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语文a版)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938336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9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语文a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语文a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语文a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语文a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语文a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语文a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题西林壁是语文A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苏轼在游历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在诗中,作者通过对庐山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抒发了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慨,其实就是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道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 教材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

2、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1.教师:搜集古诗阅读,增加感性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朗读课文,要求熟练、有自己的理解。阅读相关的文章。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2介绍苏轼(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2)了解题壁诗 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宋代

3、盛行,是因为当时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二、初读课文,感知美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2.学生观察图片,初步感知庐山的美。3.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很高大 ,从不同的方向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三、分组自学,理解美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四、汇报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

4、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地处看,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2)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我)没有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我身在这庐山之中。(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缘”“此”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根据学

5、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为什么同是庐山有时看到的是岭有时看到的又是峰呢?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总结全文,升华美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六、作业:1背诵全诗2尝试用不同角度不同观点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看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悟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