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二十五)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00.14KB
约38页
文档ID:48914812
(二十五)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_第1页
1/38

古今语音的异同一、学习古音的作用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史记·淳于髡传》)心广体胖1、解决文字问题悲雕填抚百姓《荀子·君道》)镇2、解决词义问题 班帮母元部分帮母文部班瑞于群后《尚书·舜典》)薛宝钗厦门3、使用工具书《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辞 源》:言,语轩切4、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岑参《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jiaid 胡天八月即飞雪siuaid忽如一夜春风来,lai 千树万树梨花开kai(注:用汉语拼音符号大致拟中古音)二、古今语音的异同 1、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2、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u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u从书面看古今语音的差异上古音《诗经》中古音《广韵》现代音普通话近古音《中原音韵》鞋:普通话xié 山东xiài 湖北hái 中古音[γai] 街:普通话jiē 东北gāi 广东gāi 中古音[kai]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γuai]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缤纷(双声联绵词)三、古音的基本概念1、声母方面①字母 声纽 音纽 纽②五音 七音唇音 b p m舌音d t n齿音z c s牙音g k喉音h w y半舌音l半齿音古人一般把声母叫做“字母”,也叫“声纽”、“音纽”或“纽”等。

古人把声母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 做“五音”再加上一个半齿音和一个半舌音,就是“七音”③清 浊全清音不送气、声带不振动b d g 次清音送气、声带不振动p t k 全浊音声带振动强烈[b] [d] 次浊音声带振动不强烈m n l 2、韵母方面 ①韵 韵部 韵目家jiā 花huā麻韵古人根据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与否,将声母分为清浊 两类声带不振动的是“清音”,振动的是“浊音”古人所说的“韵”一般是指今天所说韵母的韵腹和韵尾部分 同韵字的集合叫做“韵部”;一部韵的代表字叫做“韵目”坚jiān 渊yuān先韵坚jiān 枪qiāng妈mā 猫māo不是不是②阴 阳 入阴声韵:没有韵尾和以元音结尾的韵玛 ma 瑙 nao阳声韵:以鼻辅音结尾的韵坚 jian 强 qiang入声韵:以轻塞音 b d g 结尾的韵八 bad 十 shib③四呼开口呼:不是iuü或不以iuü为韵头的韵母a ai an e ei齐齿呼:i和以i为韵头的韵母i ia ie in ing合口呼:u和以u为韵头的韵母u ua uo un撮口呼:ü和以ü为韵头的韵母ü ue uan 3、声调方面 ①平 上 去 入平 上去入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平分阴阳 浊上变去去声不变 入派三声②平仄仄平“平、上、去、入”是中古时期汉语的四个声调。

唐·处忠《元和韵普》:“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 清而远,入声急而促明·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 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平仄”是古人将中古四声区分开的两种性质不同的声调 平”即平声,“仄”即上、去、入三声4、注音方法风 《释名·释天》:横口合唇言之 天 《释名·释天》:以舌腹言之①譬况②读若《康熙字典》:栭,并音而 《康熙字典》:西,音粞 是,音姼③直音《说文》:铗,读若夹 《汉书·高帝记》:“从间道走军服虔注:“走音奏④反切顿, 都 困 反(翻)(切) dùn d ùn通过简单地描述发音的状况来注音用与被注音字音同的字来注音用与被注音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注音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音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 字取韵母和声调,拼出即是被切字的读音日[ ]r鼻齿音半 齿 音喻[ I ]y半元音匣[ γ ]晓[ x ]h舌 根来[ l ]l舌尖边半 舌 音疑[ŋ]ng群[ g ]溪[ k‘ ]k见[ k ]g舌面后牙 音床[ ] 禅[ ]穿[ ‘]q照[ ]j 审[ ]x舌面前 舌叶音正齿从[ dz ] 邪[ z ]清[ ts‘ ]c精[ ts ]z 心[ s ]s舌尖前 齿头齿音娘[ ]澄[ ]彻[ ‘]知[ ]舌面前舌 上舌 音泥[ n ]n定[ d ]透[ t‘ ]t端[ t ]d舌尖中舌 头微[ ]奉[ v ]敷[ f‘ ]f 非[ f ]唇 齿轻 唇重 唇影[ o ]喉 音喉音 明[ m]m次 浊 滂[ p‘]p次 清 並[ b ]全 浊全 清 帮[ p ]b发 音 方 法双 唇发音部 位新名唇 音发音部位旧名四、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 母”是古人总 结的汉语的 36个声母。

是宋朝人在 唐末和尚守 温创制的三 十字母的基 础上增订而 成的上古音简说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 、 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 拿《诗经》音作为代表一 、上古韵部 1 、研究材料主要从诗歌韵文的押韵归纳出来最主要的 材料是《诗经》,其次有《周易》《楚辞》以及 上古其它韵文的入韵字对于从来没有用在押韵 的字,可以根据谐声偏旁归入相应的韵部2、研究方法 A、系联法把韵文中押韵的韵脚字归类,凡是能够押韵 的韵脚字串成一串,每一串就基本属于一部主 要资料《诗经》,扩大到《楚辞》和其他韵文.顾炎武:《古音表》,分古韵为十部存在问题: (1)《诗经》的韵脚难以确定因为《诗经 》的韵脚复杂:有句尾韵也有句中韵,有 句句韵,也有隔句韵,中途有的换韵,有 的不换韵,还有交韵注意要明《诗经》 的韵例否则会系联成一部 (2)《诗经》时间空间跨度都很大,实际发 音有较大出入 B、谐声法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 《六书音韵表》,分古韵十七部段玉裁 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 理论)造字之初,同声必同部有相同声 符的字,古代声韵必同这就是所谓的谐 声法。

