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省考编教育综合复习必备(最新版)吐血奉献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961135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安徽省考编教育综合复习必备(最新版)吐血奉献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6年安徽省考编教育综合复习必备(最新版)吐血奉献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6年安徽省考编教育综合复习必备(最新版)吐血奉献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16年安徽省考编教育综合复习必备(最新版)吐血奉献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16年安徽省考编教育综合复习必备(最新版)吐血奉献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安徽省考编教育综合复习必备(最新版)吐血奉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安徽省考编教育综合复习必备(最新版)吐血奉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孟子尽心上。从社会的角度定义: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学校教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促进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更侠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德育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 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

2、活动。(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本质属性(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七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3)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教育具有上层教育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结构)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学习者)【主体】;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或教育措施)【建构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 内容上看: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形式上看: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注:受教育者

3、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4. 教育的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培养人影响社会,即:派生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方式:显性功能:在教育活动中出现与教育目的相吻合的结果。隐形功能:伴随显性功能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5.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各宗教)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

4、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西方近代第一个具有代表性(正式的)的观点。忽略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的养育行为之间的差异。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孟禄),教育起源于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学家)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6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教育具有非独立性,和社会生活、劳动生产紧密相连;教育具有全民性、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教育具有原始性。(2)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各时期教育的特征:奴隶社会:出

5、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出现学校教育。(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于商朝)特征: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的工具,教育具有阶级性;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趋于知识化; 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封建社会教育特征:等级性、专制性、保守性、劳动与劳动生产相脱离。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各时期教育的发展: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代:已有学校设置(无考古证实),“序”: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校”:面向平民甚至奴隶。商代: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有文献与考古证实),大学、小学、庠,序等。西周: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显著特征:“学在官府”,“学术官守”;设有“国

6、学”(王城,诸侯国),“乡学”(地方);基本学科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倡导学术自由,儒墨两家影响最大。稷下学宫,倡导学术自由。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为最高教育机构;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发展于“文翁兴学”。隋唐:重振儒术,三教(儒、佛、道)并重;采取科举制;中央官学主干: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初秋;明代后八股文成为科考固定形式,八股文出现表示封建教育开始走向衰落,光绪三十一

7、年废除。古印度:教育与宗教相联系,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古埃及:开设宫廷学校和职官学校,培养贵族和官员子弟,农民子弟和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雅典教育:西方最早形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古罗马:家庭教育为主要教育形式;主要培养雄辩家。中世纪西欧: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文艺

8、复兴时期欧洲:强调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代表人物:维多利诺、埃拉斯莫斯(又译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3)近代社会的教育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主要表现: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群起;【教育国家化】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实施;(德国是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的国家)【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教育法制化】(4)现代社会的教育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主要表现: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多样性日益突出;

9、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0世纪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教育终身化(法国,保罗朗格朗提出);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前者是指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者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指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首先是,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简而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产

10、生与发展7.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8.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发展,大致分为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多元化阶段、现代化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论语 教育核心是“仁”和“礼”; 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原则与方法:第一, 启发诱导。(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第二, 因材施教。第三, 学、思、行相结合。第四, 温故如新。孟子:“性善论”(基础)。教育目的是“明人伦”,提出理想的“大丈夫”人格

11、,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性恶论。”学习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墨家:“兼爱”、“非攻”。教学内容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道家:道法自然,倡导自由,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年。【参加详解】 作者,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全文1229字。 教学相长; 尊师重道; 藏息相辅; 豫时孙摩;豫,是预防,即预防性原则。时,是及时,即及时施教原则,把握教学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孙,指循循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摩

12、,指观摩,即学习观摩原则。 启发诱导; 长善救失; 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循渐进。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把教育分为讽刺、定义、助产三阶段,称为产婆术。问答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源泉。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著作。 对班级授课进行阐述,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

13、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这本书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主要观点有: “泛智”教育; 教育适应自然; 班级授课制; 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等;卢梭:“性善论”。小说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篇第一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是最好的教育。康德: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裴斯泰

14、洛齐: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要素教育论,是其理论体系的重心,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这种培养只能通过家庭教育,提出“绅士教育论”,代表作教育漫话。“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亦称教育万能论)教育学学科的建立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赫尔巴特 PK 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杜威赫尔巴特:康德的继承者,德国,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也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主要观点: 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性教学原则,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标志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传统教育“旧三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杜威杜威: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观点: 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