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教案1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924104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落日》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落日》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落日》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落日》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落日》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落日》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日》教案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落日教案【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侧记的相关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3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4尝试写新闻。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四、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尝试完成课后习题。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在抗日民族战争

2、中,在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中国人民继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用自己的坚韧意志和血肉之躯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抗战精神。诞生于硝烟炮火中的抗战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在抗战精神的激励下,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一次伟大胜利,雪洗了民族屈辱的历史,争取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谱写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记录这一伟大时刻的新闻落日。二、作者介绍 朱启平,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向联合国投降的签字仪式中三名中国记者之一,老新闻人严秀(曾彦修)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三、文体介绍

3、新闻侧记,又叫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特写亦是一种写作的结构形式,一种写作的笔法,它可用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如借助这种结构形式来写人物的,称为人物特写。 为了加深对新闻特写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用新闻特写与新闻速写来比较。新闻速写简称速写,又叫巡礼、鸟瞰,它与特写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竖着写或纵着写,而特写则是横

4、着写。这就好比我们水利工作者进行河道测量时,在对河道顺水流方向测量、绘制河床纵断面图的同时,还要垂直于水流方向测量、绘制河床横断面图,前者好比是速写,而后者好比是特写。 怎样写好新闻特写?要写好新闻特写,需注意如下两点: (1)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这个“现场”不是一般临场所见景象,而是记者采访中“捕捉”到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有特点和特殊意义的精彩“镜头”。新闻特写要求作者进入现场采访,没有现场所见所闻,就写不出精彩的新闻特写。当然新闻特写也可用适量背景材料。 (2)选择材料集中,突出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不论报道一人或一事,都不是从头到尾细细写来,而是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出其

5、最精彩最有特征的部位。没有重点,也就没有特写。新闻特写的重点材料,往往是事情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情节展开的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要求高度集中,一般不写新人新事的发展、变化和成长过程,而是写一个精彩的片段、精彩的场面或精彩的表演、动作等。四、解题 本文为何用落日为题?有何深意? 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五、内容分析1本文结构如何划分? 依据签字的经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代表到来”,写“签字”的环境、

6、场面布设,以及人物的面貌和言行举止。 第二部分:“仪式开始”,签字的经过。 第三部分:“投降书脏了”,签字后的余波。2哪部分是重点?前后有何关联? 重点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其作了铺垫,呈渐进式,第三部分是其延续,又给人一波即平一波又起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3本文使用小标题有何作用? 作者像是在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每个片段既有机相连,又自成体系。4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多余吗? 选材应围绕中心。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看似貌不相干,实则写出了日本投降后,胜利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英武和威严,这些和“落日”相互对应,密不可分。5文中除了顺叙外

7、,还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如“重光葵一腿之失”“九一八”等。充实内容,联系历史,感动人心。六、艺术手法分析(一)细节描写: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环境和人物),体会其妙处。(讨论)1环境(1)开头第3段 “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舰着新衣、国旗飘扬、摩托欢歌,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2)关于乐队 “白马故事

8、”:“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 “代表到来”:“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乐队寂然”。 欢快的乐声只为胜利者而奏起,属于侵略者的只有沉默,而这沉默也是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和冷漠。(3)关于“九点十八分” “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 这里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有意安排,但作者巧妙抓住了这一点来借题发挥,追溯历史,确实打动人

9、心。(4)代表到来 “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 以静衬动,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5)群机蔽空 “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隆隆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 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窘态毕露灰溜溜逃跑的敌人,一边是胜利者的雄姿。2人物(1)神态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闪现: “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这时他正笑

10、吟吟地站在出入口,和登舰的高级将领们一个个握手寒暄”,“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喜,说说笑笑”,“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流,笑声不绝”,“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 笑是内心的喜悦,是胜利者的骄傲,是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2)外貌 “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英国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短裤制服,并穿着长袜;苏联代表中的陆军身穿淡绿棕色制服,裤管上还镶有长长的红条,海军则穿海蓝色制服

11、;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咔叽制服;澳大利亚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 “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 胜利者盛装而来,可见对这一时刻的重视;侵略者肢体残缺,害人之人也在害着本人。 (3)动作 “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他签字时没有入坐,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昔日趾高气昂的侵略者,现在在胜利者面前毫无地位,真是莫大的讽刺。(二)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演讲文学,一般都不出现记者的身份“我”,而本文不

12、只出现了“我”,而且不断写出“我”的感受,以至评述。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现场感和真实感是新闻侧记尤为注重的。“我”出现在文中,成为整个事件的亲历人、见证人。这样,将“我”于当时当地所见、所闻、所感与报道融为一体,不仅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反而更增强了真实性。七、作业 就开篇所提及的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一事,结合日本在二战中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带来伤害的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评论。【期刊拔萃】解读落日的新闻历史眼光周岳 “新闻”是历史的当下,历史是昨日的“新闻”。从这个意义上讲,读新闻,也是在读历史。 落日这篇通讯,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在“密

13、苏里”号战舰上,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八年抗战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东京湾“密苏里”号舰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朱启平是在场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他现场采写了通讯落日,登载于1945年9月4日大公报。该文一发表,即传诵一时,被公认为是当时同题材报道中的“状元之作”。老新闻人严秀(曾彦修)先生1997年看到朱启平新闻通讯选,再读此文时,曾发自内心地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 该文以富有深意的“落日”为题,就体现了这种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多行不义必自毙,曾经不可一世地自称为“

14、日出之国”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日落”了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了。真是大快人心。 该文是一篇通讯,从写作方法看,又可称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予以精雕细刻,或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也可以说是特写。 该文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选材、构思、写作的。其主体按时间顺序组合材料,每个时间段侧重表现某一方面的内容,除开头部分外,作品皆用小标题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总起。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 第

15、1段,交代了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点出自己是目击者,是事件的见证人。 第2段,点出新闻事件的意义,表述这一历史事件留给自己的印象。 第3段,事件的开始。初步勾描现场,渲染气氛。 第二部分,“签字场所”,转入中心会场,时间仍然是受降仪式举行之前,着重写会场布置和人物,其中包括记者活动的情况。在平缓的场面描写中表现人们的心情。 第三部分,“白马故事”,表现日本投降后,人们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第1段,白马故事的由来。 第2段,转入中心会场,着重写会场的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的活动状况。 第四部分,“代表到来”,写受降仪式双方代表来到会场的情景。 第1、2段,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和盟军最高统帅到来。 第3段,日本代表出场。 第五部分,“仪式开始”,整篇通讯的高潮部分。 第1段,写麦克阿瑟宣读讲稿,命令日本代表签字。 第2段,对日作战的盟国代表签字。 第六部分,“投降书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