如:“其”在“之”部,从其得声的“淇、棋、 期、欺、基、箕、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工:江虹红缸杠肛荭鸿儀:歌部,声符“義”如:義 蟻 議 存在问题:谐声字造字并没有严格规定 ,只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造字的人难 免受方言的影响,再者,形声字的产生, 很难确定具体时间和区域,更不要说具体 的人,语音是流动的,随时都在变化,不 能确定具体时间,有没有汉语词汇史的坐 标,所以,作为主证材料就打了折扣但 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制定上古韵部还是 可信的3、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江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 力:《诗经》时代十一类,二十九部二、上古声母 1、 研究材料: (1)谐声字例如:輕唇音為重唇音作聲旁 版、板 、阪、扳,扮、頒;重唇音為輕唇音作聲 旁赴、訃;同聲旁字分屬輕、重唇音逼、 福,播、翻;一字分屬輕、重唇音脯:fǔ果 脯,胸脯pú;说明古代双唇音与唇齿音不 分。

再如从“登”得声的有“橙”、“澄”等字 ,店(端d)、占(知zh)笃(端d)、竹 (知zh),说明舌头舌上音不分知彻澄 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2)通假异字如伏羲即庖羲 《诗经·谷风》四章:“凡民有丧,葡匐救之 《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 鹦鹉”,《说文》作“鹦母鸟” 《尚书.禹贡》有古泽“孟猪”,《左传.僖28年 》作“孟诸”,《周礼.职方氏》作“望诸”,《 汉书.地理志》作“盟诸”3)古人的读音即东汉魏晋时给先秦西汉古书所作的注 音其术语为“读若”、“读如”、“读为”、“ 读曰”便是 《尚书大传》:“播国卒相行事”,郑玄注:“ 播,读为藩” 《说文》:“娓,顺也,读若媚4)声训 :—— 用声同声近的字解释词义如:《诗.采薇》 “靡室靡家郑玄笺 “靡, 无也 《诗.皇矣》:“陟我高冈笺:“陟,登也 《礼记.檀弓下》:“ 洿其宫而猪焉注:“猪, 都也 《說文》:邦,囯也从邑丰聲段注:邦 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釋名》:邦, 封也有功於是,故封之也房,旁也在堂 兩旁也 (5)古反切:“悲”,府眉反彬”,府巾切 “长”,丁丈反 (6)中外對音:釜山 Bushan;佛陀 Buddha2、上古声母的系统 (1)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凡轻唇之音 ,古读皆为重唇唇:帮旁并明(非敷奉微)(古无轻唇 音)悲(帮b)、非(非f); 板(帮b) 、反(非f);《论语》:“子贡方人 方(非f)通 谤(帮b)(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古无舌头舌上 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 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笃(端d)——竹(知zh); 店(端d )——占(知zh)《春秋·成五年》:‘同盟于虫牢’杜注:‘ 陈留封邱县北有桐牢’是虫桐同音之证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這兩項發 現論據充分,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3)娘日二纽归泥说,上古时期无“娘、日” 二纽章太炎) 娘归泥例:娘 (良):读如囊(泥n) 日归泥例: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 泥也’然 (日):读如难(泥n)章氏的“日紐歸泥說”並沒有得到學術界 的一致公認,多數學者認為“日”與“泥”在上 古是分立的至於娘母與泥紐的關係,多數 學者認為二者在《切韻》時代尚且為一類, 在上古自然為一類4)上古时期无“喻”母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所謂“喻三 歸匣”是指中古的“喻三”(即云母,曾氏稱於 )在上古讀作匣母所謂“喻四歸定”是指中 古的“喻四”(即以母,曾氏稱喻)在上古應讀 作定母喻三(云母)。

归匣母,喻四(以母)归 定母喻三归匣例:云(喻三)—魂(匣母); 或(匣母)—域(喻三) 《韩非子》: 自营(喻三)为私《说文》:自环(匣h) 为私 《论语》:孝乎(匣h )为孝《 释文》:孝于(喻三)为孝喻四归定例:兑(定母)—悦锐(喻四);多— 移;炎—淡,谈台(定母)—怡(喻四); “易牙” 《论衡》作狄牙《易·渙》:“匪夷(以)所思《釋文》:“夷,荀本作 弟(定) 曾氏以上兩種結論的證據都是很充分的,其中“喻 三歸匣”說已得到學術界的一致公認,對於“喻四歸 定”說學術界的看法還不夠統一一部分學者認為 喻四在上古應當歸“定”,即與“定”讀成一個聲母;一 部分學者則認為喻四在上古只是與定母讀音接近, 但還不是一個聲母 (5)上古时期无正齿音:黄侃:正齿音“照穿 床审禅”,一部分归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一部分归舌头音“端透定” 归齿头例:宗(精z)、崇(床ch); 衰( 审sh)、蓑(心s) 归舌头例:是(禅sh)、堤(定d); 周( 照zh)、雕(端d)黃氏的這一觀點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公認, 原因是黃氏對自己的觀點沒有作充分的論 證,另外從精組分化出照二組的條件還沒有 找到。

3、上古的声调指两汉以前的声调系统清代开始研究 上古声调,顾炎武认为上古四声一贯(只 有一个声调);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只 有平、上、入三声;孔广森:平、上、去 三声;王念孙、江有诰认为上古也有平、 上、去、入四声,但四声的归字与后代有 所不同;黄侃提出上古只有平、入两声; 今人王力认为古无去声,主张先分平入, 后分长短即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 四声现在没有定论中古声母到现代声母的演变规律1、浊声母清化《广韵》 “并定澄从邪崇神 禅群匣”,普通话都变成了清声母 2、 “知、庄、章”合流为卷舌音“zh、ch、sh”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