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器乐教案送别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977123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课器乐教案送别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音乐课器乐教案送别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音乐课器乐教案送别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音乐课器乐教案送别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音乐课器乐教案送别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音乐课器乐教案送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课器乐教案送别(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音乐课器乐教案送别【篇一:第四单元音乐教案】龙溪小学电子备课教案(课时)【篇二:器乐小组活动计划】 小学口风琴兴趣小组2014学年活动计划 音乐课外兴趣小组,在于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今后培养音乐人才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而口风琴兴趣小组同样如此。口风琴是一种简便易学的乐器,它发音纯正、音色优美。学生学习口风琴能培养音准,增强音乐表现能力,尤其在视唱、唱歌和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口风琴皆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扩大音乐视野,培养乐感来说,口风琴作为一种乐器,也有着其它艺术表现形式

2、所不可替代的功能。现将本学期的口风琴兴趣小组活动安排制定如下: 一、活动目的: 为了给爱好音乐的同学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特组建本小组。通过口风琴兴趣小组的活动,使学生的音乐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创造能力。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选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二、活动要求: 1、组织学生按时参加活动,并保持室内清洁。2、每周二放学后开展活动,小组成员必须准时到达教室。 三、本学年口风琴教学目标: 1、掌握口风琴演奏的基本知识: 口风琴的各部位名称; 吹奏的姿

3、势; 怎样拿口风琴; 吹奏的口形; 口风琴演奏指法表; 2、能够用吐音、连音干净有表情的吹奏三首口风琴曲并以此为起点掌握口风琴的基本吹奏技巧(吐音及连音); 3、对本学年的口风琴音乐知识有较牢固的掌握。 4、将所学知识点的构成进行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 5、 根据不同学生全面施教,注意分层次教学,并对学生做出不同要求。 四、活动具体安排:第3周 学习基本音1、2、3、4、5、6、7等基本音的演奏。 第5周 熟练演奏曲子小星星; 第7周熟练演奏曲子粉刷匠; 第9周熟练演奏曲子送别; 第12周熟练演奏曲子欢乐颂; 第14周熟练演奏曲子友谊地久天长。 第16周复习演奏前面学过的曲子

4、,并在熟练演奏的基础上同时加入训练节奏。【篇三: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独特的民族风教案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姓名:陈婕 【课 题】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独特的民族风(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 【教学目标】 (一)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等因素之间密切的关系,是形成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 (二)通过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感受、体验、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民族风格,认识了解“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三)欣赏几段民族歌舞视频,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舞姿中体味其民族风格及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

5、选用了具有浓郁中国边疆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民歌,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初步对我国少数民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对于他们各自的音乐特色有所掌握,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讨论今后我们该如何传播弘扬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郎松、牡丹汗三首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难点:能主动分析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风格,并能学会对民族音乐风格进行判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主动探究民族歌曲与生活的关系,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条件及原因作适当研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 【教学资源】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相

6、关文字资料和影音资料 (二)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注重挖掘学生中的教学资源 (三)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初中和小学阶段已学过的少数民族歌曲及相关音乐知识。(四)利用视频资料,让学生多角度的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如舞蹈动作、民俗文化等) 【教学方法】 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导入 ?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欣赏三张图片 ? 学生活动 认真这组少数民族音乐并指出自己认为各自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 教学意图 让学生怀着轻松欢快的心情走进音乐室,三张少数民族图片导入标题-独特的民族风。 二、教学环节-展开与深入 ? 教师活动 蒙古族 (一) 诗歌朗诵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

7、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描写了哪一个民族的美景?读到这首诗歌,我们会想起绵垣千里,牛羊满地的蒙古大草原,以及在大草原上生活的勤劳勇敢的蒙古人。 (二)蒙古族简介: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展现一下蒙古族的习俗。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内的民风民俗有哪些?(比如平时的生活习惯、节日、活动之类)a.洁

8、白的蒙古包b.马奶酒与手扒肉c.成吉思汗陵d.草原“那达慕” 2.那达慕大会:骑马、射箭、摔跤被称为“男儿三艺”。3.蒙古人有三件宝,那就是:草原、骏马和蒙古长调。 (三)长调民歌的特点:曲调悠长,起伏较大 ,节拍自由,节奏宽广、音乐具有辽阔豪放的草原气息。这种地域所展示的天然独特品质,以及游牧生产劳动给牧人带来的相对个人自由,造就了蒙古民族豪放豁达、热情开朗的性格,这也是长调民歌之所以富有深沉柔韧、粗犷率真风格及自由气息的原因。蒙古族的民歌除了长调之外还有短调歌曲。短调则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较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 (四)欣赏辽阔的草原(长调体裁) 【教师提问】这首歌曲有什么

