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高校潮课的价值取向及教育困境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84KB
约10页
文档ID:210693070
我国高校潮课的价值取向及教育困境_第1页
1/10

我国高校“潮课”的价值取向及教育困境 摘要:我国高校设置的一些面目新潮的选修课引起了社会的热议,有人赞同,有人担心从选修课的演变历程看,其价值旨趣在于人的综合化、个性化和可持续性发展,但是,我国高校选修课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价值的偏离因此,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课程理念,重视课程设置的民主化和规范化,强调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和反思性,构建本土化的选修课程模式是我国高校走出价值偏离的现实出路  关键词:高校,“潮课”,选修课,课程设置  2012年,中山大学开设的“哈利波特与遗传学”、中南大学开设的“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大连海事大学开设的“船舶保安”、厦门大学开设的“爬树”、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三国杀攻略教程”和广州大学开设的“生死学”等一系列新潮的选修课被网友冠以“潮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一些人认为,高校“潮课”的开设适合学生的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表明了高校对市场的重视,具有很强的创新价值,值得提倡;而另一部分人却以戏谑的口吻表达了对高校校育质量的担心到底高校“潮课”是值得赞扬推广的课程理念还是背离了高等教育的初衷?文章从我国高校选修课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然的价值取向对此进行探析,以期对我国高校选修课的设置有所启迪。

  一、我国高校选修课发展历程  我国高校最早的选修课是1917年由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对苏联时期高等教育模式的全面学习,1950年6月,随着《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我国开始了对高等学校课程的逐步改革1951年6月,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课程改革讨论会,对文、法、财经学院的一些系的课程草案进行修订,修订的原则主要是:必须充分贯彻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业务课程的设置应有重点,选修课应尽量减少由此选修课逐渐淡出高等教育的历史舞台,必修课与学年制成为我国高校课程管理的主要形式但不久,这种与专业教育相适应的过分强调统一、缺乏灵活性的必修课模式所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知识面较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批判能力不足等问题引起了高教界人士的重视1955年9月,高等教育部(成立于1952年11月15日,并于1966年?月23日与教育部合并)向全国14所综合大学发出的《关于综合大学、财经、政法各院校执行新教学计划应注意事项的通知》中指出,为了使学生具有较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牢固的专业知识,应加强基础课和专业课,增设选修课我们应当在广阔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训练,在牢固的专业基础上进行专门化研究。

[1]2521956年9月,高等教育部提出文科各专业(1956-1957学年)要减少上课时数,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对次要课程减轻分量,或合并,或改为选修课和讲座之后不久,为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北京大学首先为高年级学生开设“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选修课程1957年4月,高等教育部正式通知要求有条件的高校试开“唯心主义派别的学说介绍与批判”选修课程,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唯心主义的能力可惜的是,这些措施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都遭到破坏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9月,教育部向有关学校和部门发出了《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纪要》,恢复了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首次提出恢复解放前的传统,在有条件的高校试行学分制,“按照本专业的要求和学科体系,规定某些重点课程和专门化方向,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以灵活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条件,选修一部分课程,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257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有关课程,并提出高校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大体为7:3,学生读满学分即可毕业随后,学分制逐渐在大学中推广,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也从最初的7:3发展到6:4。

总之,选修课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又重新登上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舞台,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高校在课程体系中自主权的获得,选修课作为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其价值取向也逐渐从最初的专业的强化、意识形态的教化而扩展为多元共存的局面  二、高校选修课的价值旨趣  哈贝马斯认为,任何一个认识都起源于旨趣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选修课,背后同样隐藏着一定的价值旨趣纵观选修课在各国高校的发展历程,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其价值旨趣可以归结为如下三点:  (一)人的综合性发展  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曾明确指出,科学研究的“专业化的确包含着进步,……但是专业化在下述意义上也产生倒退:各种片面的和不沟通的知识的发展意味着片面的认识的发展;而片面的认识总是导致片面化的实践”[2]实际上,片面化的认识和实践自然导致片面发展的人强调必修课的课程机制旨在把学生按照预定的专业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整齐划一的必修课使得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固定的范围内,最终只能造成人的片面的发展对专业教育的弊端,爱因斯坦曾经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他说:“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能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3]高校选修课在19世纪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正是为了解决专业教育的这种弊端而产生的一方面,知识在不断分化的同时越来越呈现出综合的趋势,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多视角和知识的合作与参与另一方面,过度的专业化教育并没有使现代人因此而能安享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而是走进了自己亲手编织的“物欲网”中,成为自己创造的机器的附庸和奴隶因此,选修课的出现其目的是为了培养综合发展的人所谓人的综合性发展,一方面是指人的各种最基本的素质充分、多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人的各项素质都需要得到协调和谐的发展综合发展的人既拥有专业的知识、宽广的视野,具有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同时又能够辨善恶,知美丑,守护人类的终极价值  (二)人的个性化发展  选修课最早出现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大学,真正成型是在埃利奥特时代的哈佛大学作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推崇者,埃利奥特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推崇选修课,强调让学生通过自由选择而锻炼自己的理性能力他认为,每个学生天生的爱好和特殊的才能,都应该在教育中受到尊重,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独特才能的课程,才是最有价值的课程[4]。

