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人教)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944635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人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人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兴八首(其一)合肥市 巫老师 教材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同一时期所创作的三首诗,此首诗处于篇首,其基本格调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这也是杜诗诗作特色主题之一。所以在赏析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深入文本,发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品古诗之精华。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2问题探究:训练学生思考力,树立问题意识;3启示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注重老师的引导;4借助教材

2、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诗仙”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诗圣”杜甫的作品。初中时我们学过杜甫的望岳,知道了杜甫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过他的春望,体会了杜甫被困守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么,当杜甫流落他乡,又对暮逢秋时,他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杜甫晚年的作品秋兴。二、初读文本,

3、整体感知1、播放视频,配乐自读。在此过程中确立感情基调。 愁 悲伤凄凉 2、品味诗歌意象。A、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B、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C、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 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D、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E、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

4、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F、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生平意境:阴沉萧森 黯淡萧条 萧杀凄凉 动荡不安 凄凉清冷三、再读文本1、由诗题秋兴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有哪些景起兴来抒发自己的什么情感?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萧瑟 凄凉 雄浑 壮丽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2、知人论世

5、。创作背景:秋兴八首是杜甫永泰元年(766)离开成都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重新割据的危险,在这样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完成此组诗。杜甫的诗风: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诗人的情怀:故园之思 羁旅之感 漂泊之愁 家国之忧 秋士迟暮之悲三、文本拓展,诗歌中的秋天诗经中蒹 葭 苍苍观沧海(曹操) 天净沙.秋思(元朝 马致远 秋 词 刘禹锡 学会鉴赏写景类诗歌的方法1、感情基调2、题目3、诗眼4、意象和意境5、知人论世四、总结今天,当我们穿越1200多年的历史,重温诗圣杜甫所带给我们的深沉情怀的时候,我们内心不由得心生敬意,让我们带着这分敬意去重读一遍这首诗歌吧!五、作业1、背诵默写此诗。2、预习后两首诗。 教学反思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