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938320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系统自然观 内容:1)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2)自然系统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3)自然系统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4)自然系统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5)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特点:(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其二,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3)系统具有层次结构。马克思自然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面辩证的论述了人、自然与社会关系,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要达到“两个和解”即人与自然及人类自身的和解。由此使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及冲突得到解决,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内在的统一。随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马克思自然理论的内容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其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自然理论为我带来的当代启示如下: (1)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须以马克思自然理论为支撑,企业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立足于

3、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企业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构建一个企业、社会与政府的多方协作平台。 (2)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科技,建立循环持续的生产方式,政府在治理企业污染时转变“官本位”思想,向现代新型服务型政府转变,国家应坚持环境保护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并增强其贯彻力度。2、 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就是要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成生态系统的普通要素,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内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

4、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特点:1.生态自然观倡导人人平等;2.生态自然观坚持整体性的思想,就是要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3.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4.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启示同上1)3、 马克

5、思主义对科学和技术本质的理解是怎样的?试由此来分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

6、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

7、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 试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模式。科学的发展是社会需求等外部动力和科学实验条件及理论论争等内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表现为科学系统外部的社会生产对科学研究的推动和提供条件。社会生产需要为科学研究指明课题方向并要求应用成果,工业发展也为科学研究提供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并随之

8、出现了许多新的事实,有力学上的(纺织、钟表制造、磨坊),有化学上的(染色、冶金、酿酒),也有物理学上的(眼镜),这些事实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理论上的争论,以及理论与科学实验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促进科学理论上的进一步完善。例如,近代化学中的氧化说代替燃素说,就是依赖实验手段改进和定量测量水平提高而完成的。显微镜的发明和改进,引发了细胞理论和遗传学说上的争论,最后促使细胞学和遗传学理论上的突破。(三)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1

9、.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科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科学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条件,并从科学外部输入各种资源。科学外部的动力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层面的科研需求,社会生产需求,技术仪器和技术问题,国家政策引导,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教育和人才培养,文化价值观和人文传统等。2.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来源于科学系统内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研究手段的进步;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与热情;科学问题历史和科学实验提供的题材;科学实验(事实)与科学理论(假说)的冲突,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冲突;科学学科的分化和专门化,从原来的学科中逐步分离出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新学科研究对象范围变小,认识层次更深入,从而使得

10、科学向纵深发展;不同研究团体学术观点的论争等。科学系统外部的动力要与内部的动力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二)技术发展的动力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动力的分析 第一,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恩格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从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并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数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第二,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宏观上从各生产部分的分工看,近代技术体系包括:纺织部门、蒸汽机械的制造部门等等,单从棉纺业来看,就有纺纱机、织布机、印花机、漂白机、染色机等,相应地,棉纺业的革命又引起分离棉花纤维和棉籽的轧面机的发明

11、,进而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成为必要。 第三,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成各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就是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 这样,整个生产过程不再是“从属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的时候,只有到这个时候,资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就是说,科学成为“生产的另一个可变要素,而且不仅指科学不断变化、完善、发展等方面而言。科学的这种过程或科学的这种运动本身,可以看作积累过程的因素之一。”3.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发展动力观第一,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无论其起源还是发

12、展,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人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进了不同领域技术的发展,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分别指向了当时人们所需要的知识传播、航行、军事等方面的需要,当今我国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各类民生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现实化各方面。第二,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

13、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缺乏相应手段的“目的”不是真正的目的或现实的目的,而只是一种希望乃至是空想。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第三,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发展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说,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

14、术工程生产产业经济社会环境”一体化的双向交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研究与技术设计(简称“研究与设计”应为缩写为“R&D”)已成为核心,它一般要经过三个环节,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设计研究。(二)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是同一学科体系的进化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和理论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新原理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从自然科学发展史来看,每一学科都经历了渐进的累积发展和飞跃的革命阶段,而且

15、是两种形式交替发生。例如生物进化论的发展,就是一个从知识的积累的渐进发展到质的飞跃的过程。从沃尔弗第一次但对物种不变开始,又通过奥肯、拉马克、贝尔纳等人的研究工作,经过100年的研究历程,才在达尔文那里最后完成。2.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同类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发展,或统一的事物演变成有差异的不同部分的事物。综合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或体系。 自然科学研究最初是以自然界整体为对象,探讨自然界的普遍特性和普遍法则,第一个成熟的学科是普遍(机械)力学,即牛顿力学。以后又逐渐分化出流体力学、热力学、电磁力学、量子力学等学科。光学最初是以光的

16、微粒说为基本理论,后来又分化出光的波动说,最后综合为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后来,光学与电磁学也实现了综合统一。 恩格斯以将在电学和化学这两门学科的边缘出现电化学的预言,也说明了科学发展的综合趋势。在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为数并不多,但恩格斯却敏锐地认识到,这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他提出:“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双方都宣称与己无关,但是恰恰就在这一点上可望取得最大的成果”。 自然科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恩格斯这一预见的正确性,后来果然在电学和化学的接触点上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电化学。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突出的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3.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累积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