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二课2.2.2、国家的宏观调控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959927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二课2.2.2、国家的宏观调控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二课2.2.2、国家的宏观调控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二课2.2.2、国家的宏观调控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二课2.2.2、国家的宏观调控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二课2.2.2、国家的宏观调控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二课2.2.2、国家的宏观调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二课2.2.2、国家的宏观调控(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二课2.2.2、国家的宏观调控 重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难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素质要求:1、知识方面:识记:宏观调控、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学会运用归纳、分析、综合的方法,体会怎样认识经济概念和理论,要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科学认识事物的思想武器,使其学会。科学地观察、分析问题。结合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重点及解决办法】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前,国家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个问题是本

2、课重点。对这个问题,教材是从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固有的弱点和缺陷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使学生明确,无论从世界范围看,还是从我国来看,宏观调控对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复习提问 1. 什么是市场经济? 2.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什么?请说明其含义。 3. 市场经济有哪些优越性?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

3、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市场的调节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有其弱点和缺陷。例如,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自由竞争阶段。当时资源配置完全是在市场上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实现的,这种完全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法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趋尖锐化,从而爆发了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在原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运用了计划手段,即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

4、宏观调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国家宏观调的必要性及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手段。 讲授新课 国家的宏观调控(板书)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板书) (注;此问题从两方面来阐述:一是从面上讲,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用市场调节;地理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有其弱点和缺陷。) (教师设疑)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能否把市场交易的原则运用到一切领域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中去呢? (学生思考、讨论。略) (教师归纳) 1)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板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

5、是市场提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些部门和领域市场不能调节,有些则不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 不能调节:对国防、治安 、消防等公共消费设施的供给不能用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去调节,因为这些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国家和政府根据国防现代化和维护社会稳定、人民安全的需要出发投资兴办的领域。 不让调节;有些产品如麻醉品、枪支弹药、不健康的书刊等,经营者可以在发其财,但公民的健康、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则会受到损害,所以不能依靠市场调节,而只能由国家和政府采取打击和严惩的措施,取缔从事生产经济麻醉品、板支弹药、黄色音像制品的不法商人。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把市场交易的原则运用用一切

6、领域、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中去。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引导过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板书) (注: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表现,让学生自已看书即可看懂,难在如何把单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挂钩。故可在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表现后,教师作进一步引申分析。)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0页倒数第2自然段第52页第1自然段,并回答以下问题: 单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表现是什么? 单纯市场调节表现出来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内在联系和

7、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阅读、讨论后教师归纳) A.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板书)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这一点,我们在讲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时曾就第27页下端“想一想”所提问题:“有人说,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价格在起调节作用,这种说法对吗?”进行过讨论,并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因此,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全身的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欺行

8、霸市,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等。而且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不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两极分化,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B.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板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单个提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进行经营决策时,也就是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这显然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往往会使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举出很多,如: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竞相上马生产彩电、冰箱的所谓“采电热”

9、、“冰箱热”;90年代中期又出现“空调热”、“VCD热”。因厂家瞄准的是市场价格,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于是各地“蜂拥而上”,其结果是重复上马、重复引进,而又形不成生产规模。如1996年全国200多家电视机厂中,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台的只有几家,因而资闲置、产品积压、资源浪费。又如1996年,全国3000多家化妆品生产厂家中,有70%的产品滞销,全国积压手表1000多万只、自行车2000多万辆,一些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生产厂家开工率只有30%至50%,全国有28个地区生产汽车,全国汽车库存已达11.6万辆。 C.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板书)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

10、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海或下跌后才作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尖的决定的。这样,从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作出决定到实现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个长短不同的过程,有一定的时间差。也就是说,市场虽有及时、灵敏的特点,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趋势。当人们竞争相为追求市场上的高价而生产某一产品时,该商品的社的需求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点,而商品生产者却还在那里继续大量生产,只是到了滞销引起价格下跌后,才恍然大悟。然而,此时即使转产,也已造成产品积压,不得不贱价拍卖,有的鲜活产品还会因变质而蒙受巨大损失(如近年有些城市的鸡蛋、水果因积压变质而降价者屡见不鲜)。所以,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也会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

11、点是在农业、林业及大型项目的建设上,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因为这些部门或项目的生产周期长一旦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会更大。 单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三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这种自发性源于生产者和经营者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出发,根据市场上价格的涨落决定是扩大还是缩减某一商品的生产。这种什么赚钱就一窝蜂生产什么的行为,必然带有盲目性,也只有当市场需求已经饱和、出现滞销、价格下跌时,才恍然大悟:自己生产的商品已供过于求。而此时,“觉悟”为时已晚,不可避免地被迫降价,产品积压,以至开工不足、资产闲置,从而造成巨大经济损

12、失。(教材第51页的漫画“一哄而下”正说明了这一道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划书第52页第1自然段)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处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1页倒数第1自然段并展开讨论:“红果降价是偶然的吗?为什么?” (目的是巩固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这部分知识。)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课文中所举红果生产的例子,实际上是市场调节缺陷的三个表现的集

13、中反映,因为果农自发地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价高利大的红果种植业(自发性)单个果农所处的地位使他们必然是盲目决策(盲目性)从决策到水果上市有几年的滞后期(滞后性)给果农个人造成经济损失,对社会造成资源浪费。由此可见,红果的降价不是偶然的,它是市场调节的固有缺陷导致供过于求的必然结果,不是由于上市均匀出现的偶然降价。这个事例再次告诉人们,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为使经济运行正常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展示投影: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看书第52页第2自然段辅助文及图表并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1993年我国经济过热,通货膨

14、胀高达两位数的情况下,国家及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措施,到1996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既保持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1993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1.6%),又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全国商品零售价涨幅1997上半年回落到1.8%)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板书) (注:这部分知识学生比较生疏,以教师讲授为主。) 1). 什么是宏观调控(板书)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指导划书第52页下段粗体字)(划书第52页第3自然段) (教师讲解)宏观调控的任务,具体来说,可概括为两

15、个方面:1)总量平衡;2)结构优化。 总量平衡(板书);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社会总供给,就是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即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例如一年)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一类是要直接用于投资的产品,如机器设备等;一类是可直接用于消费的产品,如供人们消费的粮食、服装、家电产品等)和劳务总量。社会总需求,就是社会总的购买力。即指在一定的支付能力条件下社会上对生产出来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的总和,也就是整个社会对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总和(注: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两上概念向学生介绍一下即可,不要求掌握。)社会经济地有序运行,要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如果二者不平衡,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总需求和总供给,使二者达到平衡。鉴于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容易走向投资(与消费)过旺和经济过热,出现社会总需求过大幅度(中国的经验数字为5%)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和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因此,抑制通货膨胀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需要说明的是,经济总量是否失衡,投资(与消费)是否过旺和经济是否过热,往往是通过反映通货膨胀的物价过大幅度上涨(中国的经验数字为超过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