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教学组织技能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937947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节--教学组织技能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十节--教学组织技能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十节--教学组织技能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十节--教学组织技能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十节--教学组织技能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节--教学组织技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节--教学组织技能(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节 教学组织技能一、教学组织技能的概念 教学组织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这个技能的实施,是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的动态调控,与教学顺利进行和促使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一个组织方法得当,井然有序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谆谆善诱,必然会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教学组织技能是课堂活动的“支点”,它决定了课堂进行的方向。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参与教学组织,而其中教师在组织行为中是起主导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占整个课堂组织行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组织行为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有时可能是占课

2、堂上的一段时间,也可能是简单的一两个字,有时也和其他教学行为同时出现。但教学组织技能必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教学组织的作用 1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 中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主要作用,情绪易兴奋,注意力不稳定。为了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教师必须重视随时唤起学生的注意。正确地组织教学,严格地要求学生,对唤起有意注意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有利于学生有意注意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意志薄弱的学生借助外因的影响集中有意注意。因此,教师向学生提出正当合理的要求,建立正常的课堂常规,都有唤起和维持学生注意的作用。 2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激发学生兴趣,

3、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情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他们的兴趣和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在课堂秩序管理方面,采用不同的组织方法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学生出现课堂纪律问题时,是叱责、罚站、加大作业量等给予惩罚,还是分析原因,启发诱导,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进行解决。如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奋发努力,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果惩罚不当,就会增加他们的失败感、自卑感,

4、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他们还会对教师、家长产生反感。 任何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对于个别学生既要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又要看到他们的长处,肯定他们的长处,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克服缺点错误,向好的方面转化。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良好的课堂秩序,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有时中小学生的行为并不一定符合学校或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讲清道理的同时,用规章制度所确立的标准来指导他们,培养他们,使他们逐渐懂得什么是好的行为,为什么要有好的行为,形成自觉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履行规则,实现自我管理,树立良好

5、的行为标准,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堂组织的任务之一。 5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整个班级在课堂上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表现,只有积极的课堂气氛才符合学生求知欲的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从教育的角度来看,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好地建构知识。并且能够使所学知识掌握牢固,记忆长久。三、教学组织技能的类型 在国外的研究中,课堂组织从其基本特征出发,可归纳为十

6、个行为方面,即行为的作用、方法、活动、题目、认知过程、参加入、时间、陈述、教学辅助和规则确定。在实际课堂运用中,每个行为方面又有各自的构成要素。根据我国的课堂组织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教师课堂组织的基本行为。 1管理性组织 管理性组织的是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其作用是使教学能在一种有秩序的环境中进行。对于课堂纪律的衡量标准,过去和现在有着不同的看法。以前认为一个班级纪律好坏的基本尺度,是看上课时是否安静。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不能有一点声响,连一个图钉掉在地上都能听到声音。而现在,人们主张课堂不能像过去那样令人感到压抑,教师不是独裁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是学习的场所,

7、既要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又要有纪律作为保障。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组织的时候,既要不断地启发诱导,又要不断地纠正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1)课堂秩序的管理 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迟到、看课外书、做其他功课、交头接耳、东张西望、吃零食等不专心学习的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课前准备不足,上课无情绪,讲课时东拉西扯远离主题,缺乏系统而导致学生不专心;或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同学之间闹矛盾,以至家庭矛盾等,使学生心情欠佳而不能专心学习;社会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等。有时课程的安排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如刚上完体育课,就要学生来考虑数学、语文等问题,也使学生

8、难以做到精神集中。 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首先必须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了解他们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交朋友。然后对症下药提出要求,用课堂纪律约柬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心悦诚服地听从教师的指导。请比较下面两段对话。 对话一: 教师:张小刚, 今天你怎么迟到了, 发生什么事了吗? 小刚:是的, 老师。走到半路我的自行车坏了, 我是推车跑到学校的。 教师:你为遵守校规, 维护班集体的荣誉, 推车跑到学校很好,但以后要 注意早一点从家里出来, 防止意外事故。 小刚:是,记住了。 教师:请坐下安心学习, 课间我帮你修车。 小刚:谢谢老师。 对话二: 教师:王强,你不知道在课堂上看课外书是违反学

9、校纪律的吗?快点收起来。 王强:对不起,老师。我不知道,下次不会了。 教师:废话。昨天赵明看课外书时,我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了,难道你没听 见吗7 王强:但你没惩罚他呀。 教师:以后不要在课堂上看课外书,谁再这样做,就会自找麻烦。 如何处理一般课堂秩序问题,教师可用暗示的方法。如用目光暗示,或在暗示的同时配合语言提示:“个别同学刚才恐怕没听见我说的话吧”, “我的话是不是每个人都听到了呢,我有点怀疑。”在这种暗示还不能起到作用的时候,教师也常常边讲解边走向不专心的学生,停留在他的身旁或拍拍他的肩膀,以非语言行为暗示或提示,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当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又没有影响到其他同学

