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1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937773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2课,导 言 “十年”文革,中国的政治、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何去何从,中华民族再次被推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是关起国门继续搞阶级斗争?还是杀开一条血路,另辟一片天空?邓小平,这位深深地爱着自己祖国和人民的中国人民的儿子,用他那坚毅的臂膀给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从此,中国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讲讲“春天”的故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文革”结束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遵循“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

2、地遵循”。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邓小平的支持下,1978年全国掀起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此背景下,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伟大的历史转折,文革结束后的两年,经济徘徊不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打破精神枷锁,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978年12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

3、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1978年12月),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的实 施有何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是在土 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 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用农民自己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 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 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 生产积极性。,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1978),全国普遍实行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农业大发展,中央在农村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4),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并有 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开始把改革由 农村推向城市。城市改革的主要对象是国有 企业,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与否关系着国计民 生,关系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4),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改革的作

5、用:,所有制方面: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方面: 变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管理体制方面: 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截止到1999年底,全国2767家企业集团资产总额达86218.33亿元,同比增长15.39%。资产主要集中在工业企业集团,资产估计57647.29亿元,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51.3%。 我国还涌现出一批开始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集团。1999年中国有5家大型集团首先进入美国财富杂志排出的1999年

6、全球500强企业。2000年,中国内地共有9家企业进入500强企业。其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和国家电力公司分别排名第58和第83。,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国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

7、稳定市场,改善人民的生活,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期间发挥过巨大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壮大,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它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无法解决人民的温饱,更无法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历程(一),历史回顾,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历程 (二),历史回顾,中共

8、十三大 : 1987年10月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历程 (三),历史回顾,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历程 (四),历史回顾,1990年底: 1990年底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

9、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历程 (五),历史回顾,1992年初: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历程 (六),历史回顾,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

10、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历程 (七),历史回顾,中共十五大: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历程 (八),历史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11、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997),课堂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 号角,从此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 的历史时期。改革就是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 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农村,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一大二公”的集体 生产;乡镇企业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在 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有步骤分阶段的改 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了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它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 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土地制度是 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集体所有,个体经营 国家所有,个体经营 个体所有,个体经营,练习题,B,中共八大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政权和国内反动势力的矛盾 B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C中国人民与国际敌对势力的矛盾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B,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 A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C.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D拨乱反正,C,在1992年召开的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实行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经济体制 C.实行对外开放战略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 A坚持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原则 B坚持全民所有制 C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坚持社会主义制度,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