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员的出身和任用清代官员的出身有进士、举人、贡生、监生、荫生、生员、官学生、吏八项没有出身的满人叫“闲散” ,汉人叫“俊秀” 出身有正途和杂途(也称异途)的分别正途,指经过科举考试而录取的进士、举人(以上称为科甲)以及贡生、荫生和监生中的恩监、优监;由保举而得官的,也视同正途其他各项以及捐纳得官的,都叫杂途举人应会试三科都没有录取的(远省只须一次) ,可以到吏部注册,取得任为国子监监丞、翰林院待诏、知县、直隶州州同等官的资格并且在几科会试后,挑选会试三科以上而未取的举人举行“大挑” ,由大臣面试,及格的一等任为知县,二等任为复设教谕、训导等官进士的一甲一名为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一甲二名为榜眼,三名为探花,授官翰林院编修在二甲.三甲里,再经过一次朝考(一甲三名也陪考) ,成绩优秀的派到翰林院学习,叫庶吉士;在下一科时(也就是三年后)举行“散馆”考试,可以留在翰林院任编修、检讨,也可以为主事、知县等官进士没有考中庶吉士的,也可以做主事、知县、府教授等官所不同的是:庶吉士做知县,可以带缺出京,叫做“老虎班” ;非庶吉士的进士任为知县,叫做“榜下即用” ,分发各省补用,不像庶吉士那样有优先权。
而且,庶吉士为主事,分部行走,可以随时补缺;非庶吉士的进士只能做额外主事,学习三年期满,才有真正的资格修撰、编修、检讨以及庶吉士,统称翰林考取庶吉士,叫点翰林科甲出身的人是非常希望做翰林的,因为做了翰林可以和皇帝经常接近,飞黄腾达的机会较多;而且主考、学政、御史,也多从翰林里考选由翰林而“开坊” ,前途的希望是很大的贡生,有拔贡、恩贡、岁贡、优贡、副贡之别(还有例贡一种,是由于捐纳而来,不住正途之列) 副贡是乡试的副榜,犹如备取生其余四种,皆从生员中选抜成绩优异和年资较深者充任其中拔贡十二年选一次为最难贡生应入国子监读书,但实际上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经过考试,验看后,可以任为知县、教职以及佐杂等官荫生,是父亲做了四品以上的官,遇到国家喜庆大典时,授给儿子以官位,称恩荫如父亲为国殉难,就不拘他官居何职,都可以授儿子以官位,称难荫保举,是办理河工、边防、赈灾及剿匪等事,有了功劳,由主官保举而升官保举有明保,有密保;有大案,有专折密保比明保郑重些;大案是一批人同时保出去,专折是专保一人或少数人凡被中央或地方官员保荐孝廉方正、山林隐逸、博学鸿词、经济特科之类,经过考试而获官的,也称保举监生,有恩监、荫监、优监、例监的分别,其中恩监和荫监,也做为正途出身。
吏,指各官署管理文书的胥吏当了五年以上的书吏,是可以取得做官的资格的捐纳,就是花钱买官官位是可以无限任命的,因为执照只是一纸空文;但官的缺分,如全国有若干知府、若干知县,却是一定的所以,除少数地位特高的官员外,一般官员并不是都有实缺可做的官员要补缺,必须经候选和候补两个阶段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员以下,先到吏部报到,开明履历,并呈送保结,证明一切并无虚假,叫做“投供” 吏部验看属实,准许登记这样,就取得了候选的资格吏部汇列登记候选官员,用抽签的方法决定分发到某部或某省,听候委用,叫做候补这样,才有补缺希望官员任职,最初大都是署理,署理期间为一年;一年期满,可以补授实缺通常是三年一任,当然也可以蝉联下去官员的实职,缺之外还有差差是差使,指不在法定官制以内的,因实际需要而添设的职务候补官员补不到缺,不得已而退其次,就谋差事好的差使还是声势显赫,可以腰缠累累的至于一些佐杂小官,则收入很少没有补到实缺的官员,只是候选或候补的身份,尽管是官,这个官只不过是一种头衔,一种资格,徒供炫耀而已如果又活动不到差使,是没有丝毫收入的有许多官员,终身补不到缺,谋不到差,哪怕是候补道、候补府、候补郎中,官居四五品,也常常穷困到不堪言状的地步。
以上介绍的是文官的情况,至于武官的出身,有世职、武科、荫生的分别世职是公以下,恩骑尉以上,可以按品授职;武科举也同文科举一样,有武进士和武举人,可以授为侍卫或副将、参将、守备、千总等官此外,由兵士升为武官的叫行伍出身,由参赞军机而获官的叫军功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