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章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983440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章(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ontents Page,目录页,Transition Page,过渡页,第一节 健康与心理健康,一、健康,(一)健康的概念 (二)健康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前总干事马勒博士曾指出:“必须让每个人认识到,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健康便失去一切。”,100000,健康,学识,才华,金钱,地位,美女/男,(一)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应该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完好状态。”,(一)健康的概念,为了便于普及健康知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人体健康的10条标准

2、,具体如下:,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6体重得当,身材匀称。 7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8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9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二)健康的标准,二、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标志 (三)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给出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

3、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二)心理健康的标志,心理健康状态可分为4个等级:,(三)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健康状态,从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3个方面分析,该状态具有以下特点:,(1)本人不觉得痛苦,(2)他人不感觉异常,(3)社会功能良好,(三)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不良状态,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一种常见的亚健康状态。该状态具

4、有以下特点:,(1)时间短暂,(2)损害轻微,(3)能自己调整,(三)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该状态具有以下特点:,(1)行为方式不协调,(2)具有针对性,(3)损害较大,(4)无法自己调整,(三)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而引起的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和不适感。该状态具有以下特点:,(1)心理反应强烈,(2)躯体不适感较强,(3)损害大,(4)需要心理医生的治疗,(三)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Transition

5、Page,过渡页,第二节 大学生与心理健康,1.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我统合能力差 2.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缺乏成熟的理性思考 3.情感日益丰富,但易偏激 4.交往欲望强,但心理闭锁 5.性意识发展,但易导致性心理失衡,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但由于他们生活阅历有限,与社会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实践能力不强,因而其自我意识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等方面易出现偏差。在自我认知方面表现为过度的自我接受和自我拒绝;在自我体验方面表现为过强的自尊心或自卑感。,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我统合能力差,自我统合是青年心理发展的必经历程,

6、顺利完成“自我统和”是青年期发展的关键。如何建立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是青年期大学生常遇到的心理问题。,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主导地位,能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来反映事物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并能从一般的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缺乏成熟的理性思考,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使其情绪情感日趋复杂,情感表现具有强烈跌宕、不协调的特点,因而大学时代是体验人生情感最强烈的时代。,情感日益丰富,但易波动和偏激,交往欲望强,但心理闭锁,大学生渴望与

7、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以满足情感上的互助需要。,然而,许多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浓的理想色彩,以友谊的理想模式为标准来衡量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导致高期望值与高挫折感并存; 还有些大学生沟通方式欠妥、交往能力有限,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败。,性意识发展,但易导致性心理失衡,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几近成人,尤其是性机能的成熟促使大学生的性意识觉醒,产生对异性的爱慕,且爱慕之情越来越强烈。与此相适应的感情欲望也逐渐增强,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追求美好的爱情。,这一时期的男女交往极其敏感,容易冲动,常表现为激情。,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社会环境因素 2.学校环境因素 3.家庭教育因素 4.生理因素

8、 5.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社会竞争和人们的物质欲望日益加剧,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这种不良的社会效应也不断流入我们的校园生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在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大学生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他们对未来的人生道路充满期待;另一方面,他们在社会竞争中缺乏自信心,对未来事业发展和职业生活信心不足,从而产生无所适从的焦虑和抑郁感。,2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扭曲,导致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同学之间交往功利化,使之缺乏友爱与关怀。,进入大学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出

9、现自卑、自怜、敏感、多疑和心理狭隘等心理障碍。 同时,还有部分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成绩不理想,导致厌倦学习,放弃学习,对未来失去信心。 如果不能及时制止这种心理问题,这部分学生便可能产生厌世心理,出现自杀、致残、堕落等严重心理障碍导致的行为。,学校环境因素,家庭教育因素,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教育对他们的人格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家庭对孩子在经济上、生活上过分关心,导致部分学生有依赖、被动、胆怯、任性、利己、骄横和情绪不稳等个性心理倾向; 还有的家庭采取粗暴、强制等教育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冷漠、盲从、不灵活、缺乏自尊自信、偏激、孤

10、僻、抑郁等个性心理倾向。,这些个性上的缺陷往往导致大学生各种典型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生理因素,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包括遗传、脑损伤或躯体疾患、生理机能障碍等。,遗传,遗传是个人心理状况发展的生物前提,虽然心理活动不能遗传,但个体的躯体、气质、智力及神经活动过程等却受到遗传的影响。,不同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脑损伤都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状况,损害人的智力,影响正常思维,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脑损伤,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例如,甲状腺体功能亢进者,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易出现激动、紧张、烦躁及失眠等症状;脑垂体功能过盛者,会出现冷漠、健忘

11、、语言迟缓及注意力易分散等症状。,躯体疾病或 生理机能障碍,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包括个体的认知、情绪及个性因素等。,认知,即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会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基本信念及对是非的评价标准等。,即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情绪,也称为人格因素,是心理活动的核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个性因素包括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气质、性格及能力等方面。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基础原因。,个性因素,1.自我意识明确,有自知之明 2.情绪调控适当

12、 3.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 4.人格完整,和谐健全 5.适应社会生活,协调一致,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自我意识明确,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情绪调控适当,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客体有正确的认知和合理的态度,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产生适度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情绪反映,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 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 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 对于自己能得到的

13、一切感到满意,情绪相当稳定。,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人格完整,和谐健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人格结构中的气质、性格、能力和理想、信念、兴趣、世界观等各方面都会平衡发展; 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的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不良的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理智而不冷漠,多情而不滥情,活泼而不轻浮,豪放而不粗鲁,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稳重而不寡断,谨慎而不胆怯,忠厚而不愚蠢,老练而不世故,自信而不自负,自谦而不自卑,自尊而不自骄,自爱而不自恋。,其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情感反应等比较协调,具体表现为:,人格完整,和谐健全,适应社

14、会生活,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总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Transition Page,过渡页,第三节 走向心理健康,1.人际交往的困惑 2.适应困惑 3.恋爱心理的困惑 4.学习与生活的困惑 5.就业困惑 6.网络依赖的困惑,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人际交往成了大学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 一方面,不少在校大学生渴望友情,渴望理解与同情,希望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他们在交往中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常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总是希望他人和周围环境来顺应自己,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这样便产生了人际交往的困惑。,人际交往的困惑,大学是步入社会前的小

15、窗口,大学生们应意识到这一点,从而不断改变自己,努力适应大学生活带来的改变。 但一些学生对集体生活不适应,只能在学校周围租房子住;更有甚者,适应不良的现象持续发展到高年级,演变成更加顽固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生活与学习。自理、自立、自我调节能力的欠缺,使很多大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问题时手足无措。,适应困惑,如何面对失恋,如何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这些问题都让大学生们苦恼万分。 异性癖、恋物癖、婚前性行为与校园同居等带来的问题,引起了大学生们的恐惧、焦虑和担忧,种种苦涩郁结在心,难以释怀。,恋爱心理的困惑,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多数大学生都很重视。然而在看到大学生进取心的同时,也应看到学习

16、给大学生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生活压力主要源于贫困带来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会给他们带来不良的心理反应。,学习与生活的困惑,就业和职业规划的困惑,就业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学子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一方面,他们渴望毕业就找到一份好工作,希望早日走上社会,施展自己的抱负;另一方面,由于就业越来越困难,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产生种种矛盾心理,迷茫和困惑严重干扰了他们的就业心态。,迷恋网络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于其人生观的塑造,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大学生人格分裂。 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心理疾病,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这些对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网络依赖的困惑,(一)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端正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求助氛围 (三)大学生进行自我调试,二、大学生如何走出心理困惑,(一)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