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轴(一)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920366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轴(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数轴(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数轴(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数轴(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数轴(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轴(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轴(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2. 数 轴授课前备注教学目标:授课前备注授课前备注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2.会指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有理数;并能把有理数在数轴上用点准确的表示出来;3.数轴上点的大小关系,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逻辑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轴与生活实物对应对比,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规范画图,培养学生细致准确习惯,扶植勇于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掌握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教学难点:会指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有理数;并能把有理数在数轴上用点准确的表示出来;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准备:三角尺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 情景

2、导入,适时点题活动内容:1你能说说什么叫正数,什么叫负数吗?2问题1:(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温度计读数,并且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2)温度计上的刻度数有什么特点?你为什么能准确的说出每一个度数? (3)你能借鉴温度计,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学生自由发言)活动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通过问题情景设置,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点与数之间的关系,从而由点题,今天学习的课题数轴。活动的实际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此内容很感兴趣。 第二环

3、节 问题探究,形成策略 活动内容一:1。师生动手画数轴。(边画边强调数轴画法和要点,并归纳三要素)数轴三要素: 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师: 好像一个平放着的温度计。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归要点,从而得出一条规范的数轴要具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活动的实际效果:学生自由发言,情调要点,规范画法,加深理解。 第三环节 小试牛刀,自我检测活动内容:1.问题1:1.下列各图表示数轴是否正确?为什么?2.请你思考: +3,-4,0分别在数轴的什么位置? -1.5呢?学生活动结论: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第四环节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指出数轴上 A, B, C,

4、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2.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 , -3。5, 0, 5, -4, 教师出示问题问题:请观察,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数与左边的数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得出结论: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活动目的: 通过问题驱动探究,寻求策略及解决,得出结论,观察归纳得到正有理数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所以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思考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归纳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大方法,和数轴的作用。第五环节 快乐课堂,思维晋级活动内容:一组检测题1.

5、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2 和 +6;0和 -1.8;和 -4;(4)3.8,-4.1,-3。2.写出三对非零的只有符合不同的有理数,在数轴上将它们表示出来,并比较其中三个负数的大小。3.问题三: 在数轴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什么数?与表示数2的点距离3个单位的数是多少? 活动方式: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活动目的:利用数轴上点的位置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数形结合”的典型应用,同时也可以借助正负数的大小规律来比较。有意识的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广,分类思想的渗透。活动实际效果: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了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基本能掌握本节知识。第六环节 师生归纳,布置作业活动内容:问题:本节课你学到哪些数学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这节课收获)活动目的:把所学知识条理化,学生把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共享,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有所发展。作业: 习题2.2板书设计:2. 数 轴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2.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3.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