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设计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959938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中位数与众数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前面已经用两节课学习了第二十章的第一节内容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且能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前两节课学生在对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这一简单统计的学习,采用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来得出平均数,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使学生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掌握并理解中位数

2、、众数的概念,结合前面的平均数从三个方面认识“平均水平”,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在具体的实际情境中,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并会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具体问题作出的正确评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数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含义,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做出自己的评判。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3. 情感与态度: 提高学生对

3、生活中常用数据的认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并能够作出合理决策,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由六个基本教学环节组成: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第三环节:理性概括,构建新知;第四环节:实践应用,鼓励创新:第五环节,归纳小结,反思提高;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加强巩固。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1) 计算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2) 如果用(1) 算得的平均数(6276)反映公

4、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你认为合适吗?解:(1) (45000+18000+10000+55003+5000+3400+3000+1000)(1+1+1+3+6+1+11+1)=6276 (2)平均数远远大于绝大多数人(22人)的实际月工资,绝大多数人“被平均”不合适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6276(元)说成全部25人实际月工资,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25人的平均工资受到了几个极端数据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目的:一是复习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同时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

5、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新的数据代表奠定基础。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积极投入新知识的学习。注意事项:本环节占用的时间不宜长,只要达到引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既可。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内容: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师指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让学

6、生用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回头望,解释引例中小英的数学成绩的问题。目的:通过有争议的问题情境,再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平均,使他们的认知冲突得到升华。注意事项: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可强求结论的一致性。第三环节:运用提高内容:目的: 1、2、3题是基础题,考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特别是通过第2题要使学生认识到一组数据中众数不一定只有一个。第3题是综合一元一次方程和本节

7、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意事项:教师根据学生解答问题的情况,及时反馈矫正、积极评价。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内容: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特征:1. 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2. 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 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

8、分数据有关,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种统计量。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目的: 通过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使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情景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注意事项:在学生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时,最好是让他们结合具体实例来说明,这样对学生理解数据的代表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它们作出评判颇有好处。第五环节:布置作业1. 教科书第117页练习;第118页练习1,22. 收集一组与本班同学相关的生活数据(例如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眼镜近视的度数、身高、体重等),并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四、教学反思“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本节课通过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引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揭示新知识,应用新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地否定。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