埃利奥特的完全选修课思想虽然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修正,但是他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强调却作为一种理念延续下来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更多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个性特征的学生进入大学的校门,选修课作为适合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载体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此外,心理学的发展也向人们揭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学习者个人需要形成的动机,是促进学生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高校选修课作为一种能够照顾不同学生的思维类型和个性的课程形式,通过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和自我负责的能力,而且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科目或课程,从而形成个性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人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在工业经济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可以通过统一的必修课程结构培养对口的专业人才的话,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在这个尚未存在的社会里,未来的工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高等教育培养的人不仅面临着多样的工作类型,同时还面对着变幻莫测的就业前景所学非所用”“经常性地变换工作类型”将成为社会的常态高等教育将不再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终结,而肩负着培养具有后续学习能力和成长能力的人的重任。

在这种状况下,高等教育更应该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学习的能力和品格的塑造,强调所培养的人一定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必定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灵活的思维方式、完善的个性构造,在理性、情感和意志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既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又能具备全面持久的发展能力,适应未来变幻莫测社会的需要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灵活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得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不断超越生命的现有状态  三、我国高校选修课实践中的价值偏离  (一)人的综合性发展的“偏离化”  高校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使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广阔的视野和完善的人格但是,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和功利化使得高校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发生偏离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高校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学生学习什么样的课程容易就业,学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学生也就选修什么样的课程在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衡量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标准的情况下,高校热衷于设置市场急需的课程,学生们也热衷于选修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市场成为高校设置选修课和学生选修的重要指挥棒,很多大学生都是把“实用性”当作选修课程的重要标准。

在这种状况下,选修课本身指向的人的综合性发展自然发生偏离,学生只能在专业化和功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人的个性化发展的“兴趣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受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强调社会价值取向,往往通过对社会上相关职业所需能力的分析来确定高校应该开设的课程,且课程都是必修课,学生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改革开放以后,新的教育观念的引入使得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为高校选修课设置的一个参照因素应该说,对于我国高校课程的发展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现在高校“潮课”的设置呈现出矫枉过正的倾向,仅仅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中心,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作为高校课程设置的唯一的价值取向如有人认为,部分大学课堂出现一些符合学生口味的新课程,是一种好现象,这种提高课堂吸引力的创新做法值得推广,大学选修课的设置就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贴近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关注点这些观念把人的个性化发展等同于兴趣化,完全忽视了高校课程的本质在于“基于兴趣,重在发展”的课程设置理念  (三)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虚无化”  如果说人的综合性发展强调的是人的横向发展,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的是人的深度的话,人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建立在前二者发展的基础之上,强调的是人纵向的发展。

人的综合性发展的功利化和市场化的偏离,使得选修课更强调短时的就业效应,强调社会急需的就业课程的设置,忽视了对人的综合能力和宽厚的知识基础的培育人的个性化发展的兴趣化偏离,造成了选修课程仅仅以呼应学生的兴趣为目的实际上,人的个性化发展的兴趣化即使关注学习者个体的兴趣、爱好、差异,也只是从获取更好的学习结果出发,而非从学习者个性发展的需求本身出发[5]也就是说,对人的综合性发展的“功利化”和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兴趣化”的强调自然造成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虚无化”,从而使得选修课完全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旨趣与追求  四、我国高校选修课的现实呼唤  (一)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课程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国高校选修课的设置首先要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理念德国哲学家马克思舍勒指出:“凡是人想自我教育或者想教育别人,必须对3个方面的问题具有明确认识第一,究竟什么是教育的本质?第二,怎样进行教育?第三,什么样的知识和认识形势限制和规定着由此人变得‘有教养’的过程?”[6]美国的课程设置一向重视理念的引导,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强调把有教养的人的知识、智力和道德作为课程设置的标准香港中文大学的课程设置理念强调“大学生除了本科的专业训练外,还需要什么知识、什么修养才可以在毕业时称之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知识分子”。

我国大陆地区高校的选修课的设置,由于缺乏系统性理念的引导,拼盘化和趣味化一直使其饱受诟病美国密歇根大学杜祖贻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