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作为德勒兹电影思考起点的绵延理论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16KB
约4页
文档ID:200349818
作为德勒兹电影思考起点的绵延理论_第1页
1/4

作为德勒兹电影思考起点的“绵延理论” 作为德勒兹电影思考起点的“绵延理论”柏格森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不仅其后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受到其思想的深刻触发,与传入的德国哲学思想结合形成了法国当代哲学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理论主脉体系而且,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对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形成也是功不可没的柏格森哲学提出的“绵延理论”对后现代哲学思想的启发也是毋庸置疑的,德勒兹可以说是最为显著的受到柏格森哲学影响的哲学家,他创造性地提出柏格森哲学在根本上是一种差异哲学的著名观点,他的“差异”哲学理论的提出显然是对柏格森哲学的进一步推衍和深化,两者在哲学思想的内在精髓上是高度契合的德勒兹的两卷本电影哲学著作《电影1——运动影像》《电影2——时间影像》正可以看做是对柏格森哲学的进一步扩展实践,其凸显的重要意义在于借助电影这一新生的介质继续其哲学思考,完成其概念操演的实践和掘进对德勒兹“差异”哲学理论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电影这种迥然不同于作为传统抽象思维工具的语言哲学作为本体探究的学科,一直以来对于宇宙本体图景的领会和穷究只能求助于抽象语言这种象征符号,德勒兹在其电影著作中满怀理论创新的欣悦指出,电影的出现使这种情形变得大为不同了,电影使表现意识的前语言状态成为可能,使哲学思考的介质拓展为“大脑电影”形制,也终于使人们直观地感受“绵延”和“差异”的不断生成成为可能。

在其两卷本的电影研究著作中,德勒兹把柏格森对时间的哲学阐释作为其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以此构建起他的电影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只有熟悉德勒兹理论视野中的柏格森哲学,才能更好地破解其著作中的令人读之蹙额的晦涩难解之处德勒兹的电影研究的基石正是柏格森的“绵延理论”  柏格森身处的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哲学领域,“人们对传统哲学问题和思维模式的质难、批评形成了一种思潮实体主义、本质主义、绝对主义、基础主义、二元论等等成为人们攻击的目标,柏格森哲学就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① 柏格森认为,哲学研究再也不能固守自柏拉图以降,试图建立体大虑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学体系,寻找到绝对真理、终极实在的传统哲学的不切实际的基础主义的诉求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繁荣兴盛,受到科学主义精神的感染,在哲学领域相应的出现的实证主义哲学则拒斥一切超科学超经验的形而上学对此,柏格森也并不苟同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柏格森对于哲学的诸多核心命题给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见,创造出了一些全新的概念,尽管后人从不同角度对柏格森哲学贯之以不同的命名,但是“绵延”始终是最能标志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柏格森正是通过其“绵延理论”回答了“真正的实在是什么?它的真相是什么?怎样才能真实地把握这种实在?”这些哲学领域的根本性问题。

  继承着笛卡尔发现“主体”存在的“我思”哲学,柏格森的哲学思辨也是从对意识的厘析切入的但是,他又与那些与“主体主义”纠缠不清的“意识哲学”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现象学认为“意识是对某物的意识”,这个观点的暧昧之处在于其仍旧没有从心物二分的窠臼中脱身出来,而柏格森认为“意识就是某物”,是某种本原的存在比之于那些在追问实在的过程中,最终没有逃脱把实在实体化、固定化为撬动世界的阿基米德点的吊诡厄运的传统哲学,柏格森认为重要的不是去追问“为什么会有实在”,而应该勉力去廓清“实在的真正面目究竟为何”?对于他来说,“为什么或怎么会有……存在?”是一个典型的人类思维方式的陷阱,在历时久远的传统哲学中,这个思维陷阱让众多的哲学家折戟沉沙,抱恨终了其实,在柏格森看来这的的确确是一个伪问题,他的哲学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虚无的不存在作出论证,认为人类的哲学迷思正是祸起于做“无中生有”之想,事实上,万有并非发轫于虚无,柏格森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严格推证虚无的不存在,认为虚无观念实际上是人类否定性思维的误识和副产品,人们太习惯于在深究绝对实在的出身来历时,用一种否定性思维来为其预设一个内外区分的空间化的诞生地,生造出一个实体化存在的上帝,或是什么“第一推动力”,而忘却了去思考去接近实在的本来面目,那就是柏格森试图进行反拨和逆转并加以描述和澄清的世界存在的“绵延”本质。

  在对终极实在进行追问的过程中,柏格森既没有像古代怀疑论者那样,完全否定人类对世界作出终极认知的可能性,也并没有像现代怀疑论者,例如笛卡尔那样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在“意识”和“外部世界”之间寻找到一个可以确立自我存在的支撑点他大胆地拨开重重传统哲学迷思玄想的浓雾,廓清了世界“绵延”的本来面目,他的理论创设所关注的并非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而是世界可能是怎样的在柏格森的第一本书《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中,“绵延”这一柏格森哲学的核心术语就诞生了绵延”(la duree)在法语中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是从拉丁文中衍化出来的,主要意指持续、延续、持存柏格森借助这个法语词不仅提出了一种完全颠覆传统的时间学说,以其来指代一种“异质性持续流变”作为实在本来面目的哲学本体论思想,而且将“绵延”概念贯穿辐射到其全部哲学命题的思考中,构成其哲学思想的全方位立体的全景景观  绵延概念(术语)的导出是一个复杂的哲学思辨论证的过程现代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被称为“意识哲学”,柏格森绵延概念的提出也是从对意识的重新厘定开始的,将意识与所谓的外部世界经由绵延概念进行了全线贯通,他认为绵延就是意识直接给出的东西柏格森首先对作为意识的直接材料的心理事实进行了考察和论辩,归纳了其与“自我”和“意识”的综合关系,总结出“自我具有四个特征:同一;不可分且只存在于意识;是一个行动的、活动的存在,特别是一个活动的力量;是‘一’并且绵延着。

