便生活 一般街道密度应根据街坊布置综合考虑,以每隔100200m设置一个交叉口为宜,不宜太稀、太密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二)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常用的道路类型: u 1、方格网式(棋盘式)u 2、放射环式u 3、自由式u 4、混合式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二)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优点: 街道排列比较整齐,用地紧凑经济,有利于建筑物布置和识别方向; 交通组织简单便利,不会形成复杂的交叉口,车流可较均匀地分布于所有街道上;功能小区 交通机动性好,当某条街道受阻车辆绕道行驶时其路线不会增加,行程时间不会增加。
干道间距:400500mu 1、方格网式(棋盘式)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二)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u 1、方格网式(也称棋盘式)缺点: 交通分散,道路主次功能不明确,交叉口多,影响行车畅通; 对角线方向交通不便,行驶距离长,曲度系数大功能小区适用于地形平坦的村镇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二)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u 2、放射环式以公共中心为中心,由放射道路和环形道路组成优点: 公共中心区和各功能区有直接通畅的交通联系; 环形道路可将交通均匀地分散到各区; 路线有曲有直,较易于结合自然地形和现状; 曲度系数平均值最小,一般在左右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二)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u 2、放射环式 有些地区的联系要绕行,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式好; 在小范围内采用此种形式,道路交叉会形成很多锐角,出现很多不规则的小区和街坊,不利于建筑物的布置; 道路曲折不利于辨别方向,交通不便适用于规模很大的村镇缺点: 容易造成中心交通拥挤、行人以及车辆的集中;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二)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u 3、自由式优点: 结合自然地形,道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