9、特点(旋律、情感和节奏)?聆听这首歌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它是属于什么体裁,“长调”歌曲还是“短调”歌曲? (1).1955年“长调歌王”宝音德力格尔以这首歌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了金牌。这首歌借喻草原的美景,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生活不够一帆风顺的惆怅不安之情。 (2).2005年蒙古族的长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长调民歌还有我们熟悉的长调歌曲牧歌,开始的哼鸣部分,展示了草原辽阔的美丽景象,主题旋律悠长、宽广表现了草原人幸福、安宁的新生活。 (4).短调歌曲则有蒙古语范唱的嘎达梅林。 通过长调与短调民歌的对比让学生自己总结短调的特点。 (5).马头琴:是蒙古人民

10、的代表性乐器,用它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狂、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被称为“草原的珍宝,牧人的伴侣”。 西藏-藏族 与蒙古族一样,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的民族是藏族。 (一)“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蕃”(音bo),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蕃巴”,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人口600万人的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藏族草原辽阔,水草肥美。藏族的先民很早就繁衍生息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地区。 【教师提问】你知道藏族的民风民俗吗?大家可以欣赏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二)藏族简介 (1

11、).首先我们来看看西藏的服饰 (藏族的服饰和藏银饰品的展示) (2).介绍藏族的风俗民情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 (3).藏语-扎西德勒是藏族人表示欢迎、祝福吉祥的话,一般就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4).藏族晒佛节 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大都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届时,各地寺庙将寺内珍藏的著称巨幅布画和锦缎织绣佛像取出,或展示于寺庙附近晒佛台,或山坡,或巨岩的石壁之上。这些巨幅布画和锦缎织绣佛像,做工精致、色

12、泽鲜艳,艺术价值很高,有的还是国家的国宝。展示出来令群众观瞻。观瞻者成千上万。 (三)藏族音乐分类 (1).藏族音乐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又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五类。歌舞音乐包括:囊玛、谐钦、热巴谐等。 (2).“囊玛”的旋律优美动听,音乐结构完整,主要由前奏、歌曲、舞曲三个部份组成,其中歌曲是主体,音调悠扬典雅、节奏平稳舒展,舞曲部份的特点是欢快跳跃、气氛热烈,与前面的歌曲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提问】你们对西藏歌曲了解多少?给你们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与学生们一起回顾还有哪些大家非常熟悉的藏族歌曲。如酒歌又名年轻的朋友是在我国广为流传的藏

13、族酒歌。才旦卓玛演唱的北京的金山上,索朗旺姆演唱的再唱山歌给党听等等。 (3).接下来老师带你们欣赏西藏民歌宗巴郎松 是一首西藏民歌,才旦卓玛演唱的,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是西藏的一首传统歌舞音乐,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 (4).乐器:札木聂 札木聂是藏族弹拨弦鸣乐器。藏语“扎木”是声音,“聂”为悦耳好听之意,“扎木聂”意为声音悦耳的琴。曾译称扎年、木聂、占木聂、扎木年。 因张有六条琴弦,汉族又称其为藏族六弦琴。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藏族自治州、县,尤以拉萨、日喀则、拉孜、萨迦和昂仁等地最为盛行。据藏文史书红史载,扎木聂于唐代从内地传入。常用于歌舞和弹唱伴奏,也用于器乐合奏或

14、独奏。独奏曲目多为歌舞伴奏曲,有阿妈勒火、达娃雄奴和耶几长木等。 维吾尔族 (一)维吾尔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位于我国的西北部,主要聚集在天山山脉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总人口达987万人。亚克西,新疆维吾尔族语种是“好”的意思。了解新疆维吾尔族从亚克西开始。 (1)维吾尔族风俗民情: a. 服饰:小姑娘-长辫子和小伙子-八字胡;新疆小帽;鲜艳的纱裙子 b.生活习性:食物以手抓饭为主食,喜欢吃烤全羊等; (2)土特产:无花果、哈密瓜、葡萄干等; (3)宗教:伊斯兰教; c.歌舞音乐:维吾尔族人民以能歌善舞著称,民间有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麦西来甫”的习俗。麦西来甫即聚会之意,是的一种群众性文娱活动,常在节日、周末或收获季节举行。在麦西来甫中,人们席地而坐,演奏民间乐曲、演唱民歌、表演民间歌舞。维吾尔族的歌舞音乐以赛乃姆和木卡姆最为著名: (1)赛乃姆广泛流行于新疆各地地区。表演时,观众和乐队围成圆圈席地而坐,舞者在圈中。有一人独舞,二人对舞、三人同舞等形式。歌舞曲内容大多表现爱情生活。? 赛乃姆的伴奏乐器有手鼓、萨巴依、四块石、弹布尔、独它尔、热瓦普、笛子、扬琴等。作业人员在生产作业时必须按规定穿符合生产作业要求的工作服,袖口与腰带必须牢牢扎紧,不得穿破损工作服,以免在机器运行或设备旋转时受到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