其次,心理事实具有如下特征:不占空间;超越测量;根本上不可分;不是一种区分性的多样性;超越感观,只能通过意识捕获”②三者相互融合,分享着以上特征而绵延(时间)正是经由这种融合而导出,基于此,在柏格森哲学中,自我、绵延、时间、记忆、心灵、精神可以彼此相互替代,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的异质性流变”进行言说,这个“同一的异质性流变”与机械的时间观不同,它是不可分的连续性,是意识的异质性的变动更替  “绵延”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传统哲学中很多误识进行澄清的前提之下的传统哲学的空间化思维模式将“一”与“多”并置对举,在理智将其抽象为数量关系的同时,歪曲了其不可断裂和点数的差异性同一的本来面目因此,理解和把握柏格森的“绵延”理论,必定要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多样性”进行清晰的区分德勒兹作为柏格森哲学的卓越的解释者,在他的《柏格森主义》一文中,对其进行了精当的描述:“ 一种多样性通过空间来表现:这是一种外在性、同时性、并置、秩序、数量差异、程度差异的多样性,是一种数字式的、非连续性的和现实的多样性另一种多样性则在纯粹绵延中呈现:这是一种连续、融合、有机、异质、质性区别或者说性质差异的多样性,一种潜在和连续,不能还原成数目的多样性。

③ 由此可见,柏格森并非只是在传统的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之间调和,而是创造性地区分出内外两种多样性,德勒兹使用“潜在的”和“现实的”对其加以总结,“对于德勒兹来说,在柏格森那里,‘客观的’,就是指没有潜在性——无论实现了还是没有实现,无论是可能的还是真实的,在客观中一切都是现实的,是指那些通过程度差异而被分割之物现实的意味着实现、完成了的,僵化的,或者说‘死的’;‘程度的差异’则意味着均质,除了量的变化外没有其他变化但是,主观的东西,或者绵延,就是潜在它意味着三个主要属性:连续、异质和单一”④同时,潜在的东西还具有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在以往译介的西方电影理论中,“真实”概念一直以来似乎都是不证自明地被加以应用,例如巴赞对电影本性的揭示就被称之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但是,这里的“现实”究竟该如何界定,到底是形而下的生活现实,还是人们的精神现实,或者是涉及哲学本体层面的真实,至少中国的电影理论界并未做出深入的探讨但是德勒兹通过对“潜在”和“现实”的厘定区分,为电影表现真实给出了哲学层面的规约和参照  德勒兹在《柏格森主义》一文中对柏格森的核心哲学概念“绵延”“记忆”“生命力”进行了综合意义上的观照,以此显示:如果柏格森的哲学思想是二元论,那么也是在最为复杂的意义层面上的,德勒兹的解析,使得柏格森的哲学思想由虚幻变得更加清晰明了,“绵延”概念使其不同于以往的固化实体的或者“颗粒化”⑤的“一元论”而趋向更高的一元论,他提出的许多成对的概念范畴也并非是简单的对立二分,并最终导出异质性生成的多元论思想。

因此,“绵延”概念统摄着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但却并非三者之间的简单调和,赋予其哲学思想极大的说服力和可信性,成为后人思考的灵感所自和旺盛的理论生长点  秉承着“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这一不同于传统“独断论”哲学的严谨态度,柏格森的“绵延”理论是与科学实证彼此呼应的现代物理学证实:世界上没有不可以被再分和简化的实体,一切都只是张力和能量的变动,世界上并不存在任何固定化、稳定态的事物或物质,而只有能量的作用和变动柏格森对无生命物和有生命物的区分则因应着现代科学的成果和态势,提出无生命物的运动是一种熵,它的存在是一种对同质性的消耗,是一种相对稳定和不分化的趋势,与此相反,有生命物则是朝向异质性、不稳定,不断变动的趋势德勒兹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阐扬为“差异与重复”的本体论  无生命物与有生命物共处于“绵延”这一同一的流变中,是绵延的不同程度的收缩和舒放由此,我们可以最终领会到,在柏格森那里,整个宇宙如果被看做一个开放的全体的话,那么“绵延”才是这个全体的根本大法和唯一律则无论是物质还是意识,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不是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功能化的存在我们也可以把整个宇宙理解为一种震动,只不过这种震动并非某种或多种稳定的实体事物的震动,不是某种整一的或颗粒化的震动,而纯粹是一种震动的功能而已。

在世界的绵延中,当我们把自己的意识最大限度地运用于行动中,我们就是把全部的自己,全部的过去压缩进当下时刻在那一瞬间,我们感知到意识和绵延的完全同一相反,在梦中,我们经验被最小限度地将过去压缩进入当下,一种意识和记忆的松弛状态,在其中,与当下的连接变得不再那样紧密,过去的回忆也相互分离,不再连接,彼此自外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