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99998338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收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

2、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

3、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

4、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

5、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草,把小人之德喻为风,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

6、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D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CA项,“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在文中没有依据;B项,“把君子之德喻为草,把小人之德喻为风”错,原文是“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D项,“所有人”错,文本中说的是“大部分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前两段以设问的形式,借助孔子的回答揭示诗经中“风”的内涵。 B文章引用易经的目的是佐证诗经中的“风”指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C文章主体从古代

7、和现代两个角度阐述“风俗”也就是社会规范对人的约束作用。 D文章首先提出诗经之风,接下来阐述“风”的内涵和作用,最后指出重读诗经的意义。 C“文章主体从古代和现代两个角度阐述”不当,并不是主体,只是在文章第四段涉及现代这一角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认识到这些才能更好地生存。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C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

8、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D过于绝对,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导学号:45412123】打树许仙李正第三次被送入市人民医院抢救时,已是奄奄一息,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毫不犹豫地又把他送入市里最好的医院。李正在高干病房几度昏迷,主治医生是该院副院长,卑微地对李赛白道:“李书记,非常抱歉,能做的我们都做了,您看是不是按老人家的意思回去吧,

9、晚了怕”昏迷的李正老眼潮湿,枯枝般的手死死抓住老伴不放。老伴抹着泪,对儿女说:“你爹想回家过年,你们就随他的心愿吧。”李赛白和李赛红这才送父亲回家。这天是年廿九,李赛白和李赛红回到老家就奔进奔出的,要给父亲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年。李赛红和母亲把家清扫干净,又准备红包、烟酒茶和糖果;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家里亮堂堂的,飘出煮粽子和炒瓜子的香气,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李正回家后神志反而清醒了,时不时地睁开眼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守了一夜,见父亲病情平稳,也松了一口气。第二天上午,李正忽然有了精神,叫老伴扶他坐起身来,要看一看孙女和外孙子,瞧着孩子们跑进跑出的,枯槁

10、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下午,李赛红和嫂子下厨,准备了一顿丰富的年夜饭;大家把饭桌移到父亲的床前,让李正靠在床上吃饭。见父亲精神好,大家也开心,有说有笑的,一个个向父亲敬酒,祝他长命百岁;李正居然喝了一杯酒,还吃了半碗饭,脸红扑扑的。吃过年夜饭,饭桌撤走了,老伴和女儿、儿媳妇收拾干净后,再次回到他床前;李正伸出手来,吃力地比划着。李赛红问母亲,爸爸说什么?“打树。”“打树?”李赛红问父亲,李正点点头。儿媳妇愣愣的,但李赛红连忙朝父亲说:“好。打树。我们打树。”打树是李家大年三十必备的传统节目。院子的围墙里种着两棵树,一棵梨树,一棵桃树,分别是李赛白和李赛红出生那天李正种的,如今已有四十岁和

11、三十八岁了,是方圆百里以内两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令乡亲们羡慕不已。乡亲们但凡教育起后代来,必以李家儿女为榜样。李赛白和李赛红自有记忆起,每年吃过年夜饭,父亲就操起门闩,李赛白便自觉地躲在自己的梨树后,李赛红也学哥哥样,躲在自己的桃树后。李正借着几分酒力,先打梨树,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白就在树后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注?”李赛白又答:“决不开谎花。”轮到桃树,也是这番打问与应答。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都大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回家过年,李正依旧热衷于打树,让两个成年人躲在树后,他边打边问:“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问:“我是梨树,怎么开红花结红果

12、呢?”李正醉醺醺地说:“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黑花结黑果?”李赛白又答:“决不开黑花结黑果。”再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升职了,当官了,从商了,发达了,回家过年,李正还是热衷于打树,让两个大人躲在树后,还是边打边问孩子们不知道打树是怎么回事?好奇新鲜,吵吵闹闹的,院子可热闹了;李赛红将门闩交给哥哥李赛白,自己拉着侄女躲在梨树后,李赛白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红就教侄女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白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她们又答:“决不开谎花。”接着是李赛红打树,李赛白拉着外甥躲在桃树后卧室里,李正笑微微

13、地望窗外,慢慢地合上老眼;他太累了,去那边休息了。(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注】谎花:不结果实的花。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一句,为下文写“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看护”及“移饭桌及给父亲敬酒”张本。B昏迷的李正之所以“老眼潮湿”,是他意识到自己马上要离开亲人,很是舍不得;也为能回家看到自己的孙女和外孙而感到欣喜。C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是要给父亲过个热热闹闹的年。D这篇小说以“父亲”为主要人物,通过语言、动作、神情、心理、场面等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感人。B本题考查对文

14、章内容及艺术手法分析鉴赏的能力。B项,“也为能回家看到自己的孙女和外孙而感到欣喜”牵强附会。5李正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5分)_【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征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从文章中找出关于李正的描写,然后加以概括。如他在弥留之际对儿女还要进行品德教育,由此可以概括出他坚强执着;他用“打树”这种独创而特殊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说明他善于创新;重病在身还不乏微笑,说明他乐观淡定。【答案】坚强执着:弥留之际还要对儿女进行品德教育。善于创新:用独创的特殊的“打树”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收效显著。淡定乐观:坦然面对自己的病情,重病在身不乏微笑。6李家的“打树”教育给人以深刻启迪

15、,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进行概括的能力。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从李正用“打树”这种方式教育子女这件事情上进行概括,如他多次教育,由此可以概括出对人的教育要常抓不懈;李正的比喻也是有深意的;儿女们对下一代的教育,启迪我们教育要代代相传等。【答案】李正多次对不同年龄、身份的儿女进行“打树”教育,它启发我们:对人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常抓不懈;不管他们年龄多大,地位多高,都要坚持,且出成效。李正对儿女的“打树”教育,以开花结果为喻,很有深意。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要华而不实,而是既要开花,更要结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多做贡献;要有一颗红心,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不给国家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竞赛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