10、时,教师不宜停下来公开批评学生。除了暗示以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向其邻近提问、排除干扰注意力的诱因、课后谈话等方法解决问题。 (2)个别学生问题的管理 无论课堂规则制定得多么切合实际,教师多么苦口婆心地诱导教育,也难免个别学生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大多数不是他们道德观念上的产物,不是不可改变的,一般是出于好奇或不正常心理的表现。教师应当创造一种互相信任、自然、亲切的气氛,在没有暴力、厌恶的情况下,对他们施加教育影响。对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使用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做出安排,使他们不能从不良行为中得到奖赏,从而自行停止不良行为。这种方法是当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在课

11、堂上出现时,只要不影响大局,不会对他周围的学生造成大的干扰,就不予理睬。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其他学生进行一些有益的活动,抵消他的干扰。如引导学生观察挂图、标本、模型等,或讲述一个生动的事例,用幽默的语言活跃一下课堂气氛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这种方法教师可能一时难以接受。但是,应该认识到,如果教师能学会对不良行为不做出反应,就能更恰当地驾驭学生的课堂行为。教师对个别生斥责、恼怒等表现,他们会认为教师无能为力,反而强化了他们的不正当行为。对这种行为不予理睬,排除了对他的奖赏,使他感到灰溜溜的没有趣味,从而削弱了不良行为。 第二,奖励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其意思是,教师为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提供的一种合

12、乎需要的替换行为,这种行为会给他带来一定的奖赏。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堂讨论时总爱打闹,影响讨论的正常进行。教师可指定他专门思考一个讨论要点,在小组讨论中发言,或做小组记录等。如果在小组发言较好,让他对全班讲,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此,使个别学生在不良行为和替换行为之间做出选择,从替换行为中得到心理的满足。为了取得预期效果,对替换行为的奖赏必须是强有力的,足以抵消不正当行为,促使其选择替换行为。第三,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对于一些消极的、严重影响课堂纪律的行为,适当执行纪律约束是必要的。但是对个别学生执行纪律约束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是为了能够矫正不良行为。如果在约束之前,帮助学生明辨事理,

13、明白了矫正的目标,认识到对他执行纪律是合理的,就可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假如一个学生无意或不小心打破了窗子的玻璃,教师对他讲明了利害关系和爱护公共财物的重要性,让他把碎片收拾起来,并适当赔偿损失,学生就会接受纪律要求而没有怨言。在学生明白道理以后,会产生一种内疚感,认识到这是他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假如你只是从教室的讲台上观察学生,假如学生仅仅因被点名才走近你,假如他跟你的交谈只限于回答你的问题,那么,无论什么心理学的知识也帮下了你的忙。应当像对待同伴和直言规劝的朋友那样跟孩子打交道,同他们一道分享胜利的喜悦和失意的忧伤。” (3)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有一些学生会因为兴趣爱好

14、相似而组成一个个小团体,因为并不是像班级、小组那样正式的编制,在此称之为非正式群体。有时候,非正式群体的行为与学校要求是不一致的,如果这样的群体中再出现几个“刺儿头”,就会非常难以管理,使课堂教学不能顺利进行,让教师大伤脑筋。对于这样的情况,任课教师应该与班主任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一方面全面了解学生情况,耐心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避免一味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的消极处理方式。另一方面,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可培养的潜能,给他们布置一定量的任务(如课外实验、课堂实验的准备工作、小调查等等)让其完成,指定“刺儿头”负责,再给予一定的指导,保证任务顺利完成。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成就感和学习的重

15、要性,逐渐改正不足。 2诱导性组织 诱导性组织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热情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其方式有: (1)亲切热情鼓励 这种组织方式,既适用于好学生,更适用于成绩较差或不善于表达思想的学生。比如教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后两类学生一般都比较紧张。这时教师应该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们:“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没关系。”当学生回答得不准确或词不达意时,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的优点及正确的回答,然后鼓励说:“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就是语言还没组织好。”接着给予适当的提示,使他们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不能回答问题学生,要比较委婉地进行处理。比如说:“如果你再仔细考虑一下,我相信你能回答这个问题,请坐下再考虑一下。”经过这样不断地鼓励和引导,他们一定会积极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当他们正确地回答了问题时,教师应该用高兴的语气给予表扬,鼓励他们继续进步。在教师亲切热情的诱导下,学生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设疑点善激发 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学习的欲望,是调动学习积极性,深入思考问题的一种好办法。首先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特别是对于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